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提升对策
2017-09-06都兴隆
都兴隆
摘 要 文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进行阐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组成要素进行梳理,提出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加强社会实践,建立新型就业指导模式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 新型就业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80
隨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就业市场的供给关系在变化。鉴于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问题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明确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素,进而寻找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1]
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1)专业技能不强,专业技能不足。主观上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造成的,客观上是由于部分院校专业设置滞后。专业技能是决定学生就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2)实践能力较弱。现在许多企业希望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立刻工作,少培训少投入。实践能力不足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另一重要因素。原因有两个方面:①高校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②大学生在校期间,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未得到良好培养。
(3)没有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①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②高校专职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③学生主动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还比较薄弱。[2]
(4)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经过多年的在校学习后忽然被推入社会参加工作,许多大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另外许多大学生还没有做好拼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
(5)创新创业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的冒险精神、独创意识、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不强,不敢进行创新创业。[3]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首先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然后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一套量化标准客观的调查问卷,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五种:应聘工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提高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整各种情绪的能力。就业能力的各种表现如表1所示。
3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目前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设课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为导向。只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就业的时候才会有保证,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在高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高校专业课程的开设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以全心全力服务社会为导向,与时俱进,摒弃那些老化、理论性过强的专业和课程。郑州科技学院就是一所立足郑州,面向全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方针的现代大学,其开设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电气专业、机电工程、数控专业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5%以上,就业待遇高,岗位好,优势明显。[4]
(2)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拥有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才能够科学合理地发展自己。高校应正确地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也应该依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多地利用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外部机会来锻炼自己,提高就业能力。
(3)在校期间加强社会实践。现在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因为大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够得以提高。高校要与诸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建平台。同时学校也要组织和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园内部的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公益劳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5]
(4)建立新型就业指导模式。该指导模式的特点是:①全员参与,指导人员包括校长、普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一些有经验的社团人员。②指导人员专家化。指导人员既要拥有健康的心灵、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丰富的社会阅历,还要拥有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因为指导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指导的效果。③分阶段进行就业指导,从大一到大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大一新生主要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知道所学专业的就业现况;大二、大三的学生就应该接受相对深入的职业教育,让他们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进行个性化就业能力辅导;大四的学生就应该对自身的特长有清晰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的应聘技巧和就业能力加以重点培训。④多元化的指导方式,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讲座、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利用微信、QQ等信息传播平台,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就业教育。⑤个性化的就业咨询辅导。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平等地、有针对性地对就业方面的问题与相关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更加灵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5)政府应该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就业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给更多的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是政府的职责。制定的政策应该可操作性强,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如果其项目可操作性强,具有可行性,政府应该整合相应的社会资源,帮助其完成梦想。同时政府还应该在企业与高校之间起中间人的作用,让学校的科研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6)大学生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许多大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优良,顺利地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就行。然而,许多用人企业招聘时不仅看学生的成绩单,也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大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应该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为将来成功就业打好基础。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品质优良、团队协作能力强、敢于创业、勇于创业、抗压能力强、身心健康、语言表达能力强。现在有许多工作岗位需要一定的技能证书,才能够持证上岗,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获得一定的技能证书。拥有技能证书不仅有利于就业,而且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当然,大学生不能够本末倒置,一味地去考证,而忽略了基本的专业学习任务。[6]
(7)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计划。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与企业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参与实习,高校的教育也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引导式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冉冉.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主要是结构性问题[N].北京日报,2008-1-16.
[2] 麦可思研究院(My COS Institute). 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室.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探索素质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87.
[4] 黄国勋,席鸿建,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5] 王立人,顾建民.国际视野中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68.
[6] 宋国学.就业能力开发的绩效衡量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