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基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2017-09-06王等良
王等良
摘要 阐述了泾川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基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以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基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对策;甘肃泾川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247-02
1 发展现状
泾川县共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总面积1 409 km2,总人口35.6万人。近年来,泾川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扣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定位,树立抓好环保为经济、发展经济为环保的理念,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业增长方式,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态环保意识亟待进一步增强
一方面,部分干部对群众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农业环境保护提高到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来,认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主管部门和生产者的事,在思想上缺乏认同,在行动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农业、林业、畜牧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工作协调配合不力,难以落实工作。
2.2 农业环保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泾川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体系仅由县级组成(乡村没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体系),且现有的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是依托泾川县农村能源工作站的基础上加挂了泾川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牌子形成的,现与该站合属办公,属县农牧局下属事业单位。从机构设置来看,属“三无”机构,即无机构审批、无人员编制、无工作经费。
2.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亟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随着化肥的长期大量施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药使用不当,使部分小麦、玉米、蔬菜和果品等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导致土壤地膜残留量不断增加。部分农作物秸秆被当作柴火直接焚烧,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乱堆乱放,使其风吹日晒,造成有害气体浓度超标、空气污浊,严重影响人居环境。个别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乡村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2.4 农业环保人员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
从现有的从业人员结构来看,存在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问题。泾川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现有在职职工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名(高级农艺师2人,经济师1人,农艺师4人),占总人数的33.3%;农艺工14人,占总人数的66.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人,取得农业环保执法资格5人,平均年龄43.2岁。由于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老化、人均服务面过大,难以提供优质的服务。
3 对策
3.1 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领导
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农业环保宣传的同时,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上深刻认识农业环保工作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解决突出问题,逐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调动、层层发动的工作合力,积极营造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全县农业生态环保工作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1-2]。
3.2 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服务体系
建议县政府根据泾川县基层农业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成立泾川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科学界定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核定人员编制。并在乡镇设立农业环保专干,村级设立农业环保员,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尽快构建起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县、乡、村3级农业环保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环保监管水平。
3.3 创新服务方式,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建立农村垃圾“户收、村运、镇处置”的处理模式,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能力。制订畜禽养殖小区排污处理办法,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同时大力推广“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等生态循环农业,把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综合采取技术措施、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3]。
3.4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整合各部门的生态农业环境保护项目资金,加强管理,优先集中用于重点乡镇的农业环境建设。强化农村污染防治科技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对污染减排、污染源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方式。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新机制[4]。
3.5 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环保科技服务后劲
用好用活现有技术人才,制定农业环保服务人员培训规划,加强对农业服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有计划地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录补充,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确保农业环保服务工作后继有人。建立农业环保人员考核评价新机制,明确岗位职责,落实任务要求,量化考核指标,把农民群众和所在单位对农业环保服务人员的评价纳入到工作考核体系中。
4 参考文献
[1] 颜泽辉.论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农业信息,2016(12):61-62.
[2] 张金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现状、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3(5):74-77.
[3] 孫财,何亚萍,裴春华,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1):8-9.
[4] 王君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713-27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