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概况和成因及防治策略研究

2017-09-06蔡艳蓉江涛冯兴平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关键词:措施分析黄土高原

蔡艳蓉+江涛+冯兴平

摘 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环境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正在不断蔓延,影响日益严重。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风沙活动频繁,土地沙漠化严重,直接影响着本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介绍了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土地的沙漠化的基本概况,分析了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沙漠化的成因,探讨了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沙漠化治理的成就及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 沙地和沙漠区; 沙漠化成因; 措施分析

沙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最大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由于沙漠化土地面积的迅速扩展,造成环境退化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引发局部地区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全问题,使之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是我国比较典型的农牧业交错发展区域,长期的过度农垦与放牧,植被累遭破坏,使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失去平衡,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1.沙漠化概念

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沙漠亦作“ 沙幕 ”,指地面完全为沙所覆盖,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

2.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土地的沙漠化的基本概况

本文内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乌审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达拉特旗。 2010年12月30日《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年)》公布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总面积为7.92万km2,(未含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39个县、市、旗),降水量为270~450mm,平均392.6mm,降水年度变率达26%,月变率达75%,冬春季风大且频繁,夏秋短,冬季干冷漫长,季风力较弱,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草原和毛乌素沙地(表1)。

*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提供资料整理而成。

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乌审洼地,南北长220km,东西宽l00km,最宽处150km。海拔为1100~1300 m,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 m,个别地区可达1600 m。东南部河谷低至950 m。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行政区包括鄂尔多斯市南部、宁夏黄河以东和陕西北部广大地区;自然区属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区,总面积3.21万km2。地处毛乌素沙地的鄂尔多斯市土地沙漠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50年代鄂尔多斯市在“禁止开荒,恢复牧场”方针指导下,沙区植被得到一定恢复,沙化速度较解放前明显减缓。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在“建设基本农田”和“以粮为纲”的口号下,鄂尔多斯市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开荒运动,开荒总面积达66. 7万hm2,沙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沙漠化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据1994年内蒙古林业勘察设计院进行的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沙质荒漠化调查作出的《毛乌素沙地态势报告》称, 50年代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50万hm2,1981年为278万hm2,增加了28万hm2;1994年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83.8万hm2,比1981年增加了105.4万hm2。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进入80年代后,沙质荒漠化速度明显加快。

3.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沙漠化的成因

在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自然过程处于草原化过程,人为不合理利用资源是导致草原土地沙漠化经常起作用的主导因素。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在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这里一直是沙化灾害的主要源地。基底脆弱,土壤结构疏松而欠发育,降雨稀少且年际变化较大地表植被稀疏矮小,群落结构简单等因素为地表起沙提供了条件。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宏观政策的失误,造成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威胁黄河两岸的工农业发展。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成因可分人为成因和自然成因。

1)人为成因

① 土地承载力受到威胁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以及在一定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下和管理水平所生产的食品,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土地沙漠化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与人口、经济、政策等紧密相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过重,导致对粮食、薪柴的急剧扩大,贫困和缺乏收入来源使农民无力负担土地的投入,只好采取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带具有优越的水土条件,可牧可农,因而在历史上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2000年来双方反复土地争夺拉锯过程中,由于粗放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残酷战争的原因,使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产生土地沙漠化和生态退化问题。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国土资源,国脉所系,民生所依,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加速发展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鄂尔多斯高原人口呈持续增加的态势,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加重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如过度的开垦、樵采以及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都会导致沙漠化的发展。鄂尔多斯高原农牧民人均收入的变化也呈增加的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其增加幅度远高于90年代中期。在近30年农牧民收入来源从单一的放牧、耕作逐步走向多元化,收入多元化的结果势必导致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进一步改变农牧民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受传统放牧习俗的影响以及长期缺乏合理政策的约束,过牧已成为沙漠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endprint

