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外貌美的进化过程

2017-09-06王浩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7期

王浩

摘 要: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数次面临环境骤变所带来的挑战,人类祖先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进化出了寻找与自己基因相似的配偶的倾向,这种倾向又被称为“远型交配”。而“选型交配”促进了人类对异性美感的形成。

关键词:环境骤变,选型交配,择偶偏好,内含适应性

现在的进化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对异性的美感可以使我们找到合适的配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和繁殖。但现在的研究只解释了人类对异性美感这一心理适应器的功能与作用,却没有解释这一适应器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其具体的进化过程。本研究将探讨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1 环境改变对物种的影响

环境改变对物种的影响结果有两种:(1)种群灭绝;(2)种群得到进化。根据现代进化论的观点:环境会通过选择生物种群的性状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所以在环境变化中得到进化的物种一定是该物种种群内部产生了有利性状并且该性状扩散到了整个种群。与一般的环境变化相比,环境骤变对于物种的杀伤力更为巨大。环境骤变往往造成物种的大规模灭绝,物种要想成功应对环境骤变,其种群内部必须产生有利性状,而且该有利性状必须迅速在种群内部扩散。

有性繁殖具备更低的遗传稳定性,但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一个物种因为环境骤变进化成另一个物种的初期,有性繁殖更能确保种群内部产生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有利性状,初步避免了种群的灭绝,为有利性状在种群内部的扩散提供了前提。但有性繁殖会导致后代性状多样化,而环境的定向选择只会使特定的性状被保留下来,这就会导致后代存活率低下,性状无法迅速在种群内部扩散。若想提高后代存活率就必须提升遗传稳定性,使更多子代遗传亲代的优势性状。无性繁殖具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因为通过无性繁殖得到的子代与亲代拥有相同的基因,但物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其繁殖方式,所以物种必须进化出对与自身基因相似个体的偏好及对与自身基因很大差別个体的排斥行为。因为物种内部的个体对与自身基因相似个体的偏好可以促使个体寻找与自己基因相似的配偶,基因相似的个体交配会导致后代同合子增加,从而提升遗传稳定性,使更多的子代具备亲代的优势性状;而对与自身基因很大不同的个体的排斥则可以削弱其在种群内部的竞争力,相对的,这样则可以提升自己和与自己基因相似个体的竞争能力,使其更好地生存和繁殖,增加种群的进化速度。

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人类也数次经历了环境骤变,所以人类也会进化出对与自身基因相似个体的偏好和对与自身基因差别很大个体的排斥行为。

研究发现,人类会选择与自己基因相似的异性作为配偶。研究人员对墨西哥和波多黎各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父母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拥有着相似的基因,实际上,这些夫妻的基因相似程度相当于第三代或第四代堂表亲,这种现象被称为“选型交配”。而一项在冰岛的研究表明,基因相似程度相当于第四代堂表亲的夫妻生育能力最强[1]。

选型交配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遗传性性吸引”。由芭芭拉·冈尼娅这个妇女创造了这个短语。在她早年她抛弃了处于婴儿时期的儿子,在她和已经26岁的儿子重聚时,她被自己对儿子的性欲吓了一跳。但儿子对她的这种爱恋并不领情,所以她对儿子的欲念一直没有实现。这种现象是指:由于拥有相似的遗传基因,不在一起长大的平辈兄妹或姐弟会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甚至,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与祖父母辈与孙子辈的人也或可发生“遗传性性吸引”现象[2]。

2 外貌美的产生与进化

由于我们有选择与自己遗传血统相似的人作为配偶的倾向,所以与我们基因相似的异性对我们更具性吸引力。而研究表明,这种基因相似性是可以通过面部特征发现的,我们更喜欢与我们面部特征相似的个体[1],而这也就是中国所常说的夫妻相。弗洛伊德认为,美感源于性感,即从美的对象身上获得的性力冲动的满足,而美的对象即是性的对象。只要可以引起性感,有性吸引力就是,就是性的对象,同时也是美的对象。性力冲动投射到外界对象上,外界事物便有了美的光辉成为了美的对象[3]。这种基于对我们基因相似的面部特征的性吸引力就是人类对于异性的外貌美,所以,在人类进化出“选型交配”的开始人类就产生了对于异性的外貌的美感,但是由于环境的选择,一部分美感会被淘汰。

男女在进化中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所以两性进化而来的择偶标准也不同。女性要为抚养后代付出巨大代价,并且女性一生只能生育少数后代,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则决定了女性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完成保护和提供资源给后代的任务,所以一个能够为家庭提供保护和资源的配偶则尤为重要。男性作为家庭资源的提供者,配偶能否为其产下更多更优质的后代则特别重要。所以女性更加看重男性的保护能力和获取资源的能力,而男性则更加看重女性的生育能力。内含适应性理论指出:自然选择将倾向于那些能够促进有机体的基因得以传播的特性[4]。所以那些能够提供资源和保护的男性以及具有很强生育能力的女性的基因会得以传播。

由选型交配,我们知道,个体会倾向于寻找与自己面部特征类似的异性作为配偶。个体与个体之间基因存在差异,所以个体之间所偏好的面部特征也不尽相同,换句话说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审美也应该不同。人类由遗传物质发育而来,面部特征的不同则表明了基因的不同,而不同的基因则有优劣之分,所以代表了优势基因的面部特征将会得以传播,而偏好优势基因的面部特征的个体的基因也将会得以传播,偏好非优势基因面部特征的个体将会被淘汰。

研究表明,女性所喜欢的具有阳刚面孔的男性具有更强壮的身体和更发达的免疫系统[5],这会使其在种群内部的斗争中获得更强的竞争能力;而男性所偏好的更丰满的嘴唇,光洁的皮肤,这些都是高生育能力的象征[6]。

经过反复的进化压力,这种对具有高生育能力的女性和具有丰富资源的男性的面部特征的偏好将会被保留下来并在种群内部得以扩散,最终的结果则是种群内部产生了类似的审美,而我们现代人则继承了我们那些成功祖先的审美。

参考文献

[1] 杨逢源.PANS最新研究:互补没有吸引力,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基因相似的伴侣!.EB/OL. http://mp.weixin.qq.com/s/moiqzqQo0JxAmPN80Rg7Mg

[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IICtYauRhOVGIe_fZXD1v5hC4LiJFP1i39a1vzsCvLs3bdPxJ2_HLEK L__3LI4CAOQySjthShrDGaqKh2VOPRYw5cjlAzH8LtBFQ-tl-wodYOIOwr86BTVmsj2gxLo8dwMRWo K9lpBsk3YvygHJd_

[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006.

[4] Hamilton, W.D. (1964).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r. I andΠ.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7, 1-52.

[5] Johnston, V. S.,Hagel, R., Franklin, M., Fink, B., & Grammer, K. (2001). Male facial attractiveness: Evidence for hormone-mediated adaptive design.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2,251-267.

[6] Symons,D.(1979).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New York:Oxford.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