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杂技的传承与保护
2017-09-07卜树权江苏省杂技团
◎ 文︱卜树权(江苏省杂技团)
◎ 图︱作者提供
建湖杂技的传承与保护
◎ 文︱卜树权(江苏省杂技团)
◎ 图︱作者提供
江苏省建湖县是我国杂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建湖杂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是中国杂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中。探究建湖杂技的传承与保护,既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考量,也是对杂技发展的一次思考和体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建湖杂技的传承
建湖杂技在汉唐时期初步形成,近代源头于“十八团”杂技(因从事杂技的十八个村庄相连而得名)。建湖“十八团”杂技于解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政府的关心下,建湖县杂技团1954年组建,后升格为盐城地区、盐城市杂技团,2015年又升格为江苏省杂技团。
建湖杂技的传承首先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的作为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形成一股具有积极意义的凝聚力。尤其近年来,建湖县政府对杂技高度重视,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加以扶持,为建湖杂技的传承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建湖杂技不断引进现代化的杂技道具和科学技术,并结合当地杂技表演的特色进行创新,丰富了杂技表演的观赏性和表现力,凸显了杂技表演项目的艺术性和视觉效果。大型杂技音乐剧《猴·西游记》就是在此情况下精心打造而出的,并成功打入了国际艺术市场;另外还有多个优秀的杂技项目也陆续在全国舞台上进行了展示。
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湖杂技还得到了多样化的展示。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湖县淮剧便结合杂技的特点进行开拓,借鉴了一些杂技表演动作和表演方式,增加了淮剧表演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创新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建湖杂技的影响力。
建湖“十八团”杂技的特点在于其精准奇妙的身体表演技巧和工艺道具的运用。一代又一代的建湖杂技人保留了传统杂技的精髓,但要想将杂技更好地传承下去,还需与时代的发展共促共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表演形式进行融洽结合,使杂技表演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适应于各种表演场合,满足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如今的杂技已经不再是以单纯展示高难度的身体动作为主要目标,而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现代的艺术表演形式,通过先进的工艺道具和舞台科技,向观众展示一场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的视觉盛宴。
建湖杂技在近年来的良好传承得益于它的活跃度和开放性,与外界保持着和谐与融洽的关系,在传承的同时积极实践,抓住每一个向外展示的演出机会,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建湖杂技的魅力和独到之处。建湖杂技通过良好的传播顺利打开了市场,不仅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体现了杂技传承的重要性,在中国杂技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例如,建湖县杂技于2013年上演的大型杂技音乐剧《猴·西游记》便登上了国际舞台,不仅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林肯艺术中心创造了连演27场的纪录,还获得在世界各地舞台持续巡演的机会,所到之处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二、建湖杂技的保护
杂技的传承与保护是紧密相连的关系,没有后续的保护措施,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政府的法律保护是第一步。近年来,除了建湖杂技外,其余各地独具特色的杂技项目也都陆续被选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这无疑给中国杂技的传承很大鼓励,也增强了群众的保护意识。建湖县政府除了资金扶持外,还提供了杂技原创作品的保护措施,激励建湖杂技团的创作热情,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独创性作品。
目前中国杂技行业普遍面临人才稀缺,后继无人的困境。因为国内还缺乏系统的人才保护措施,并且在很多人眼里,杂技是一个具有危险性的高技术行业,除非是从小就接受训练并取得了成就的佼佼者,否则难以长期生存下去。另外,杂技地方文化和杂技表演理念的保护也亟需解决,因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深刻的理论作为依据,中国杂技的传承就失去了源头,不利于杂技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化。
目前,建湖杂技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出保护措施。建湖县政府建立了专门的杂技传承基地,形成一个专业系统的杂技文化机构,为杂技表演人员的培养与继承提供教育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杂技后继力量的空缺。建湖县将杂技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加以建设,每个区域的杂技都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只有让当地群众深刻意识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并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加以弘扬,才能使整个社会都参与到杂技的保护之中。
建湖杂技在传承与保护中,并没有全盘延续过去的传统,而是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筛选,提取精华,剔除糟粕,展现了当地杂技依然旺盛的生命力。也正因此,建湖杂技才能在近几年不断推陈出新,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笔者认为,中国杂技界应加强保护杂技表演人员的意识,因为他们才是传承杂技的主体力量。首先在于,杂技表演依然是个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职业,在薪酬方面也不是很稳定,社会普遍缺乏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造成了这个职业的边缘化趋势。因此应确立杂技表演人员职业身份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在思想上引导他们,从当地走出来,多与外界进行交流,拓宽艺术视野。只有当杂技表演者的社会地位上升了,在物质方面也得到某种满足,解决了他们在生存中的困难与阻碍,才能真正使他们投入到杂技的传承中去。另外,就是要解决传统杂技表演因各种高难度动作而产生的一些危险因素,要从表演动作和杂技道具的改进出发,与现代舞台科技相结合,将杂技表演的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
排练大跳板
中国杂技在整体上与国际杂技存在一些差距,这与国内杂技管理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杂技的继承要从根本上开始改进,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表演理念,进行融会贯通,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杂技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要继续彰显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照搬,应将本土化的创作立为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不断开拓杂技表演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中找准创新的突破口,从而实现杂技传承效果的最大化。
从建湖杂技的保护来看,杂技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已经在当地人心里根深蒂固,并一直尝试着进行变革与创新。传承杂技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文化意义,如何克服种种阻碍,结合时代的需要加以传承保护,是未来杂技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杂技界还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为杂技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