②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的稀缺,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一定的,而且淡水总量就更少。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存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水资源短缺,而用水效率却不高,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该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果不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我国沙化地区自产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平均每hm2耕地只有9274.5m3,比全国平均占有水平少65%,西北水资源总量为2254亿m3,只占全国的8%。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年降水变化大,易造成旱灾。由于历史原因,森林急剧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明显下降,造成雨季洪水泛滥,冬季无水供给,河流干枯现象突出,造成黄河多次出现断流。1997年黄河断流高达226天,断流长度为704km(见表2)。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供水水源主要依靠南线乌兰木伦水源地,但因长期干旱,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造成水源萎缩,由原来的日供水能力3万t,一年之内减至日供水1.1至1.2万t,加上北线神树塔水源地和西柳沟、罕台川水源地的供水,东胜区目前总供水量仅仅为每日4.3万t左右,而东胜现在最大需水量每日约在6至7万t,城市缺水状况严峻。由于境内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较为紧缺。加之近年来东胜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建设、工业项目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用水需求急剧增加,造成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东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1972~1997年利津水文站资料

③地表植物破坏严重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在特定的地貌和土壤等条件影响下,沙生植物和草甸植被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沙生植物分布状况随沙的流动程度和地貌部位发生变化。主要植物有沙米、籽蒿、油蒿、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沙柳、沙地柏等。东南局部地段还散生着柳叶鼠李。固定沙地优势植被为含杂类草的油蒿群落,盖度达40%~50%。草甸植被组合因地势高低和覆沙厚度等不同而产生差异。主要植物有寸草、海乳草、碱茅、芨芨草等。造成植被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见表3),同时这也是导致沙漠化最为关键的因素。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为温带草原植被景观。历史上黄土高原曾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生态环境优越,森林密布(见表4)。人类活动已经作为一种愈来愈强的“营力”参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地表植被的减少就是人为干预的结果。由于人们肆意毁坏,加上人口迁移、战乱、开荒屯田、滥垦、滥伐等始终伴随着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的发展,导致其面积越来越少,形成了今天光山秃岭的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东胜区扶贫办《2009年~2010年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的报告》称,该区罕台镇的全境土壤沙漠化极为严重,人畜饮水要到两三里以外驴驮车拉,拉一趟水需半天时间。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而在鄂尔多斯市,一个占地233.3hm2(3500亩)的高尔夫球场项目,竟公然建在生态极其脆弱的水利部“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区域。国家历时十余年投入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培育的大片沙棘生态林被连根挖除,曾经郁郁葱葱的防风固沙屏障消亡殆尽。国家斥巨资为荒漠之地“输血”,而高尔夫球场却是侵噬生态环境的“吸血虫”。同时,高尔夫球场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全清除原有植被,大挖大填,必然扰动土层,改变地形地貌,巨大的工程土方量,产生大量松土及不稳定的人工边坡,对水土资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极大。

2)自然成因

①降水量偏少导致严重干旱多发

全新世纪以来,中国干旱区气候变化经历了多次的相对暖干和相对冷湿交替变化。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气候特点因时因地而异,总体特征以干旱化为主,转为暖干期时总的环境特征表现为河流水量减少,绿洲范围逐渐萎缩,沙漠化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近代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整个赤道太平洋的大气状况都会改变,生态平衡被破坏,同时,由于东亚冬季风势力变强,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致使干燥疏松的沙土极易被大风扬起。

从自然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干旱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气候问题,也是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临近大陆干旱气候区,受沙漠化严重威胁。黄土高原旱灾相当频繁,大部分地区平均2年或3年便发生一次严重干旱。在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干旱面积逐步扩大,其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重。大旱十年一遇,中旱三年一遇,小旱年年发生,平均蒸发力为785.4mm,平均干燥度为1.8,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天然植被破坏殆尽。土地沙漠化是干旱气候的产物,早在人類出现以前地球上就有沙漠。但是,荒凉的沙漠和丰腴的草原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线。有了水,沙漠上可以长起茂盛的植物,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而绿地如果失去了水和植物,也可以很快退化为一片沙砾。

