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特点下导学案的使用
2017-09-06赵淑芳
赵淑芳
摘 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清语文教育的本质、研究语文教学规律,科学规范地使用导学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语文教育内容的特质进行分析,探讨导学案的规范使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 导学案 语文素养
自全面接受西方教育思想以来,我们试图借鉴数理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以便快速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育一直比较重视语言学能力的单方面发展,学生在语言积累、语言思维、语言运用等方面却收获不大,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大家在追求语文教育内容科学化的进程中遗忘了语言的原本含义。我们总是在寻找母语教育的捷径,想用教授数理化的方法进行母语教育。这样一来,字、词与句子、语境脱离了,文体、表现手法和技巧与表达的内容——感受、看法、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拉开了距离。为改变这种局面,有识之士们进行了诸多尝试,新课程改革就是最好的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希望通过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多层次、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导学案的使用有助于实现以上目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语文教育特点认识不到位,也出现了一些使用误区。如何有效地使用导学案,教师首先应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学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说、写、演、思、听、读、游等能力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1]”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1]上述解释反映出我们对语文的普遍理解样式。
如果从深层次上对语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是文化内容与语言形式高度统一的母语教育。它是一个人发展语言和思维,读懂世界和生活的基础性经验。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掌握母语、运用母语,生成语文生活的实践能力,而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对母语的学习。
语文教育的内容即语言的经验,有自己的特殊的实施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中以经验作为核心的代表就是语文。语言的学习、语言的知识和阅读、表达技能都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会了这些只表明其具备了语言学能力,不能代表其掌握了语言。掌握母语是指能用母语去听说读写,去思考和感受世界,要让孩子们通过母语学习懂得如何去生活和做人。
2 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导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在导学案的实施中要两级目标并重。 [2]”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纲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情,精心設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不同的易感点,一个词语或修辞的绝妙,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连同文本和学生已有经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后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反馈和生成。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注意根据“理解——感知——把握”这一过程来设计题目。
这正好与语文教育“过程性”的特点相吻合,由于语言经验的内化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语文学习必须要在感受、体验、理解、品味、咀嚼上下功夫。这正是过程性特点的体现。
中小学生的语言意识还处在发展阶段,激活它们的前提是理解语义内涵,当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一首诗时,语音或者文字会激活学生的感性表象,产生语音和形象图式,还原语言涉及的事实,产生某种感觉;接着,通过对语义进行分辨、判断、理解,同时,捕捉语段中的情感态度倾向,进而产生相关反应,这里启动的是情感和价值态度层面的结构。可见,语义学习涉及感觉、理性、思维、价值态度四个层面,语言形式的认知被激活。
3 如何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正确使用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以防出现“旧瓶装新酒”的现象?
语文教育通过养成,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养成”本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和传统,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所讲究的“修身”和“涵泳”就是养成的最好诠释,它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素养。
新课标从应用的角度强调了语文教育三个方面:其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重视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独特体验;其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其三,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听说读写和思维发展的影响,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它反映了当代语文教育的反思与研究成果,其理论突破了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固有模式[3]。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学生必须进行实践性质的学习,训练就是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模拟性的活动和实践性质的学习。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恰当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带领学生理解、体验、感悟语文课程,以实现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素养,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注意:
第一,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给学生以有效的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有梯度的导学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包括学困生在内,都有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无效教学。endprint
第二,精选内容,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编写科学合理的学案。
(1)在课前导学案中,明确需预习的内容:①应该掌握的字词;②应该查阅的资料;③阅读文章本身;④记录不懂的问题。
(2)教师要及时发现知识难点,根据学生的疑难点快速确定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精讲的内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理清思路。
(3)以问题为线,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思考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从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特别注意不可把需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放在课前学案中。
(4)注意用课后导学案指导学生及时复习,拓展相关知识点。
第三,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分组。这是保障导学案使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以方便学生之间交流与探讨为出发点,注意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
(2)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法指导。导学案应提前发到各学习小组,并安排各学习小组长在上课前将学案反馈的问题汇总给教师。发放学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清楚学习的重难点,了解教学流程,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
第四,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后的学习指导。
课后导学案需重点体现的内容是书写练习部分,教师注意把握好练习题的题量和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第五,教師把握好语文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案的优化与补充作用,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导学案,借助文章特点和优势指导学生学习。
教育的真正功能和效果是建构,所有的教育方式在本质上都会促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即内化。对于语言而言,内化意味着在理解、知晓的基础上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学生自身可以自由支配的能力。即“语言获得”。通过以上对导学案使用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导学案的使用与之暗合,合理使用导学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YbJv68mgOuGqkmr80Djzm.
[2] http://baike.baidu.com/item/语文/51940?sefr=cr.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