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的“厂中有校”教学的探索与改革
——以梧州学院机化学院嵌入融合式课程改革为例
2017-09-07田春林莫瀚宁
钟 山, 田春林,莫瀚宁
(1.2.3.梧州学院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的“厂中有校”教学的探索与改革
——以梧州学院机化学院嵌入融合式课程改革为例
钟 山1, 田春林2,莫瀚宁3
(1.2.3.梧州学院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转型发展高校办学定位应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厂中有校”可以构建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受益的合作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改革,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因此必须进行“厂中有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改革,强化学生校外生产性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主干专业为试点专业与企业联手,开展“厂中有校”、工学交替教学,探索教师进入企业,车间主任进入教学的双向进入机制和嵌入融合式课程的教学模式。经过“厂中有校”工作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并非课程改革最好方法,实施嵌入融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才是课程改革最佳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厂中有校;嵌入融合式课程改革
0引言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在2015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转型发展高校办学定位应该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1]。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到2016年底,全国 22个省、直辖市已经启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工作站,但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转型的本质,如何对待原有专业优势的转型与再造,多难题与困惑制约着转型发展的进程,有待我们探索与改革[3]。
其中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最底层和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要切实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建设转型。常熟理工学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改革应该以定位应用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定位课程模块、以素质定位通识教育课程、以合作定位校企课程[4]。
“厂中有校”建设是应用型工科转型发展的一大特色,“厂中有校”作为专业对接产业,知识对接技能的平台,“厂中有校”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需求的紧密结合,构建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受益的合作模式[5]。主要特点包括(1)可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带来的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工艺改进的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建“ 厂中有校 ”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的必要性;(2)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团队协作精神 、 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3)可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6]。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资源再利用学院(合署办公)(以下简称“机化学院”)在转型发展工作中,与梧州市三大工业园(梧州市工业园、梧州市不锈钢工业园和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进行了深入合作,与梧州市工业园合作建立了梧州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梧州市不锈钢工业园建立了金钟科技发展公司,创新创业工作取得进展;在转型发展工作中,总结和凝练了嵌入融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并加以固化,协同育人“厂中有校”模式特色相关教学改革与做法已成工作常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取得丰硕成果。
1地方本科院校“厂中有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改革,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机化学院自从开展“厂中有校”转型发展工作以来,建成30家机械、自动化、化工、制药行业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其中与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共同开发了4个专业的5门课程,“厂中有校”课时数达500多节,参与“厂中有校”学生人数约2500人次。至今共有200多人参与了生产性顶岗实习。
市场导向需求驱动的课程体系改革是机化学院转型方案的开发策略,任务引领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机化学院课程规范的开发方法。加强“厂中有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改革,强化学生校外生产性实践技能的培养,将主干专业机械设计及自动化、自动化、林产化工和制药工程作为试点专业与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广西梧松林化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开展“厂中有校”、工学交替教学,探索教师进入企业、车间主任进入教学的双向进入机制和学生生产型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
1.1课程体系改革
机化学院在“厂中有校”实施过程中,首先专业直接对接“14+10”广西扶持千亿元产业,其中包括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电子信息工业、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生物医药等产业,服务梧州市及周边区域经济建设。
机化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到行业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和企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学院从2014年起,从机械设计及自动化、自动化专业、林产化工和制药工程专业开始实行“厂中有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联合行业和企业共同完善了课程设置。学院在制定实施性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时,根据职业需求与合作企业进行研讨,结合双方自身情况共同决定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在与各个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将自身对人才的需求都放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如二级学院在与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广西梧松林化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协同育人基地”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了4个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改革,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和制药工程模块见图1、图2。
图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模块
图2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模块
1.2 成立对接行业的专业课程团队
将企业实际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外聘老师,给学生进行案例教学。部分专业课程团队成员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部分专业课程团队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姓名单位职称/企业职务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包含课程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工程综合训练钟山梧州学院教授谢开泉梧州学院教授级高工谢朝明梧州学院讲师邱辰梧州学院讲师吴志宙梧州市浩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总裁温勇梧州市万顺锻压机床厂有限公司工程师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拖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王彦庆梧州学院讲师梁汉明梧州市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孙大卫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彦庆梧州学院讲师4制浆造纸工艺学中药制药工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尹德明梧州学院副教授刘茜梧州学院讲师梁燕妮梧州学院讲师叶小强广西梧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副主任药师黄蘅广西梧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副主任药师尹德明梧州学院副教授5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田春林梧州学院教授杨红梅梧州学院副教授莫淡雅梧州学院讲师姜成厚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客座教授黄宇声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1.3根据企业工程实际案例,实施嵌入融合式课程教学模式
