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9-06唐伟
唐伟
摘要 概述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退耕还林概况,针对当前存在的思想认识不足、退耕农户对退耕林地管护不力、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布局、镇(村)2级工作力度不足等问题,剖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包括加强早阳镇整体规划;加大技术指导和宣传;加强区、镇2级林业干部队伍建设等,以供借鉴。
关键词 退耕还林;问题;对策;陕西安康;汉滨区;早阳镇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169-02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人口增长速率降低,老龄化加快。随着脱贫计划的实施,如何调整汉滨区两山区域产业布局、发展规划,是影响当前以及今后两山区群众生活和发展的大事[1-2]。作为山区,退耕还林是首要选择。早阳镇地处汉滨区东部,产业结构落后,与实际地理环境不协调,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本着促进本辖区协调林业产业发展与适合当地群众生存、解决致富脱贫之路的精神,在辖区退耕还林工作现场和群众中调查的基础上,经深思熟虑之后总结分析出早阳镇退耕还林项目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看法。
1 汉滨区早阳镇退耕还林概述
1.1 早阳镇概况
汉滨区早阳镇由原前进乡、共进乡合并而成;位于汉滨区东部,南邻汉江、316国道穿境而过;辖区204.5 km2,22个行政村31 000人,典型的山区乡镇,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早阳镇自古以林业,特别是以核桃、拐枣、枳壳、蚕桑种植业经济为主体。受山大人稀、南北跨度大、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文化落后贫困村15个,却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阶梯分布。大体可分为邻汉江的7个村经济发展较好、中段10个次之、5个北部落后。早阳镇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势起伏,沟壑纵横,造成交通不便。由于山大坡陡,耕地坡度大耕种落后,较好的多垦于山顶。田地坡度较陡,不积水;土地整修之后也因无地表径流,地下水位深,而无法实施灌溉。该区主要分布着砂土,其有机质含量及养分贮藏量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如今当地居民多种植玉米、油菜、魔芋和烤烟,立业主要是核桃、拐枣、枳壳、蚕桑等,大多数居民生活粮油以购买为主,但仍有部分人仍然在温饱线附近徘徊,生活困难。
1.2 早阳镇退耕还林现状
1999年西部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启动,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早阳镇全镇1999年、2005年2个年度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林122 hm2、经济林24.02 hm2,大多以侧柏、速生杨、桑树为主,实施生态林政策兑现每年度兑付金额达到228 775元;经济林每年度政策兑现每年度兑付金额达到47 500元;全镇涉及10个村1 000多户农民,但是其现状未达到逾期经济和生态效益。2005—2015年,全镇实施汉江绿化和经济林果园建设共计逾1 333.33 hm2,以侧柏、核桃、枳壳、油桐、油橄榄为主。截至2015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实现了改善环境的目标,没有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2016年,随着国家脱贫计划的启动,相关政策要求,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仅2016年全镇实施退耕还林和经济园建设逾666.67 hm2,达到了以前面积总和的50%,以核桃、拐枣为主。截至2016年底,全镇绿化和经济建园逾2 000 hm2。大面积实施经济建园和退耕还林,缺乏整体布局和规划,存在盲目、跟风栽植现象。
2 早阳镇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足
一是由于农民的知识结构不同,觉悟不同,对退耕还林的政策了解不透彻,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二是部分年轻人所处的实际环境不同,对退耕还林的理解、预期和各自对未来的规划不同,从而在工程实施中表现各异[3]。三是多数家庭或因家中没有劳力管护林地,在退了很多地后仍不经营管理。
2.2 退耕农户对退耕林地的管护不力
一是多数农户对退耕林地抱以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二是退耕后产生经济效益周期长,年轻劳动力转移输出,导致当地劳力不足。三是退耕还林初期不合理的间作套种,很多人将树栽植于树档中间,从而无法对苗木进行管护,导致苗木生长慢甚至大量死亡。四是大面积的锄草、施肥、防病虫害增加了农民的林地管护工作量,群众不愿意投资投劳增加成本[4]。五是缺乏有效的灌溉系统设施,遇上气候干旱,导致林木的成活率降低,群众反复补植补栽使群众缺乏信心。六是缺乏长远、可持续、可循环的规划。
2.3 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布局
一是没有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选择适合的树种,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放任群众的自我选择,缺乏全镇性质“一村一品”的具体规划,导致栽植的盲目性、跟风性;三是缺乏集约经营理念,导致管护的时间、质量、标准不统一;四是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人投资种养结合、种游结合、种销结合的合理规划。
2.4 镇、村2级工作力度不足
一是镇政府林业工作者错位和缺失。在退耕还林工作中,镇从事林业工作人员少,既要忙业务工作又要忙包村工作,由于指导和督促不到位,导致各村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技术指导不到位、敷衍了事等问题。二是政府工作的态度和方法导致自身工作的被动和对村级工作指导的缺位[5]。三是由于各村村委班子素质和责任心不同,缺乏能动性和自主性。四是自然灾害严重。对于退耕还林最大害莫过于自然灾害。由于连片还林,尤其是经济林,在天干雨涝不均匀的时候,直接危害到幼林的成活和生长。
