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白清敏193
2017-09-06白清敏
白清敏
摘要 农村沼气是一项关系农村能源、农村卫生、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南阳市农村沼气发展实践,深入总结了沼气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和原因,明确了沼气发展的方向、定位、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农村沼气事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沼气;现状;问题;对策;河南南阳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193-03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居住方式、农民用能方式的新转变,社会对农村沼气事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深入探索农村沼气的发展规律,合理确定农村沼气的功能定位,准确把握农村沼气的发展方向,科学制订农村沼气的发展途径,对实现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农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现状
1.1 南阳市基本情况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也是淮河源头所在地。全市辖1个市(县级)、10个县、2个行政区和4个开发区,243个乡镇(街道)4 510村、359个社区,共计330.98万户,总人口达1 182.51万人,总面积2.66万km2。南阳市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 ℃,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是7月(平均气温26.9~28.0 ℃),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1月(平均气温0.5~2.4 ℃)。年降雨量703.6~1 173.4 mm,年日照时数898~2 121 h,年无霜期220~245 d。南阳市水系分三大流域。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属于汉水流域(长江流域,2.38万km2),东南部的桐柏县是淮河发源地(淮河流域,0.27万km2),西北部有一小块地方属于黄河流域(0.01万km2)。全市水资源总量70.35亿m3,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
南阳市是闻名全国的农业大市、粮食大市和生态大市,是全国农业主产区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核心区,2015年种植业总面积154.77万hm2,粮食总产量541.1万t,农作物秸秆总量1107万t。南阳市是畜牧业大市,2015年期末存栏:猪374.8万头、牛103.5万头、羊203.5万只、家禽5 083.7万只、兔333.2万只、其他大牲畜4.8万头,畜禽粪便2 206.0万t。这就决定了南阳市发展各类农村沼气的适应性、可行性和必然性。
南阳市是全国工業沼气的发源地和著名的沼气城,仅中心城区2015年已有19.4万户城市居民使用了沼气(2012年起供应沼气和天然气混合气)。目前拥有日产50万m3工业废物(酒糟)沼气工程和日产15万m3生物天然气(秸秆沼气)工程和日产6 000 m3分布式(秸秆沼气)沼气工程,已初步实现了工业沼气的产业化。
1.2 南阳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1.2.1 农村沼气发展阶段。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三起两落。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沼气技术和工艺处于探索完善阶段,沼气发展曲折,2次大起大落。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短缺问题。第二阶段:技术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工艺不断完善,且多数实现了标准化,形成了以“猪—沼—果”和“四位一体”为代表的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模式,综合效益开始显现。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农民增收节支问题。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2—2014年,技术模式日趋成熟,建设内容更加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卫生和农民增收节支问题。第四阶段:转型升级阶段。2015年至今,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和农村生产生活变化,农村沼气开始进行转型升级,调整项目结构,完善建设内容,强调建管并重,突出综合利用。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1]。
1.2.2 农村沼气建设现状。自2002年实施小公益项目、2003年实施国债项目以来, 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7—2009年每年建设户用沼气池10万余座,2010年以来沼气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沼气完成总投资72 476万元,中央省市财政投资17 469万元;共发展沼气户用110 222户,建设各类沼气工程130个,其中池容1 000 m3的沼气工程23个,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格局;建设县级服务站12个、区域服务站28个、乡村服务网点367个,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农村沼气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沼气产业发展不断延伸,建成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示范点,示范推广了“牧—沼—粮(菜、果)”综合利用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沼气累计总投资26.2亿元,建设户用沼气55.8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671处,总池容500万m3。
