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英汉社交称谓语的语用差异

2017-09-06黎媛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黎媛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习惯的差异,两个民族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本文立足于通过对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研究,联系社会文化语境,透视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出中西方在家庭,社会,尊称,自谦与自贬等称谓语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更深入的运用不同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以及道德传统等文化内涵来解释这一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有效地避免交际失误,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社交称谓语 文化差异

一、称谓语的定义及分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一般来说,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而社交称谓主要用于非亲属之间,是反映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相互关系的称呼习俗。

二、英汉称谓语中“尊称”与“谦称”的比较

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尊卑”观念的影响,在汉语称谓中,人们习惯对自己使用谦称以贬低自己,对他人使用尊称以抬高对方,从而表示尊敬与客气。例如在尊称方面,“令”的意思是美好,因而以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称呼对方的亲属。加以“尊”字用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府、尊驾(称对方)、尊命

(对方的嘱咐)。加以“贤”字用来称呼平辈或晚辈,如贤兄、贤弟、贤郎。加以“圣”字用来称呼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字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在谦称方面,汉语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 封建社会中,谁也不可能比君主更位高势贵了,可是,虽然广有四海统御万民,君主却仍谦卑地称“寡”(意指少德之人)称“孤”(意指小国之君);尽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一不是阿谀奉承歌功颂德,君主仍然口口声声自称为“不榖”(“不善”的意思)。官吏的自谦词则有下官、小吏等。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等。用在下,小子称呼自己;用贱内、拙荆称呼自己的妻子;用犬子称呼自己的孩子;用寒舍、敝舍谦称自己的家。

在英语称谓中,最典型及常见的有:用Your Majesty称呼君主,译为陛下;用Your Highness或者His or Her Highness 来称呼王子、公主、王族公爵,译为殿下;用Your Excellency来称呼大臣、总统、部长、总督、主教、大使等高级官吏和教士;其余尊称还有Your Grace(大人),Your Honor(先生),Your Ladyship(夫人)等。对比发现可知,在尊称的数量上,汉语用词远超于英语;而且英语中几乎没有用于自谦的称谓语,这一用语差异值得我们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三、英汉称谓差异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

1.价值观差异。《礼记》有说,“夫礼者,卑己而尊人”。中国传统思想中尊卑观念、辈分等级及其严格,向来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交际中总是将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抬高对方的位置。社会大众普遍认可集体利益应置于个人利益之前,相较于独立性而言,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因此,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网就变得尤其重要。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尤为深厚,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已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而其中的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与汉语中称谓语的选择使用更离不开关系。简单说来,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诚实。“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因此在称谓语上,汉语中谦称与尊称的种类繁多,使用也及其频繁。

与之相反的是,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人主义,也就是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其独立的人格,不同于他人。这一观点深受私有制的影响,人们提倡自我表现与自我肯定。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形成了人文主义这一进步的思想体系。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它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因此大家会发现自谦的称谓语在英语中及其稀少。

2.等级观念差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根植于人们心中。依附于君权神授这一思想基础,封建君主擁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再加上传统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分明”的宗法血统关系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汉语的称谓体系就具备了两大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过分强调。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也使得人们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选择了贬低自己,抬高他人的方式,在交际时尽量使用谦称以示谦卑恭顺。

西方社会虽说也经历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其历史远短于中国,等级观念也不如中国森严。社会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和平等关系,更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无外乎就是倡导自由与平等。因此,英语中普通人、同事、上下级,乃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这被认为是展示“人人平等”的一种形式。

英汉称谓语形成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又长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英汉称谓语的用语差异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效展开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