走向“无痕”:集团化学校的校本研修策略探索
2017-09-07袁冠贤
袁冠贤
摘要 河北省石家庄市金马小学教育集团探索“三维四级”新型校本研修模式,打造适应集团化办学要求的优质师资队伍。第一级为“专家引领,导航笃行”,旨在引领教师明晰专业发展的方向,系统积淀学科专业素养。第二级为“骨干辐射,全面提升”,主要通过成立“三室一团”、实施“青蓝有约”等方式,建立层级导师“带教”网络,为教师成长提供支持系统。第三级为“同伴互助,共同成长”,形成制度化、常规化的同伴互助运行机制。第四级为“无痕教研,自觉发展”,由此孕育教师自觉自育的成长氛围,促使学校教研文化深刻转型。
关键词 校本教研;“三维四级”研修模式;“青蓝有约”;名师带教制;链锁导师制;师徒共营制;“双对接”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6-0036-03
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一些学校由于合并重组,导致师资的来源杂、差异大。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如何打造一支适应集团化办学要求的优质师资队伍。成了当前很多集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河北省石家庄市金马小学教育集团下辖金马、大马、小马三个校区。共160名教师。近4000名学生。集团内教师教学理念差异较大,专业素养不一。成为制约集团内涵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立足校本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形成了“三维四级”新型校本研修模式,即从广度、深度和宽度三个维度。以阶梯式“四级”开展研修,促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专家“导航”。让教师在研学中厚实根基
如果缺少专家名师的引领,那么年轻教师很难在短期内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因此。我们将第一级确定为“专家引领。导航笃行”。希望借专家引领、名师指点之力,引导教师明晰专业发展的方向。
1.触动·心动·行动:深度汲取教育理念、领悟教学智慧
从全国名师课堂到省级专家讲座、区级骨干培训l。教师们广泛涉猎不同层面的“精神大餐”。比如:集团每年都会派出大批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到上海、北京、江苏南京、吉林长春等地参加一些有影响力的全国教育盛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板块教学”、黄爱华的“智慧课堂”……名师的精彩课堂让教师们大开眼界。我们还把全国、省市区的名师和教学专家请进学校进行专题培训。并且积极参加全国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与名师讲堂等活动。
在“送出去学”的同时,我们采取“一带回”“两展示”的汇报形式。“一带回”,即带回精选的研讨会光盘,包括名师课堂展示及专家讲座,供全校教师学习、研讨。“两展示”,一是要展示名师课堂和专家讲座的精华。外出教师要在整理、总结、提炼的基础上,为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二是展示名师课堂。上好一节“翻版课”。这就使得外出教师在备课、研讨的过程中,经过理解一吸收一提炼,教育理念逐步得到更新,更深刻地领略到名师的教学智慧。同时也让学校其他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就分享到专家和名师的精彩之处,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由此实现资源共享。
在各种“头脑风暴”的冲刷中。名师专家独特的教育教学观点、思想魅力。悄然植入每位教师的内心,同时也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如何在转变理念的同时真正提高授课能力。因此,在广泛学名师的同时,教师们结合自身的学科素养,尝试让专家的理念与风格在实际教学中落地生根。一批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李长浩老师“朴素自然”的语文课堂,韩艳军老师“如行云流水”的数学课堂。曹曼娜老师“大气稳重”的音乐课堂……
2.读专业书籍、与智者“对话”:系统积淀学科专业素养
著名画家张大干曾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同样。要成为一名具有创新性的专业型教师,必须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通过读书与大师“对话”。向智者求教。
作为校长,我非常喜欢阅读,也极力推崇“与书为伴”的生活方式。并且将阅读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着力点,如今。很多经典专业书籍都成了教师成长的伙伴。我们倡导教师阅读既要广博,又要深远,即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思考去进行深度阅读。由此积淀教育教学理论和人文素养。进而影响教学行为的深度与高度。
二、导师“带教”,为教师构筑全方位、立体式发展空间
我们不断探索新的研修方式、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希望在“骨干辐射”的基础上。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1.成立“三室一团”。促进各校区、各学科深度研修
根据集团内教师之间、学科之间、校区之间的差异,我们陆续成立了“三室一团”,即名师工作室、专题研究室、信息技术研究室和专家讲师团,为校本研修提供了新的土壤和途径。
名师工作室在我与李长浩、韩艳军、曹曼娜等几位省市级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同课异构、同课跟进、主题教研等方式,促使工作室成员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转变。
“专题研究室”是我校比较高端的一种研修方式。目前由王奕老师牵头,主要承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难题的研究。研究室成员通过多次研讨一实践一再研讨一再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具体方案,引领着学校教育教学及课堂改进的方向。
由赫立靜老师牵头成立的“信息技术研究室”,重点以微课、概念图、思维导图、数字故事等信息技术应用的研发,推动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以微信平台的建立和优质资源在优酷的共享等项目,为教师备课、教研提供空间。
以我为团长的“专家讲师团”吸纳了16名学科名师、骨干教师作为成员。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各校区教师进行分享、交流。如“班主任常规管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技巧”“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专题讲座,都深受各校区教师欢迎。
2.实施“青蓝有约”,建立新型带教网络
