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郑和文化”创新“一带一路”

2017-09-06张静

魅力中国 2017年29期
关键词:郑和一带交流

张静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科技及艺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郑和文化”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一种“和”与“合”的文化交流,尤其是近几年“一带一路”的不断提出,各种政策的落实,各种文化的开展及各种理念的不断提高等,“和”是一种高层次外交理念,与当今“一带一路”的发展相辅相成。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七下西洋,不论是从文化角度、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这一壮举在海洋事业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郑和在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大胆创新的方式、和平外交的理念与各个国家积极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他在行海生涯中,不但先于西方人航海,为航海事业创下纪录,而且就当时来说,更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他的成就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一切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吻合。人们其实关注最多、研究最深、观察最广以及最想解读的无非就是郑和这个人物所代表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可以解释为:一种坚韧的信念,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韧性;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断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坚持打开国门,不断走向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产业交流的决心。“合”指的是合作共赢,这与“一带一路”的实质也是相符的。

关键字:“郑和文化”,“一带一路”,发展,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魂,教育是文化的根,“一带一路”战略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发展格局。应该说这是能源之路、物流之路、物产之路、文化之路、旅游之路、安全之路、宗教之路、发展之路。近年来,国家多次把“郑和文化”、“郑和精神”的传承列入文化建设重点工作,为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多次提出,要集中各方力量,让人们自觉肩负责任和使命,深入挖掘“郑和文化”资源,打造“郑和文化”品牌,弘扬和传播“郑和精神”。

“一带一路”的建设,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历史的纵深研究是魂,文化的不断传承是重要基础,“郑和文化”的传播是主要途径,“郑和精神”的感染是重要手段,这些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遗产应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不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郑和文化”从传承的文化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文化角度——震撼的器物文化角度、严谨的制度文化角度和深邃的观念文化角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这个数字化信息时代,一直都崇尚精神层面的艺术,也就是一种高超的中国艺术。这些东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并且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高尚的文化追求保障。所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引起许多企业家去挖掘有效的信息,许多业内的设计师去观察重塑它,许多专家、学者去探索研究它,更会引起社会各界同仁内心的渴求、希望、好奇与惊羡。因为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艺术与科技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不断的传递等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深入,沟通也越来越广泛。在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传播媒介也越来越丰富,并且在大众这种极度渴求心理的驱动下以及文化传播的感染下,人们随着一切变化慢慢的去突破、去创新,渐渐脱离了最底层的心理层面,摒弃了最浅的文化层面。随着这一切的变化,人们不断进步,也更高水平领悟到了的政教文化——制度文化,随之更清楚的认识到了精神文明——观念文化。

审美、图形、语言、信息的需要常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冲动,它在每段时间、每种文化、每种精神、每种观念、每种制度、每个国度、每个阶层、每个时代、每个空间里都会出现,在这种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审美知觉、语言传达、信息传递等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和宝贵的财富。人们这一切的体验在心理最底处,基層的表现一般都是惊讶、好奇。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物质文化——器物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起初带给人们审美的需要也就是感官上的刺激,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这种刺激带来的心灵震撼是强烈的、巨大的。

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推进,“郑和文化”、“郑和精神”的不断传承,纵观历史,展望未来,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物、经济、文化遗产的认知具有前瞻性,对其文化遗产保护更具有紧迫性,而对“郑和文化”的传承工作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与实践意义,对“郑和精神”的传播工作又有极其清晰的引导意义。“郑和文化”、“郑和精神”的恒久魅力不断发扬、不断升华,无论受什么事物影响,都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简单的、直接明了的器物文化上。上升于器物文化,文化的传承更是着重体现在政教文化,也就是各不相同又各有魅力的制度文化;更高层次追求的精神文明,也就是不断创新的观念文化上。

郑和下西洋,过程曲折,期间凭借当时的各种形式,不断组织起了非常庞大的外交使团。这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当下,都是伟大的壮举,外交使团的人员组成,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结合当时的国力及外交,已充分能显示出中国的实力以及中国礼仪之讲究。从文化层面、精神层面都可以看得出,他们和当地人打交道时,尊重当地文化,和气交流,其一言一行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特有的礼仪风范。经过长时间交流,郑和使团不仅给当地带来的是物美,更多的是双方自身带来的服饰美,处事行为中的风范美,交流过程中的言行更美。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实再一次鲜明地启示和告诉我们:在人文领域中,文化传承、教育革新、旅游发展和民间交往是四大抓手。大战略需要大突破,经济需要不断提高,文化需要不断传承,社会需要不断进步,人们需要不断交流,科技需要不断创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融合和影响将日益重要。中华传统文明在“郑和文化”的传承上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它与时俱进、不畏惧开放、不违背历史,反而是国门不断的开放给“中华传统文明带来了有效且长远的传播。

而无论社会怎么发展,科学技术怎么发达,“一带一路”怎么建设,中华文化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郑和精神”、“郑和文化”的衣钵传承,也就是人们常引以为傲的“以和为贵”,这样的君子风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中,依然是当今倡导国际和平稳定的大局面,崇尚文化共融的大理想,以及倡导航行自由的大局观。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不断传播,有着非常先进的指导作用;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的交流有着前瞻性的引导作用,对加强世界各国文化的融合、交流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中国树立“郑和品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结合“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有非常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诞生,是丝路贸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继续往来、文化随着国际的互动不断交流、宗教随着文化的传播不断传递,以及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广等等,都可谓是一种实物见证。以开放包容的信念交互、和平合作的交流形式、互利共赢的重要手段、互学互鉴的进步方法等为核心的“郑和精神”,针对“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宝贵遗产。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必然的趋势,借助“郑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推进“一带一路”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这是必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伯希和著,冯承钧译,《郑和下西洋考》,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2]寺田隆信,《中国の大航海者郑和》,东京都:清水书院,1984年 。

[3]李柄全,《文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郑和一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郑和下西洋
交流平台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交流平台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