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探究

2017-09-06吕雯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一直在呈直线发展,也正是因为经济上的发展迅速,所以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其中英汉翻译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通过翻译转换理论的概念及意义、文化和翻译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具体影响和分析,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英汉翻译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 探究

前言

提高翻译质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和翻译活动研究状况,通过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与翻译活动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进而帮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更好把握自己的翻译方向和风格,使中国人对翻译活动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优化和传播,服务国家的文化建设需要,从而为我国翻译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

一、翻译转换理论的概念及意义

Halliday认为语言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的层次,这四种四种层次就是语法、语音、词汇以及词形,而由于任何一个层次比如语音和另外一个层次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翻译的,所以Halliday认为层次的转换仅仅限于同层次之间。而Catford却认为翻译完全可以分为等级限制的翻译和不限制等级的翻译,所以Catford将这种不受限制的翻译统称为翻译转换理论。译者的翻译活动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翻译、交流和理解的困难所在,但是翻译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必然通道,所以只有克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使译者的翻译活动整体水平的得到有效提升。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但是语言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其中存在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存在就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译者的翻译活动属于“权力话语”的一种表现形式,译者要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很准确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两种语言,还要对两个国家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忠于原文”。

二、文化和翻译之间的联系

1.关注他人和权威。我国社会心理学的专业认为中国人对于社会行为的取向不排斥,甚至還容易被他人的社会行为引导,而这种社会行为导向因素就是因为中国人喜欢持久性的关注他人、注重他人的想法和观点,甚至会对他人的观点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顺从或者跟风的行为,但是这种形式是不正确的,只有社会中的人都有不同的行为和看法,才能够构建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社会学家韦伯就曾经认为:“社会行为是行动者按照其主观意义把他人将怎样行动的目的纳入自己的行为,并使自己适合他人的行动方针”。

2.“大我优先”和从众。中国人一般情况下发生冲突时,更多的是选择自动转变态度,不愿意成为那个“越轨者”。我国社会科学家沈毅就曾将这些本土研究归结为三种研究范式,即“自我主义”、“大我优先”和“关系取向”。再比如,费孝通也曾经提出了“差序格局”,杨中芳构建了“大我优先”,但是这些观点大多数时候仅仅是提出即消散的状态。

3.和生活文化息息相关。人类行为可以分为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取向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趋势,是了解和衡量一个社会的重要方面,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人格、动机、态度、情绪、认知等)和社会环境因素(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正式制度规范、宗教、网络及网络文化等),后者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环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因素,涉及到人类社会中的各个主要方面。译者生活的环境不是“真空”地带,译者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在已经形成并不断变化的社会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正式制度规范、宗教等社会环境中,他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生活的社会和社会文化。

4.社会取向的价值。对于一些特定的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行为取向,我国本土研究者与国外研究者都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制约社会行为的种种因素,特别是我国社会环境因素上,其实我国本土研究人员和国外研究人员各自具有各自的优势,其对于社会行为取向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译者的翻译活动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国家之间的沟通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指导译者的行为和翻译思想,所以中国的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翻译行为,而不是遵从他人,只有真正意义上了解了被翻译者话语的中心思想,才能够将译者的翻译活动发挥最大作用。

三、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视角的的具体影响和分析

1.翻译转换视角和翻译的选材。译者和翻译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对翻译的选材,也就是对源文的选材,对源文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材,不仅能够更快的了解源文中的文化主流,还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其中涵盖的重要意义。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文本翻译的选择主要就是选材者对于文化主流的意识和认知度,而翻译者最终翻译的文本信息,也仅仅是翻译者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语言系统。

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学者周作人认为中国人在这个新文化的大环境下,应该抱着“救亡图强”的意识形态进行翻译,而我国很多启蒙的思想家也都是强调西方文化和新思想,但是我国现如今大多数人类对于社会行为的取向不排斥,甚至还容易被他人的社会行为引导,而这种社会行为导向因素就是因为中国人喜欢持久性的关注他人、注重他人的想法和观点,甚至会对他人的观点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顺从或者跟风的行为,但是这种形式是不正确的,只有社会中的人都有不同的行为和看法,才能够构建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2.翻译转换视角和翻译的策略。译者的文化态度直接影响着现如今翻译的策略,同时这一问题也是现如今翻译学术界经常探讨、研究的问题之一。现如今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译者的文化态度直接决定着翻译人员在翻译这条道路最终会是“异化”还是“归化”。其实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两个相对来说表面的概念,因为在真正的翻译系统中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异化”或者“归化”。由于译者文化态度存在着多歧性,所以在研究时,大多数会跳出这个二元独立的“框架”,而是通过实际翻译和翻译策略的交融,来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endprint

3.翻译转换视角和翻译的文本。由于各国之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不同,每一位译者都是在自己所处国家的文化大环境中熏陶多年,因为一些故意或者非故意的原因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因此译者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身上沉淀下来的文化心理印记留在译文之中。而对特定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行为取向,本土研究者与国外研究者在深刻认识制约社会行为的各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上,各具优势,他们对社会行为取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实只有从本质上理解译者对于各国文化之间的态度,就能够深刻的理解其翻译的含义和中心思想,其实现如今译者应该做的事是将国外的一些学术思想进行有效、合理的梳理,再通过这种有效的梳理,反思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同时贯穿中外古今的义理。

综上所述,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中,要将结合中国本土和西方主流社會心理学中关于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进行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了解到译者文化态度对于文化翻译的主要影响,其实影响的原因就是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过错,只有将两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理解透彻,就不会将翻译问题减小到最少。

参考文献:

[1]何漂飘,徐飞.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探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07(23):1151-1153.

[2]冯建秀.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译本探析-以《爱玛》汉译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123):133-134.

[3]蔡晓燕.语言框架理论与英汉隐喻翻译探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7,02(11):147-149.

[4]黄娟.英汉对比研究视角下的翻译转换及其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5(23):152-153.

[5]黄培清.翻译写作学视角下的英汉散文翻译探究-以曹明伦译《培根随笔集》为例[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06(23):188-193.

[6]刘文华,梁燕.卡特福德翻译等值论中的翻译的转移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6):112-113.

作者简介:吕雯(1981.11-),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翻译硕士,讲师,从事商务英语、英汉、汉英翻译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探究
语用学理论视域下的英汉翻译探析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