黄土高原从东南往西北依次跨越湿润气候、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及干旱气候。东亚季风能够影响其东南部大半个区域,该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季风。作为季风影响的末端,该区域对东亚季风的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该区域的降水变化。鄂尔多斯高原自西向东降雨量变化较大,位于最东部的河曲站点的年平均降雨量比位于最西部的陶乐站点的年降雨量高出近一倍多,而空间位置位于中部的鄂托克前和东胜站点的年平均降雨量介于前两者之间。根据近30年各个站点的年降雨量变化情况分析,各个站点均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位于最东部的河曲站点最为明显。鄂尔多斯高原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这也符合干旱—半干旱气候过渡带的特征。由于中国北方春季多大风,此时降雨的多少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过程有重要影响。鄂尔多斯四个气象站点的多年干湿指数均值自最西边的陶乐到最东边的河曲依次减小(表5),这反映了该区域作为过渡带的典型气候特征。分析对比1976~1990年和1991~2005年这两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干湿指数 (表4—13),发现1991—2005时段内四个站点干湿指数均值均大于1976~1990时段内的均值,且高于30年的平均值。表明了 1990年后,鄂尔多斯高原的气候趋于暖干化。endprint

②大风和沙尘暴频繁发生

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气候正朝暖、干的方向发展,使大的生态背景有利于沙漠化的发生。同时,存在一些诸如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土壤沙粒含量高及疏松易于移动等不利的自然因素。风是沙漠化地区的主要营力,特别是强劲频繁的起沙风为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就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情况看,风力都均较强,年平均风速一般在1.8~4.6m/s(表6),全年刮8000多次。特别是冬、春季节,大风次数较多,加之雨水稀少,因而风更易吹扬疏松而富有砂质的地表土壤,促进沙漠化形成。

*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提供资料整理而成。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地域辽阔,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沙物质丰富,地表土壤因风蚀造成的起沙(尘)是该区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风沙活动是由风力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風蚀是产生风沙危害的首要环节。土壤风蚀贯穿于土地沙漠化的全过程,由于土壤细粒部分(物理性粘粒)被风吹走,土壤细粒部分的减少,相应砂粒和石砾部分的比例增加。造成地表土壤粗质化、砾质化。导致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因素除气候干旱、多风外,地表物质组成的影响也很大。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沉积物,其质地差异很大。我国北方,特别是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给该区的交通运输、环境治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个别地方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近几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冬季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扩展提供了动力条件。鄂尔多斯是北京乃至华北沙尘天气主要“贡献者”之一。2006年4月10号开始,鄂尔多斯市遭受到8至9级的强沙尘暴和大风雪袭击,给全市的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全市共有8个旗区25个乡镇4.5万人受灾,风蚀沙化草牧场100万hm2、耕地0.12万hm2,受灾牲畜107万头只,其中压死压伤牲畜1870头只,损坏棚圈530间、网围栏8.5万m,沙尘暴卷走贮草棚40多顶,造成饲草料损失8万多kg,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万元。

③地表沙源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较多的国家之一,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和沙地集中分布的地方,这里沙漠和沙地面积达70万km2以上,沙漠中各式各样的沙丘,依照它们的稳定程度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尘暴发生时,流动沙丘扬起沙尘的数量最大,半固定沙丘要小一些,固定沙丘最小。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具有特殊的自然地质状地貌及环套状地貌结构明显,沙漠、沙地广布,且以风沙地貌为主体。该区域土壤质地相对粗化,且黄土层中夹有砂层,当它因为某种原因露出时,自然为沙漠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由于沙地和沙漠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沙漠化土地以不同的等级类型不连续地散布在整个黄土高原及其相邻地区,这进一步直接导致了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增多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沙漠化土地在风蚀作用的影响下,有机质和养分大量流失,使土壤肥力降低。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为例,每年耕地被吹蚀5~7cm,每平方公里土地损失有机质约777t,N素3817t,P素5419t。