我们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作用,建立层级带教网络,形成了教师培养梯队。比如:我校在“青蓝与你有约——师徒结对”活动中。建立了三种运行机制,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系统。
其一,“名师带教制”,定向培养。师徒结对采取“一师一徒”“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对一些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在常规带教的基础上。由名师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导师。负责对其进行“精雕细刻”式的定向培养和指导。
其二,“链锁导师制”,网状辐射。通过名师引领的模式,学校打磨了一批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这些“高徒”成为名师后,还会继续做引领工作,由此形成“名师链”。即一名优秀教师既是上层导师的徒弟。又是下一层徒弟的导师,使导师制的辐射连成网络。
其三,“师徒共营制”,共同成长。为了让师徒共同经营好发展之路,我们制定了《师徒结对跟踪记录手册》,由师徒一起制订“我们共同的计划”。记录“我们共同的足迹”。总结“我们共同的回顾”:期末评选出在“共营”中获得“共赢”的好师徒。予以表彰。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其目的不是要培养一个一模一样的“师傅”。而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这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是“发现式”的。即师傅善于发现徒弟之优劣势,助其扬长避短:是“互补式”的,即徒弟向师傅学习教学技巧,师傅向徒弟学习现代教学技术:是“交流式”的,即师徒之间可以相互切磋、交流、研讨、争辩:是“合作式”的,即师徒之间共同承担课题和教学任务。在分工合作中共同提高。在研修中。徒弟不仅要观察、研究、学习师傅的经验。而且要注重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师徒双方在和谐共生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获得各自的专业发展。
三、同伴“共赢”。让教师走向“自觉”“自育”
同伴互助是教师自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外部力量之一,也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形式。因此我们将“同伴互助,共同成长”作为第三级,遵循“经验与智慧共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并且逐步形成了制度化、常规化的同伴互助运行机制。
1.“相约星期三”:调动“每一个”教师的参与度
我们把每个星期三定为“法定校本研修日”。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开展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保障全员参与、全学科辐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前移后续”的过程性和实效性,创造了“三带三做。一循环”的教研范式。“三带三做”是指活动前策划,带着建议做好预设:活动时研讨,带着思考做好现场研讨:研修后重建。带着学习做好二度重建。“一循环”是指教研组教师循环担任研修活动“第一责任人”。这一研修机制的运作,增加了教研组研修的内在密度,调动了“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贡献率。让更多的旁观者变成亲历者,使所有教师都成为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在主动参与中得到提高、获得成长。
2.“双对接”教研:交互分享,让经验产生经验
“双对接”即相邻两个年级组开展的“交互式”对接教研,即六年级对接五年级,五年级对接四年级,依此类推。“对接”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教学中的易错、易混淆知识点对接: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的对接:三是作业设计的对接,让教师了解如何针对本年级学生特点、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四是教学资源共享对接,即教师可将优秀的教学设计、精心制作的课件等。与下一个年级的教师分享。我们坚持“人人有经验分享。人人有学习收获”的原则,倡导每一位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培训对象,既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又吸纳他人的教学经验。为我所用。
3.新入职教师岗前教研:“幸福起航”。实现“教而得法”
为了让教师尽快适应各年龄段孩子生理、心理与求知的需求,做到未雨绸缪,少走弯路,岗前培训l就成了源头活水。如“幸福起航”一年级岗前教研,坚持一个“全”字。即“全员参与,全方位研修”:体现一个“细”字。在研修的每一个方面,细化到每一个细节的具体做法,从而让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取经验,尽快适应并胜任一年级的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工作。比如:引导教师主动体验一年级孩子的心理世界。实现心理适应的对接:从常规教育细节及课堂常规细节入手,如上课的坐姿、文具和课本的摆放等,引导教师关注一年级新生的养成教育:引导教师从细微处抓起。如礼貌用语的运用、课间活动注意事项、作息时间的适应、路队的排列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等等。我们还将语文的拼音教学、识字教学,数学口算。以及拼音本、方格本、多格本的规范书写及使用等具体方面。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实实在在地让教师熟悉和适应一年级的教材教学。
四、“无痕教研”,促使学校教研文化深刻转型
在上述三级教研方式的推动下。“无痕教研。自觉发展”的第四层级正在成为我们的追求。“无痕”教研不是虚幻的,我们要“有痕”地去做,目的是改变教师参与教研的一种被动状态。使其能自觉自愿地参与非正式但更真实更及时有效的教研活動。这种自觉、自发的研修方式。意味着教师在常态教学中遇到真实问题。愿意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及时地向其他教师请教,并进行交流和分享:意味着研修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办公室、走廊、餐厅等各个场所。QQ、微信、博客等多种途径。时间长则一两节课。短则几分钟……这样的教研方式不仅孕育了浓郁的教师自育的成长氛围,形成了“合作、共享、智慧”的教研状态,使教研日益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和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带来了学校教研文化的深刻转型。
(编辑 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