3 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当地留守农民多为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的发展意识;二是大部分农民迫于生计,将大量现金投向耐用消费品领域,不切实际,不利于农业林业发展;三是即使政府发放了政策宣传资料,当地农戶仍对政策及政府宣传的无法理解;四是缺乏对目前生活的规划,大多农户退耕只是为了拿到补助金,没有做好当前与今后的有效衔接,对后期的生产和发展更是没有进行规划;五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严重,严重依赖土地,甩不掉传统思想包袱[6]。endprint
3.2 村干部队伍良莠不齐
一是村干部受教育程度较低。全镇22个行政村,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年龄偏大,35岁以下的占1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9%。二是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有相当一部分乡村干部对退耕还林政策不理解,不明白今后的建设发展方向。三是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不足。因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村干部在为民办事时有心无力。四是退耕还林工作缺乏灵活性,种苗的统一调运和植苗的时间不一致,造成干苗、死苗的情况严重。
4 对策
4.1 加强早阳镇整体规划
加强产业整体布局规划,是决定一个地方当前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群众安居乐业和辖区的稳定[7-8]。因此,在规划布局上,首先一定要做到实地调研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有发展前景的苗木,结合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市场需求,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产业的合理布局,切实做到不能让产业重复建设,导致供大于求现象、劳民伤财现象。其次做好远景规划还要加大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成熟一块建一块,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最后布好后续产业对退耕还林的支撑,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4.2 加大技术指导和宣传
一是加大技术指导。一方面是田间管理在栽植苗木时栽植技术指导和栽植后苗木阶段性管护指导,解决重栽轻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加强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预防指导[9]。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退耕还林的认识和理解,明白目的意义;提高群众的参与性、自觉性和重视程度。
4.3 加强区、镇林业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区、镇2级林业干部队伍建设是决定此项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此项工作林业专职干部的增加,是保证该工作好坏的基础。二是完善体制是保证工作科学性、有序性、严谨性的基础[10-11],用兼职干部管理此项工作,造成工作上的顾此失彼,导致岗位缺失、工作延误。三是完善严格的相关检查验收机制,提高退耕质量,达到建一片成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12-14]。
5 参考文献
[1] 宁健.对西部地区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EB/OL].(2006-09-27)[2017-03-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068b2f010004si.html.
[2] 王珠娜,张晓磊,黄广春,等.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9(19):65-68.
[3] 何惠琴,李绍才,吴勇刚.四川省宜宾市退耕还林现状及其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畜牧與饲料科学,2010(1):108-110.
[4] 赵娟.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195.
[5] 季猛,刘华存,李伟,等.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13(2):91-94.
[6] 杜丽芳.山西黎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3(10):67-68.
[7] 柴永江,王德喜,陈哲晶,等.通辽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1):48-49.
[8] 高春,王岱立,王胜根,等.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0):90-92.
[9] 向莉,宁彦福,姚启君,等.城固县退耕还林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253-254.
[10] 宋志茹.凌源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211.
[11] 蔡志坚,蒋瞻,杜丽永,等.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与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9):60-69.
[12] 李国平,张文彬.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设计及效率问题研究[J].资源科学,2014(8):1670-1678.
[13] 刘燕,董耀.后退耕时代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2):131-138.
[14] 许明祥,王征,张金,等.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J].生态学报,2012(17):5405-5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