沙地和沙漠区土壤主要为轻壤质和沙壤质土,其中粉砂、细砂、中砂含量丰富,粘结力弱,造成沙化土壤分布广、程度重的现状。如毛乌素沙地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在第四纪全新世以前,为河、湖区,沉积了一套灰黄色、灰褐色细一粉砂土层,一般厚30m,最厚处厚143m。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地层在沙漠区广泛分布,非常疏松,极易被流水和风力搬运,形成流沙。该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平原高滩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滩地)主要分布全新统—上更新统湖积冲积层。 流动沙丘在沙地南部长城沿线较多,因植被破坏所致,多为新月形沙丘链,由东北—西南向排列,高约4~6m,过去每年向东南移动约3~5m。根据形成时代,胶结程度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第三纪基岩类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这类地表物质,除古生代岩石外,其它含有丰富的沙源,为本区土地沙漠化提供了条件。

4.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沙漠化治理的成就及措施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沙漠化治理取得很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的治沙经验。人们将治沙方法归纳为固、输、积、削、堵、导六法,其中固与输、积与削、堵与导互为对偶。以固、积、堵抑制流沙侵袭,促进其停滞;以输、削、导促进流沙运移,克服其停滞。六种方法能攻守兼备,或单用或组合,因地制宜,辩法施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人民与沙漠化进行着长期不懈的斗争,先后经过了50年代的试验摸索阶段,60~70年代的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70年代末~90年代末的大发展阶段,以及90年末以来的巩固发展提高阶段,这些都为以后进一步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黄土高原一些地方成功实现了沙漠化逆转,先后出现了沙坡头铁路沿线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防沙体系;甘肃民勤沙井子抢占低地植树造林以林围沙条块分割的防沙体系;陕西省靖边利用水力淤沙造田的防沙体系,以及民勤以固促蚀固身削顶体系等。

达拉特旗位于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北端,黄河上中游南岸,全旗总土地面积74.38万hm2,主要分为三种地貌类型,南部丘陵沟壑区,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27.81%,中部为库布其沙漠区,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8.74%,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23.45% ,因受南部丘陵沟壑区地势起伏、侵蚀切割的影响,历史上形成了“十大孔兑”季节性河流,从东到西间隔排列,由南向北纵穿库布其沙漠,直泻黄河,每年带入黄河泥沙达2420t,常造成洪涝灾害。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达拉特旗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防沙治沙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世行贷款水土保持工程和林业生态示范建设工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给达拉特旗的沙漠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2000年开始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开始实施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2005年开始实日元贷款风沙治理工程,通过这些大工程大项目的带动,达拉特旗广大群众对防沙治沙、林业生态建设认识不断提高,积极性空前高涨,使达拉特旗的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出现了可喜的局面,达拉特旗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呈现出环境治理和环境恶化处于相持阶段,且局部好转的历史性局面。截止2008年底,全旗共有有林地48739hm2,灌木林地143240 hm2,疏林地5473 hm2,未成林地50656 hm2,森林覆盖率也由2001年的12.6%提高到2008年的23.18%。沙漠治理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endprint

1)依靠科技

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要靠投入、靠政策,但是治得好不好、效益高不高關键要靠科学技术。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广大科技人员和沙区干部群众,经过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围绕“防、治、用”三大内容,总结出了包括封沙育林育草、流沙固定、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干旱区防护林营建、围栏轮牧等方面的100多项实用技术,形成了以防为主,固阻结合,生物技术为主,多种措施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对推进我国防沙治沙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达拉特旗在治沙防沙工作中,始终注重科学技术,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科学应用封、飞、造;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取得治理效果,工作中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飞播造林、引洪治沙等各种治沙技术,不断提高治沙成效。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开展治沙工作。治沙中达拉特旗借助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治沙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仅这些重点工程完成治沙造林4.8万hm2。

