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看辛弃疾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017-09-06李楠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李楠

【摘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其主体性不容忽视。阐释学派翻译观的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将翻译过程划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本文作者认为这四步骤均能体现出译者主体性。因此,本文以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视角,对许渊冲翻译的辛弃疾词进行个案研究,试论证译者主体性在这四步骤中均有体现。

【关键词】翻译四步骤 辛弃疾词 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阐释学派的翻译观着重研究译者对原作的理解过程。其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认为理解即翻译,翻译的过程亦是理解阐释的过程。他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其代表人物英国学者乔治·斯坦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他将翻译分为四个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首先,译者相信原作言之有物,而非冗词赘句。斯坦纳认为信任的基础颇为复杂,“来自社会上的动力,前人的成就——‘有人在你之前已经成功地翻译——这些因素使译者敢于接受任务。”

第二步是侵入。“譯者的第二步具有袭击、掠夺性”。斯坦纳引用了圣·哲罗姆的比喻——意义是译者擒回的俘虏。译者对原作进行“解剖”,这一过程不仅具有侵入性,同时也突显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第三步是吸收。指的是译者从形式和意义上用目的语来表达原作。语言差异影响着译作的表达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因此,吸收过程也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第四步是补偿。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前三步中的介入,使得译本无法完全与原作对等。斯坦纳将翻译比作公平交换,译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翻译方法来保证译作的完整性和完美性。

三、译者主体性在辛弃疾词英译中的体现

中国古诗词翻译难度颇大,要求极高。我国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诗词译作最为卓越,他堪称“诗译英法惟一人”。本文将根据翻译四步骤,对许渊冲在英译辛弃疾词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

1.信任。“所有的理解及理解的外化表现——翻译,都始于信任。”这种信任可能来源于译者对原作有较高的评价,其先前的翻译经历和前人的翻译经验,其本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化意识,以及其对翻译工作的期待等。

许渊冲评价辛弃疾是“南宋词坛最杰出的豪放派代表”。他对辛弃疾词作的欣赏和高度评价是其选择翻译辛词的基础。在诗词翻译方面,许渊冲经验丰富,译作良多。此外,许渊冲语言功底深厚,传统文化知识渊博。

由此可见,在对翻译文本进行选择、建立信任以及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2.侵入。翻译的侵入过程受到译者自己的文化意识与文本理解力的影响,这说明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主体性。

(1)基于译者文化意识的侵入。文化差异是造成理解差别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地区、民族以及时代均会导致文化差异。许渊冲与辛弃疾的时代差异使得两者的文化意识多少存在差异。

例1.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1984:68)

I like their youngest son who,having nothing done,

Lies by the brook podding lotus seeds one by one.(许渊冲,2008:263)

这首词描写了古代中国南方一个五口之家的村居生活。词中“无赖”即“亡赖”,是通假字,表示悠闲、无所事事。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无赖”作形容词时表示“放刁撒泼,蛮不讲理”,含有贬义。“无赖”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差异会造成读者的误解。因此,许渊冲将其译成“having nothing done”,既无贬义,又表达出了原词中小儿的可爱与村居生活的闲适,与原词意义一致。

(2)基于译者文本理解力的侵入。译者也是读者,在对原作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多少会渗透自己的理解。

例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984:16)

Below the Gloomy Terrace flow two rivers clear,

The tears of refugees were shed when they were here! (许渊冲,2008:253)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于家国沦亡的悲痛与无奈。该词的上阕两句描写的是词人登上郁孤台后的所见之景。其中“行人”一词原意指“在路上走的人”。结合该词表达家国沦亡、思念故土的中心思想,“行人”应理解为流离失所、被迫异地求生的人。许渊冲将“行人”译为“refugees”,即“难民”,更准确地表现出这些流亡者失去家园、无处可归的艰难。

3.吸收。译者对原作进行理解与剖析之后,将从形式与意义上用目的语来表达原作。

(1)形式上的吸收。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结构及表达习惯差异较大。具体到诗词体裁的翻译,译者不仅要注意语言结构的区别,更要关注诗词的文体和语言特征。在辛词英译过程中,许渊冲发挥其主体性,充分表现出辛词的形式特征。

例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1984:68)

The thatched roof is slanting low,

Beside the brook green grasses grow.(许渊冲,2008:263)

词人用叠词“青青草”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清新恬淡。为使译文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许渊冲将其译为“green grasses grow”。汉语诗歌以韵母押韵居多,两者具有相似性。叠词在发音上也类似押韵,因此,此处叠词用英语中押头韵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既意义准确,又不失原词形式上之巧妙。endprint

(2)意义上的吸收。英汉互译的难点之一在于文化词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出现文化词,为诗词英译增添了难度。辛弃疾词中就出现了许多文化词和典故。译作究竟是迎合读者还是保留原作特色,均会受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的影响。

例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984:16)

But blue hills cant stop water flowing,

Eastward the river keeps on going. (许渊冲,2008:253)

同一种颜色在英汉语中的意义可能不同,甚至相反。例句中的“青山”是漢语中的常用偏正词语,“青”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青色在英语中既可译为“green”,也可译为“blue”。“blue”(蓝色)在英语中可表达忧郁、悲伤的感情。因此,许渊冲将“青”译为“blue”,不仅词义准确,同时也表达出了该词所要表达的思乡忧国之情,可谓一石二鸟。

4.补偿。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加之译者的理解,译文与原文不可能完全对等。为使译文与原文尽量保持平衡,译者需要进行补偿。在辛词英译过程中,许渊冲采取了多种方法补偿翻译失衡,如增词、注释等。

例5.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1984:25)

On overhanging rails where the setting sun sees

Heart-broken willow-trees! (许渊冲,2008:257.259)

辛弃疾在该词中表达了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家国存亡的忧愁。例5中的这句正表现了他的低落情绪。其中“柳”的意象常出现在中国古诗词中,表达离别愁绪,因为其汉语发音同“留”,表示对离别者的挽留。许渊冲对“柳”进行了直译,即“willow-trees”。然而,由于外国读者可能不清楚“柳”的象征意义,只对该字进行直译,会造成意义的缺失。因此许渊冲在词尾对“柳”做了注释,解释了柳树因常见证亲友离别才会悲伤断肠。不仅使英译词作与原作结构一致,也弥补了意义上的缺失,使译作与原词保持了平衡。

四、结语

由于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如翻译目的、文化意识、语言特点的不同,译文与原文也不会完全对等,其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许渊冲在英译辛弃疾词作的每个步骤中,均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保证了译作与原作之间形式与意义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102-107.

[2]辛弃疾.马群选注,辛弃疾词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3]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从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看辛弃疾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7-ZDJH-191),由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endprint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朱生豪莎剧翻译文学性价值解读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