2 主要成绩
2.1 发展了农村清洁能源,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
全市户用沼气池55.8万座,整体使用率在70%左右。按60% 计算,有33万余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受惠逾220万人,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将广大农村妇女从烟熏火燎中解放出来[2]。
2.2 优化了农村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全市年产沼气3.3亿m3,节标煤 23.6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8.8万t,有效减轻了农村污染,优化了农村环境,节能减排贡献突出。年可为农民节支10亿元左右,户均节约1 500元以上;用沼液、沼渣替代农药、化肥,改善了果蔬品质,增加了效益,据测算,每年至少增收15亿元以上。
2.3 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抓好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每年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6.7万公顷次以上,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为实现“一控二减三基本”的总要求做出了突出贡献。endprint
2.4 锻炼了工作队伍,提高了行业影响力
随着大规模沼气的建设,农村能源环保工作机构健全,人员充实并得到锻炼,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工作成绩日益显著,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能源环保系统的良好形象得到了树立和巩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户用沼气使用率不高
目前,南阳市户用沼气整体使用率为70%左右。但县域間、县域内均差异较大,个别地方沼气使用率在30%以下。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原料短缺。沼气的主要原料来自于畜禽粪便,尤其是生猪粪便。据调查,维持1个沼气池正常使用需2~3头猪的发酵原料,目前有部分农户养猪1~2头,也有部分农户没有养猪。特别是平原地区,散养户减少,户用沼气原料尤为不足。二是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沼气池闲置。三是农民生活用能多元化。随着农村用电工程的不断完善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大力推广,部分农户弃用沼气。
3.2 技术力量薄弱
一是持证上岗人员不足。有的沼气池施工不规范,建成就漏气、漏水,使用中即使出现故障也不能进行及时维修。二是部分农民缺乏沼气池运行管理知识,对沼气池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致使沼气综合利用率低,效益发挥不充分。
3.3 建设资金短缺,使用不规范
一是自筹资金比例过大。如建设1座8 m3户用沼气池,中央补助1 600~2 000元,占总投资的40%~50%;建设1座1 000 m3沼气工程,中央补助150万元,占总投资的35%。二是扩大财政资金使用范围。如服务网点建设,财政资金用于进出料设备、检测仪器、维修设备等,但有的扩大至储粪池、柜台、宣传材料等;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多数项目存在财政资金超范围使用。三是资金使用不规范。如大型沼气工程,不按程序拨付项目资金,导致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差[3]。
3.4 项目建设标准低
一是个别县、区服务网点建设未按标准建设,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沼气工程项目,特别是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由于自筹资金不到位或未全额到位,造成工程建设缺项或标准较低;加之选址不当等,个别项目无法正常运行,有的甚至成了烂尾工程。三是设施不配套,安全标准低。如大型沼气工程安全制度不全、防火防爆等安全设施缺乏或不配套;小型沼气工程、户用沼气和服务场所缺乏安全设施和防范措施等。
3.5 后续服务管理滞后
一是重建设、轻管理。由于地方政府对沼气工作的投入较少,农民或业主对后续服务认识存在误区,不愿花钱买服务,致使后续服务跟不上,导致工程无法正常使用。二是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目前南阳市已基本建成“县级服务中心—区域服务站—乡村服务网点”的服务网络,但相对于全市243个乡镇、4510村、56万座沼气池来说,1 097处村级服务网点显然是杯水车薪。三是社会化服务不到位。虽然成立了沼气物业服务组织,但有偿服务难以推广,自我发展门路较窄,自负盈亏难以为继。
3.6 沼气综合利用程度不高
综合利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沼气综合效益的发挥。目前多数农户停留在使用沼气上,尚未掌握沼液浸种、叶面喷洒、沼渣施肥等知识和技能,沼液、沼渣不能充分综合利用。有的沼气工程运行不正常或将沼液、沼渣丢弃,浪费了优质资源,造成了二次污染。
4 对策及建议
农村沼气建设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适应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居住方式和农民用能方式的新变化,坚持清洁能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农业发展的三重复合定位,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要求,强化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综合利用,注重效益”的原则,加快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和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大力推动果(菜茶)沼畜种养循环发展,巩固户用沼气和中小型沼气工程建设成果,促进沼气、沼肥的高值高效综合利用,实现规模效益兼顾、沼气沼肥并重、建设监管结合,开创农村沼气事业健康发展新局面。