2)制订政策

按照建设“绿色大旗”的总体目标和达拉特旗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生态效益优先,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林业新项目的建设,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和林沙产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加大政府投入等各种途径,扶植造林大户,鼓励动员广大群众投身到沙漠治理中来,上世纪达拉特旗的造林大户最多达到100多户,造林大户户均造林达200多hm2。结合土地开发,治沙防沙由单纯的造林治沙向改造利用沙漠发展,实现治沙与利用相结合的目标,如树林召镇五股地村推沙造林600多hm2,实现了平整土地、打井、上电,林路渠配套,综合治理,规模发展。

3)组建林场

人工造林是达拉特旗长期坚持不懈的治沙措施。早在50~60年代,组建了以白土梁林场、中和西林场、鄂尔多斯市机械化造林总场为代表的国有林场,充分发挥国有林场治沙造林的先锋示范作用,整体向沙漠纵深推进,达到规模治理的效果,在沙化较严重地区和沙漠边缘,组建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的大型国有林场,如在达拉特旗境内的鄂尔多斯市机械化造林总场、达旗白土梁林场、达旗中和西林场,充分发挥国有林场治沙造林的先锋示范作用,整体向沙漠纵深推进,达到规模治理的效果。目前,达拉特旗仅国有林场造林保存面积达3.4万hm2,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一些治沙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动员每个乡镇由乡政府成立集体治沙林场,在沙区边缘的村成立村办、社办林场,营造防风固沙林,这些集体林场在防沙治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发展旅游业

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业也是开发利用与治理相结合的一种典型方式,达拉特旗已建成A级以上景区4个,建成4A级景区1个。其中“这里的沙子会唱歌”的响沙湾属于“中国之最,世界罕见”,景区现在是国家级4A景区,年游客数量达到20多万人。沙漠绿海恩格贝以其“治沙奇迹”和中日友谊的见证蜚声海内外,是国家确定的首批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目前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景区验收。以它们为“龙头”,现在达拉特旗的旅游业已发展为“两带一区”,即:库布其沙漠绿色旅游观光带、昭君城——黄河绿色旅游观光带和树林召中心服务区。在第一条观光带上,您可以欣赏到沙漠“四奇”,还可以在展旦召草原体验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生活、宗教风情和风俗习惯,享受大草原度假的宁静与浪漫。在第二条观光带,您可以走秦直道,下金津古渡,进昭君大营,然后,可以进行黄河飘流,也可以沿黄河国堤东下,欣赏沿河风光,领略达拉特人与自然斗争的业绩,再到鱼米之乡大树湾的黄河渔村品尝正宗的现炖黄河鱼或黄河鱼宴。

5)发展产业

将林业治沙与发展林沙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沙区经济与农牧草致富相结合,调动农牧民造林积极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有机模式,发展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调动群众治沙造林积极性。如达拉特旗已结合治沙工作,已建立以沙柳为主的造纸、人造板基地,以麻黄为主的医药林基地,以大白柠条为主的采种林基地,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在林沙草三大产业的结合上,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打破传统的治沙观念和模式,走出了一条综合治理、开发内蒙古沙漠的新路。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创业为民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不断完善羊绒加工出口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创业的根本转变,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和巨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生态建设(沙柳加工造纸)为龙头,以实现农牧业产业化为目标,以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兼路桥建设经营,房地产开发并举的多元化、产业化、现代化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黄兆华,宋炳奎.鄂尔多斯地区草场的利用和改良见: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集刊第1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杨根生,樊胜岳.黄土高原地区北部风沙区土地沙漠化因素的定量分析[J],干旱区研究, 1991,9(4):8 -9

[3]慈龙骏.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 1994,9(4):8 -9

[4]龚新梅;新疆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D];新疆大学;2007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措施分析黄土高原
赵红云的国画——黄土高原系列(一)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煤炭企业降低成本有效措施
煤炭企业降低成本有效措施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