经过“厂中有校”工作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并非课程改革的最佳途径,实施嵌入融合式课程教学相比较为理想。
学校教师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厂中有校”课程项目的管理和教学,课程基础性模块由学校教师完成,课程实践性模块可以到协同育人企业上课,实施嵌入融合式课程教学模式。
企业根据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派出资深技术人员参与“厂中有校”授课,通过讲授、讨论、讲座、辩论和参观等多种授课形式使学生接近工程环境,明确了学习目标,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 “厂中有校”班级的学生根据课程安排需要,会被安排到“协同育人基地” 即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的实训基地进行相应课程内容学习。另外校内的实训基地也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在职人员的再培训,充分实现了实验实训设备的共享。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则深入企业进行顶岗/跟班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完全按照准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
1.3.1前期调研,对接生产单元操作与课程章节模块
实施“厂中有校”课程在企业授课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前期调研、对接课程内容章节知识,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及时主动沟通,举行课程改革研讨会。各企业车间生产部门主管针对本企业品牌产品的优势特色、生产工艺流程和单个零部件,结合课程实践性较强的教科书章节,选用典型生产工艺或加工案例,与专业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改革内容,将典型优势特色产品生产工艺单元操作与教科书章节的模块知识点相对接,融合课程改革教学。
如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嵌入融合式课程内容改革中,梧州市三禾添佰利五金加工有限公司是“厂中有校”课程实施的第六站,是亚洲最大的木工刀具生产企业,结合企业的产品特点和生产流程,选择木工刀具设计、木工刀具参数选择原则、刀具切削原理和刀具的制造等内容嵌入融合到教材第1章概论的刀具、第2章金属切削基本原理的刀具几何参数与切削用量的选择以及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章节中。1.3.2针对性嵌入工程实际案例,实现理实一体化
在“厂中有校”课程改革中,由教学团队中企业兼职教授、副教授担任主讲,根据所在企业品牌产品的优势特色、生产工艺流程的单元操作,讲授与教科书相对接章节的模块内容,通过针对性、精细化知识点理论知识讲授,紧接就进入生产车间进行实践实习,把课堂的内容紧接着嵌入到生产实际当中,了解生产设备、设施和工艺流程,让学生在车间体验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规模化产品过程,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鲜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了学习理论讲解和实际情景一体化。
如在“中药制药工艺”课程中,由教学团队中企业导师担任主讲,讲解的主要内容为中药制药工艺概览,针对教材的章节分别是第一章绪论中第一节概述的内容中药制药工艺特点和关键技术,以及第六章中药固体制剂制备工艺中的第一节概述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通过60分钟的针对性、精细化中药制药理论知识讲授,紧接就进入血栓通粉针车间进行实践实习,把课堂的内容紧接着嵌入到生产实际当中,了解血栓通粉针生产设备、设施和工艺流程,让学生在制药车间体验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规模化制药过程,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鲜知识和实践经验;另外一名企业导师主要讲解三七GAP种植以及中药提取、浓缩和干燥,对应第一章绪论中的中药现代化与制药技术内容、第二章提取工艺、第四章浓缩工艺和第五章干燥工艺及设备选择的主要内容,根据实践实习车间而选择这些知识讲授,通过采取制药工艺流程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有利于后续实践实习,促进学习理论理解和实际情景一体化。
1.3.3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逐步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在进入企业上课前,对教科书章节的模块内容与典型优势特色产品生产工艺相关知识先预习,探究预习实验室操作与生产工艺单元操作案例知识。在企业“厂中有校”进行理论学习和生产车间实践学习完之后,首先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由企业主讲教师、学校任课教师先提示,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长公布小组讨论结果,学校和企业老师对结果进行修正,突出实际生产操作进行有机嵌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习心得,做到理论理解和实际情景一体化,回校再由老师课后总结经验,逐步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厂中有校”课程改革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替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而讲授。如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工艺”和“中药鉴定学”两门课程进行“厂中有校”课程改革,通过建设,实现“以典型药物生产工艺流程或质量检测管理规范为主线,工学结合”的实践训练方式,促进教学和生产融合、校企双赢的局面,同时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合作关系,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半年以上的实习实训。部分嵌入融合式课程内容改革见下页表2。
表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嵌入融合式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名称主讲人厂中有校的定点企业企业主讲人教学内容对应章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钟山、谢开泉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张奇伟1.精密铸造设备2.薄壁零件夹具设计3.夹具与零件定位精度影响规律第1章 概论1.2 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第4章 机械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4.2 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第5章 夹具设计5.1 工件的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5.3.1 夹紧装置的组成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陈懿1.轴类典型零件加工工艺2.大型零件加工受力变形3.后热处理对零件精度的影响第3章 工艺规程设计3.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第4章 机械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4.3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第7章 典型零件加工7.1 轴类零件加工梧州市万顺锻压机床厂有限公司温勇1.锻压机床设计原则2.锻压机床的典型零件加工3.锻压机床的加工与装配工艺尺寸链第3章 工艺规程设计3.3 工艺尺寸链第6章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梧州奥卡光学仪器有限公司陈群1.车床典型夹具2.钻床典型夹具3.铣床典型夹具第1章 概论1.2.3 夹具1.4.1 工件定位的方式第5章 夹具设计梧州市浩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吴志宙1.箱体零件典型加工工艺2.支架零件加工工艺分析3.食品机械装配工艺第6章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6.2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第7章 典型零件加工7.2 套类零件加工7.3 箱体类零件加工梧州市三禾添佰利五金加工有限公司梁启庆1.木工刀具设计2.木工刀具参数选择原则3.刀具切削原理4.刀具的制造第1章 概论1.2.2 刀具第2章 金属切削基本原理2.6 刀具几何参数与切削用量的选择2.6.1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中药制药工艺尹德明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姜成厚中药制药工艺概览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药制药工艺特点和关键技术第六章 中药固体制剂制备工艺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伟国三七GAP种植以及中药提取、浓缩和干燥第一章 绪论中药现代化与制药技术第二章 提取工艺第四章 浓缩工艺第五章 干燥工艺及设备选择
