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7-09-06聂昌龙
聂昌龙
摘要 介绍猪囊尾蚴病的病原体、生活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阐述其危害性,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猪囊尾蚴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囊尾蚴病;发生;诊断;危害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261-01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寄生虫病,也是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之一。做好猪囊尾蚴病的防治工作,对养猪业及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原体
1.1 幼虫
猪囊尾蚴俗称囊虫,呈卵圆形白色半透明的囊,形似石榴子,6~10 mm×5 mm,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上有1个米粒大圆形乳白色小结,其内有1个内翻的头节。头节上有4个圆形吸盘,最前端的顶突上带有许多个角质小钩,分为2 圈排列。
1.2 成虫
猪带绦虫体长2~8 m,有700~1 000个节片。头节圆球形,直经约1 mm,顶突上有25~50个角质小钩,分内外两环交替排列,顶突的后外方有4个碗状的吸盘。颈节细小,长5~10 mm。幼节较小,宽度大于长度;成节距头节约1 m,长度与宽度几乎相等;孕节长度大于宽度约1倍。每个成节中含1组生殖器官(雌雄各一),睾丸为泡状,150~200个,分散在节片的背则。子宫为一直管,妊娠时逐渐向两侧分枝,每侧有7~12个分枝,内充满虫卵,每一孕节含虫卵3万~5万个。虫卵为圆形直径35~42 μm,内有1个六钩蚴。
2 生活史
猪吞食虫卵或孕节,经胃肠消化液作用,六钩蚴破壳而出,1~2 d内钻入肠壁,进入淋巴管及血管内随血流到各组织。发育形成一个充满液体的囊包体,60 d后囊尾蚴已发育成熟。猪囊尾蚴多寄生在肌肉内,主要见于咬肌、舌肌、膈肌、肋间肌以及颈、肩、腹部肌肉、心脏等处。人误食未熟的或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在胃肠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消化,头节进入小肠,吸盘和小钩附着在小肠上,吸取营养生长发育。50 d后可有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每月可排出200多个节片。猪囊尾蚴在猪体内可生存数年,而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25年[1]。
3 流行病学
猪带绦虫各地均有发生,人因吃了含活猪囊尾蚴的肉类而感染猪带绦虫;猪则通过采食了含猪带绦虫孕节或虫卵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致病。随着人们饮食方式的改变以及猪的圈养,近年发病已逐渐减少,常以散发为主。猪、野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犬、猫、骆驼及人都可成为中间宿主;人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2]。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4.1 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被毛粗乱、无光泽,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贫血等。严重时常因猪囊尾蚴对组织产生的机械损伤或挤压,则表现出与该器官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舌肌麻痹、咀嚼困难、肌肉疼痛、跛行、心跳加快、癫痫、急性脑炎症状等,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4.2 病理变化
剖检咬肌、腰肌或其他脏器,肌肉见有大小不等呈椭圆形的小结节。结节为半透明卵圆形囊泡,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其内有1个嵌入囊中的约小米粒大小的乳白色头节[3]。
5 诊断
猪囊尾蚴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是屠宰检疫时,剖检咬肌、腰肌或其他脏器,发现猪囊尾蚴作出确诊。
6 危害性
6.1 对养猪业的影响
6.1.1 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猪囊虫检验是肉品卫生检疫的一个重要项目,是防止带虫肉品流向市场的最重要环节,对屠宰检疫检出的猪囊尾蚴病肉需严格无害化处理。病害肉的无害化处理给养殖户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6.1.2 经济效益降低。猪感染后,幼虫在动物体内生长发育,对肌体的机械刺激和挤压以及毒害作用引起炎症,致使动物产生不适感、肌肉疼痛、机能障碍,影响家畜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繁殖能力下降等,最终导致经济效益降低,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影响[4]。
6.2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人感染猪带绦虫,虫体寄生于小肠内,长期吸取人体营养,排出有毒物质,同时不断排出孕节,成为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源。人发生猪囊尾蚴病,则病情严重,对人的健康威胁很大。寄生于脑组织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出现阵发性癫痫症。寄生于眼部可导致视力急剧下降,压迫视神经,可导致失明。寄生于肌肉组织,会引起机体发热、肌肉剧烈疼痛、组织器官机能障碍等。
7 防治措施
7.1 加强检疫工作
屠宰检疫是防止人感染的重要措施,执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按《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的要求严格认真检疫。发现猪囊尾蚴的病肉要严格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肉进入流通渠(下转第263页)
(上接第261页)
道,严禁犬、猫进入屠宰场,避免人、畜吞食带虫病肉[5]。
7.2 改变养殖方式
发展规模养殖,全面执行圈养,改变饲养方式,实行科学饲养管理。彻底把厕所和猪圈分隔开,杜绝猪与人类粪便的接触,防止饲料、饮水受到人类粪便的污染。
7.3 定期驱虫
在疫区定期对猪群进行驱虫,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每年实施 2 次驱虫。可用吡喹酮30~50 mg/kg,1次/d,共3次;或丙硫苯咪唑30 mg/kg,每間隔48 h服药1次,共3次。
7.4 对高发人群进行普查,并注意卫生工作
加强宣工作,充分认识该病对公共卫生和养猪业的危害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吃生或未煮熟的猪肉,砧板、餐具等要做到生熟分开,防止熟食被猪带绦虫的虫卵污染。养成卫生饮食习惯,切断传播途径。对高发人群进行疫病普查,发现患病的,应及时治疗。并对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作无害化处理。
8 参考文献
[1] 冯升.猪囊尾蚴病的检疫与防治[J].当代畜牧,2016(17):103-104.
[2] 张学礼,张玉荣,王秀梅,等.猪囊尾蚴病检疫检验分析和防控措施[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6(2):54-56.
[3] 滕颖.猪囊尾蚴病的检疫与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12):34-35.
[4] 郑金锋,马淑芳,耿明,等.脑猪囊尾蚴病临床及病理学特点[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21-23.
[5] 沈家芳.猪囊尾蚴病的危害与防治[J].畜禽业,2011(1):7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