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引导学生入情
2017-09-06龚琴
龚琴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贺拉斯说:“你自己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冰心在《写作经验琐谈》中也说到:“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对于写作过程,古今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的认可“双重转化”。 刘锡庆先生解释说:“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简言之,由“物”到“意”,由“意”到“文”,就是写作过程所必须完成的“双重转化”。这“双重转化”中,根本和基础的是要善于“发现”生活,言之有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呢?怎么样去寻找“触感点”?作者认为,作文引导不仅仅停留在作文课上,应分散在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小到每个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应用,大到每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以及从课文行文思路结构布局上去学习体会。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具体说来:
1、不避小事,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家里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这些材料都不典型。事实上,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即使那些著名的作家,也不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的生活,只是他们的心灵不常人敏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例如我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感受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志摩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但是又不想打扰康河的宁静,只要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初中母校,因为高一的学生刚刚初中毕业,肯定对自己学习生活了三年的初中母校有感情。我引导学生,当你最后一次离开初中母校的时候,你肯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或者当你放假有机会再回母校看看时,你是否觉得母校变了呢?可能给你印象深刻的某个老师已经调走了,母校拆了旧房子建新房子了,你多么想再找那个你敬重的慈爱的老师谈谈心啊!可是你感觉自己又不好意思打扰他;你多么想再和同学们去打打乒乓球,再去踢一下毽子,跳跳绳,可是同学们已经各奔东西了。你越想寻找越找不到,想把这些美好的回忆带走,可是这些回忆是和母校连在一起的,你无法把母校带走,你只好轻轻地来,轻轻地离开,像梦游一场。我看见学生随着我的引导在轻轻的点头,有些学生陷入了回忆之中。我想以后写离别之情的文章时学生应该有一些同样的感触吧!
2、用真情,讲实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都是重感情的人,我们也都是有故事的人。现在的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评价的标准也越来越注重文章的真情实感。例如单元写作练习中的作文题: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试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有些学生写到了下雨天父母给自己送伞,并且只有一把伞,母亲把伞偏向我这一边而淋湿了自己,还有些写到放假回家母亲给自己做好吃的,母亲不吃看着自己吃。这些事情可能是学生的经历,也可能是编造的,可是通过看文章就知道谁写的是真的感动,感动自己也一定会感动别人。
3、独特的感触。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我导入: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找到心情不好的原因,有时候就是莫名的烦恼,那么你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有学生说听歌,有的说睡觉,有的说打球,有的说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喊大叫,等等。我说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心情不宁静的时候在晚上去欣赏月色荷塘,写下了经典名篇《荷塘月色》,下面我们来学习,学完之后我们也要写个小作文,题目就是我们剛才讨论了的,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作文。这样学生学习课文也有了兴趣,并且写来的文章也是真情实感。
老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是对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用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来引导学生,毕竟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要多相信学生。当我们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时,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