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2017-09-06付威
付威
[摘 要]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分析与研究。其中,解决“中国式经济难题”是“发展”的“关键之处”;达成“全体人民共同幸福”是“发展”的“历史目的”。同时,我们也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中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观点来探究“五大发展理念”的真实内涵。这体现于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发展体,“发展”的最高指向不仅代表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指向全体人民的幸福。这样,整体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便和谐地寓于一个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发展体之中。于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便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特征的最终确证,它的终极目的也直接指向了习总书记的最高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7-0012-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需要对唯物辩证法进行充分运用。因此,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划时代的精神特质与实践内涵,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充分体现,更是对人的本质的最终解答。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国式经济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伴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愈发地呈现出不协调性、不平衡性与不可持续性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成因在于,“粗放型经济”形式是我国在改革后的主要经济增长模式,而这种经济形式消耗的资源大,所获的利益小,这就导致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使得改革的前进步伐开始放缓,由此也表明我国已然面临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问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分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1]19上述经济问题便构成了“中国式经济难题”。基于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中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便合乎逻辑地顺应了这一诉求。
创新、协調、绿色、开放、共享在理念上虽有其各自内涵及其质的规定。但五大理念所共有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中国式经济难题”的解决,它们只是以不同的角度来探寻回应问题的方式,并共同指向对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所引发的“中国式经济难题”的解决。
1.由于粗放型经济形式一直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欠缺,自主技术严重不足。所以,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较为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创新”的发展理念正是对此问题的回应。唯有通过“创新”,我国在经济发展动力上才能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经济发展从“粗放型模式”中解放出来,进而在发展的内在动力上获得新的“源泉”。
2.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持续已久,这一问题的成因是多元化的,有历史与环境等自然因素,也有体制与政策等人为因素,当然,大部分原因则是“粗放型经济”形式所导致的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便难以实现,也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之内在规定相悖,我国的经济体制在国际社会的认可会受阻。所以,加强秉持“协调”的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些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逐渐地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
3.“粗放型经济”形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的代价便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开始日趋出现,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忧虑。因此,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便成为了当前要务。与此同时,“绿色”“低碳”和“环保”等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国家社会对于科技革命变革的基本共识,节约环境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就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尊重自然规律放在首位,具体表现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理念,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4.如果说我国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始终强调“引进”外资,体现的是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接受”,那么,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目前我们所应强调的是更为“开放”的“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构,特别要强调掌握经济制度性建设的话语权。在当今世界,“开放”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时代要求,任何国家想要故步自封的发展自身,已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只能继续深化发展引进来、走出去的道路,并在发展环境层面形成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双向互动的新体制。这样,我们才能从经济秩序的“参与者”转变为经济秩序的“创造者”,才能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新阶段、新水平。
5.我国过去所奉行的“粗放型经济”形式较为关注效率,对收入公平的兼顾不足,这也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改革共识的达成与发展力量的凝聚,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的出现。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从注重效率向注重公平转变,坚持改革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的理念,要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的基本国策。对此,我们首要的是强调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是因为,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的发展能力决定着发展的水平与质量,提高人民的素质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教育积累人力资本,持续的改善全民素质与能力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分配制度上,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我国对发展短板切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坚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的基础之上逐渐进入共享发展。再次,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在“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尽可能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共享”中让全体人民有获得感,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及自信。这就是说,“共享”在发展目标层面,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同富裕。以上可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解决“中国式经济难题”的“关键”,更是战略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如果我们立足于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践行,那么“中国经济难题”便不会成为永久性难题,它是曲折变化发展的,并最终会获得完善的解决。
当然,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各自独立,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便是一个联系性、整体性的存在。这体现在,联系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阐述了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由此,构成了世界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内部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因此“五大发展理念”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对它的思维和认识必须是系统性的,这需要着重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将“中国式经济难题”作为一个系统性问题来进行考察,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出发来解决问题。如果对“中国式经济难题”的解决没有从唯物辩证法的总体性角度来加以考量,割裂了“五大发展理念”的联系性与系统性,只从某一个理念出发来看待问题,便失去了整体推进的效果,从而无法真正地解决“中国式经济难题”。因此,我们党将“五大发展理念”以历史的、辩证的方式提升至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大的逻辑背景之下对中国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发展体