4.1 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
4.1.1 沼气建设转型升级。积极调整项目结构,狠抓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根据需要抓好小型沼气工程和服务网点建设,加强指导和监管,促进沼气建设转型升级。
4.1.2 沼气服务转型升级。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方向,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健全沼气服务组织,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沼气服务转型升级。
4.1.3 沼气利用转型升级。坚持肥气并举,狠抓综合利用,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点,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沼气利用转型升级[4]。
4.1.4 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村沼气。做好大型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监管及指导工作,充分发挥能源替代和生态循环作用;推进技术成熟的秸秆沼气分布式绿色能源建设,实现农村沼气向工业化的转型升级。
4.1.5 发展农牧结合型沼气工程。选择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强、公众诚信高的企业或组织,建设一批农牧结合型沼气工程精品亮点,推广“‘三园+沼气工程+畜禽养殖”模式,实现由废物利用向种养循环、产业融合转型升级。
4.2 完善农村沼气发展政策
4.2.1 增加财政投入。中央负责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资金,省级负责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资金,县级负责小型沼气工程和沼气服务网点建设资金。各类项目财政补助标准应适当提高,由省政府或省发改、农业、财政部门联合下文予以明确。
4.2.2 完善项目设计。①中央预算内资金对特大型生物天然气项目应安排单独试点或推广资金,以实现能源替代技术战略储备,满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②中央预算内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应逐年扩大投资规模,实现发展目标。③中央或省应下文明确小型沼气工程和服务网点建设资金投资渠道,以满足实际需求。同时明确户用沼气建设资金。④设计安排沼气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种养循环、产业融合,促进沼气事业发展。⑤设计安排沼气使用后补助项目,以提高沼气使用率,巩固沼气建设成果。endprint
4.2.3 优化项目分配。①中央预算内资金应对特大型生物天然气项目由省统一审查、审批和安排,并报国家备案。②中央预算内规模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由省切块下达至省辖市,由市統一审查、审批和安排,并报省备案。③省切块下达规模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和其他项目资金数量,应根据各省辖市农村沼气规模、经济规模或人口规模或农村乡镇数量等,按比例下达。
4.2.4 加强项目监管。①明确各级责任,做到权责一致。②改革项目审批制度。下发审批权限,做到看得见的能管住,提高项目的准确性和成功率。③完善监督机制。适时开展督查检查,奖优罚劣,确保项目建设和运行安全。④加强绩效考核。以加快项目进度,保证项目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2.5 加强队伍建设。①加强各级农村能源管理工作机构。根据工作任务情况,确定市、县、区机构人员规模。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沼气管理服务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③稳定服务队伍。在健全服务网络的同时,提高从业人员收入。④创新沼气生产、利用途径和模式,实现技术服务的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便捷化。⑤加强作风建设,塑造一支廉洁高效的农村能源管理队伍。
4.3 加强对沼气工作的领导
坚持民生工程和公益性定位,进一步完善农村沼气使用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全面加强对农村沼气工作的领导。
4.3.1 摆上重要位置。把沼气建设放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中,考虑谋划沼气事业发展。
4.3.2 强化四个结合。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与提高农产品质量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4.3.3 加大宣传力度。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多途径宣传农村沼气的发展成效、成功做法、高效利用模式等。
4.3.4 创新工作机制。科学制定沼气事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政策,完善顶层设计,细化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方法,突出工作成效。
5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发改农经〔2017〕178号)[Z].
[2] 黄振侠,朱军平,刘艳琴,等.新时期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以江西省吉安市农村沼气发展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109-111.
[3] 李景明,薛梅.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10,28(3):1-5.
[4] 林婷.南平市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沼气,2013(6):44-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