2“厂中有校”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厂中有校”课程教学改革,我们组织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产品设计、制定工艺和检验等实践能力为评定采分点,校企双方组成考核委员会对学生相关能力进行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得到较大的提高。另外在加强学生评价考核的同时,还要依据相关标准开展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课程及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专业建设硕果累累,2014年林产化工专业获批为区级优势特色专业;2015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获批为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化工与制药工程专业群入选广西教育厅首批转型发展专业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梧州学院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在201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广西强基创优示范专业,林产化工与梧松林化集团共建实习基地成为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世界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等学科竞赛,并取得了国家级省部级20多项奖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另外以生产实际为导向,以企业技改为题目开展毕业设计,为了服务企业新产品研发,同时培养学生所学知识应用生产实际能力,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积极开展双导师制,以企业技改为题目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指导我院学生毕业论文。另外与企业共同申报多项科研项目和专利,共同进行科技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
3“厂中有校”和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嵌入融合式课程教学是转型发展“厂中有校”工作一个重要部分,要做好课程改革工作,还需要学校各方面工作改革配合,稳中求进。
第一,尽快建立学校的政校企联盟正常运行机制,发挥政校企联盟理事会功能。应该尽快承担联盟“规划、组织、执行”三层职能,形成“三方”共建“三层”运行的政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第二,相关管理制度比较滞后,有些已经影响转型发展工作步伐,应该同时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使转型发展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第三,校企双方对协同育人基地建设目的的理解偏差。现在学校把校外实训基地仅仅作为解决师资、实习场所等办学条件不足的手段,至于学生实习企业培训机制是否完善,是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等因素则认识不足。
第四,“厂中有校”在实际运行中缺乏互利机制,缺乏深度合作。应该教育、科研和服务相融合,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第五,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实现校企互惠共赢。校企合作需要人才输出、科研合作和社会服务相融合,但目前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人才输出。我们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不断地为企业出谋划策 ,解决产品升级中出现的难题。另外要主动做好企业的服务,如设备升级改造、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等。这样既能提高学校的教学和创新水平,也能增加双方各层次人员的感情,进一步巩固合作成果 ,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1]杨希. 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 陕西教育(高教),2015(12):33-35.
[2]邹奇,孙鹤娟. 困惑与超越: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67-171.
[3]吴海东,郝超,周同根. “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教论坛,2014(17):57-60.
[4]朱士中,顾永安,何东亮.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探索[J]. 新余学院学报,2014(5):1-6.
[5]杨强. 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校中厂”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属高职院校为例[J]. 才智,2012(30):298-299.
[6]崔奎勇. 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究[J]. 职业时空,2012(1):3-4.
(责任编辑:高 坚)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School-in-factory” Teaching Mode for Practical Engineer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Taking Embedded and Integrate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of W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ong Shan1,Tian Chunlin2,Mo Hanning3
(1.2.3.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Educ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ing universities should be in a position to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and educate talents of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skills. The cooperation mode based on benefit among students,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school-in-factory teaching mode. Course system reform is the major problem in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actical undergraduates’ cultivation mode, in which course reform is the essential problem.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are in process, namely, promoting school-in-factory course system reform and course reform, reinforcing students' productive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outside school, integrating main majors as experimental ones with enterprises, carrying out school-in-factory and working-studying alternations teaching, researching the teaching mode in which embedded and integrated courses exist and there is a bidirectional entrance mechanism that not only are teachers allowed to turn into enterprises, but workshop directors can als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According to school-in-factory work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it is turned out that substituted post expectation is not a good way in practical undergraduates’ educ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while embedded and integrated course teaching revolution is the best approach.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Practical engineering; School-in-factory teaching; Embedded and integrate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2017-04-20
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教教改项目(2012JGB216)
G642.4
A
1673-8535(2017)03-0100-08
钟山(1967-),男,梧州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CAD/CAM先进集成技术、快速成形制造和逆向工程。
田春林(1963-),男,梧州学院化学工程与资源再利用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药理学。
莫瀚宁(1987-),女,梧州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振动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