如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觀点来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并且,事物内部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因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必然是一个具备内在关联性的整体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思维和认识也必须是系统性的,要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发展体来进行考察。这体现于,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各自独立,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由此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发展体,其包含三大要素:作为内在动力的创新,作为必然环节的协调、绿色和开放,以及作为整体目的的共享。
1.“创新”的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变化”性范畴,它构成了发展的“内在动力”。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有变化才能引导有机体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创新的核心要义正是变化。因此,创新的发展理念作为引领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积极形式,它不仅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也是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以此,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正是由于发展需要创新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理念成为了我国非常重视的理念。同时,创新、变化所发挥的社会利益也远远超过了私人利益,因而这种追求利益的内部动力也正是体现于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之上。相对于其他发展动力的外部性来看,这种内部性动力无疑更具合理性,它来自于社会内部的全部人民群众,要求从整体出发来为人民群众提供福祉。
2.如果说创新的理念是有机发展体的内在动力,那么“协调”“绿色”与“开放”的发展理念作为必要载体,它们便是发展所必须的“必然环节”。从理念的关联性来看,协调、绿色和开放作为发展的必然环节需要创新的内在动力来推进,与此同时,协调、绿色和开放发展作为载体可促进创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它的正面性效应。因此,协调、绿色和开放也是创新发展所必须经历的环节。并且,唯有注重协同发展,将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发展连接起来,才能防止出现创新发展中的“短板效应”。这具体表现在:第一,协调的发展理念居于创新之后,它是创新发展过程的首要环节。协调发展可以避免在创新发展过程当中的短板的发生,例如在区域协调领域、城乡协调领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领域。这就要求在持续创新的发展的过程当中更需要协调的发展,全面推进不能放弃某一方面而发展。第二,绿色的发展理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居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中间位置,是对创新与协调发展的正面外部性效应的环节补充。所以,如果没有绿色发展这一环节,创新发展的作用会受到影响,协调发展也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样,无论是借鉴西方的发展经验还是基于本国的发展建设都应将绿色发展理念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将绿色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提升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第三,在协调与绿色的基础上,开放发展为创新发展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也势必作为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基础之上,加入开放发展的这一环节,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并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上融入世界经济。
3.既然创新是内在动力,协调、绿色和开放是必然环节,那么“共享”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诉求,便是作为统一有机体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目的”。按照唯物史观的立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意志。基于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性作用是必然选择,并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的原则,共享理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当中激发了活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因此,共享发展不仅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前四大发展理念的最后归宿和价值诉求,而且它同时也构成了统一有机发展体的“整体目的”。
总而言之,联系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阐述了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如果没有从唯物辩证法的总体性角度来加以考量,没有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的联系性与系统性,只从某一个理念出发来看待问题,便失去了发展所应有的整体推进效果,从而割裂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目的”在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做了一块大蛋糕,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效率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我党所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如何继续做大蛋糕,并将此蛋糕切得更合理,也就是我们所要解决的公平与共享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就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目的,没有共建就不能实现共享,离开了共享就失去了共建的动力。”[2]10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充分体现在了共享的发展理念当中。它指明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幸福,增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步伐。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性的结构,有其内在的目的和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3]127、128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发展理念蕴含着对“人是目的”的观点的强调。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它还作为最主要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更是作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所在。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牢固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坚持社会发展要依靠人民,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当中,这是全体人民共建的过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风险,要把中国梦变为现实,首先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力、所发挥的作用。”[4]697正如马克思在《手稿》当中所指出,只有在自愿劳动中,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体现人的本质的东西会得到自由发挥,也就是人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实践的方式得到表现和实现,人就会感到幸福。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首先要激发全体人民的实践精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将共享发展理念通过以内化的素养、意识与观念的形式外化为改造自身与世界的动力,积极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或生活实践之中,以此持续健康发展与永恒发展。在共建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全体人民的共享。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及其发展都是一個历史过程的集合体。在渐进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共享”理念的发生过程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模式。马克思提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成果最终体现为人的幸福生活。这不仅符合必然性规律的历史目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5]234由此可见,“共享”的发展理念代表着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切发展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五大发展理念”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
[2]庞元正.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J].哲学研究,2016,(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7-12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34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