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2017-09-06吴迪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9期

吴迪

【摘要】语言磨蚀是语言学习的逆过程,语言学习必然伴随着语言磨蚀。语言磨蚀研究仅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语言磨蚀研究从21世纪兴起,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走上本土化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语言磨蚀 词汇磨蚀 磨蚀因素研究

一、引言

语言磨蚀指双语(或多语)学习使用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后由于此种语言的使用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逐渐退化或减弱的现象(Kopke, 2004)。语言磨蚀可为四类:(1)母语环境下母语本身的退化和磨蚀;(2)外语/二语环境下母语的磨蚀;(3)母语环境下外语/二语的磨蚀;(4)外语/二语环境下外语/二语的退化(Vanels, 1986)。其中外语磨蚀研究是语言磨蚀研究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

二、国外语言磨蚀研究回顾

1.国外语言磨蚀研究发展的主要阶段。

(1)国外语言磨蚀研究的兴起阶段。1980年-1988年属于国外语言磨蚀研究的兴起阶段,这一时期的语言磨蚀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磨蚀的分类和语言磨蚀的特性上。198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能磨蚀大会”正式把语言磨蝕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并确立了其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会议后出版了《语言技能遗失》这部会议论文集,为以后的语言磨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会议是1986年3月在荷兰克克拉德举行的语言遗失大会,这次会议召集了来自各国的研究者共同商议有关语言磨蚀的未来研究。这次会议的相关内容被收集并发表在《语言磨蚀进展》杂志上,这些论文的观点最主要的目的是对第二语言磨蚀,语言的流失和方言的消亡等重要概念做了更为详细得区分。这一时期的语言磨蚀研究不仅为语言磨蚀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为语言磨蚀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能。

(2)国外语言磨蚀理论形成阶段。1989年至20世纪末,许多学者开始了语言磨蚀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是语言磨蚀研究从理论向运用方面的转换。在这个时期,Seliger 和 Vago 共同出版了《第一语言磨蚀》,主要研究了使用不同双语的语言者的语言磨蚀情况,指出语言磨蚀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双语社会里也存在于使用双语的个人身上。《第一语言磨蚀》是第一部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第一语言磨蚀的著作,回答了什么是第一语言磨蚀和为什么会有第一语言磨蚀等问题。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磨蚀的实证研究,关注不同的语言尤其是外语的学习和磨蚀情况。

(3)外国语言磨蚀的因素探索阶段。自2000年至今,大量学者都在研究语言磨蚀的因素分析。这个时期,学者主要在进行两方面的研究,第一,学者把其它领域已经实践检验有意义的理论引入到语言磨蚀的研究领域;第二,学者从语言磨蚀领域里研究出对语言磨蚀有意义的理论。这一时期的《国际双语专刊》、《第一语言磨蚀:跨学科视角下谈方法论问题》、《语言磨蚀的理论观点》专门对语言磨蚀进行了研究。

目前,《语言磨蚀——基于理论视角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力。这本著作有以下意义。1,从神经学和认知过程等多个角度研究了语言磨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语言使用的频率,语言态度和语言习得方式;2,用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语言磨蚀,比如语言四要素、最低限度的方法、管辖约束理论还有激活阈值视角下的心理语言学框架;3,通过催眠术即通过给予直觉感受,记忆引入等其它即兴而富有画面感的表达来使学习者记起隐藏的语言。

2.国外语言磨蚀研究部分成果。国外大部分学者对语言磨蚀做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成熟的研究方法。Bahrick(1984)研究了作为外语的西班牙语磨蚀时发现语言磨蚀过程呈现一种“前快-中慢-后快”的发展趋势;Weltens(1986)研究表明词汇知识比形态——句法知识更容易磨蚀;Gardner(1987)研究发现产出性技能比接受性技能更容易磨蚀,并且指出语言动机和语言态度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之一;De Bot & Stoessel(1999)为了研究如何再次获得被遗忘的语言时,将认知心理学的保留范式引入到语言磨蚀研究;Schmid & De Bot(2004)系统评述了近年来从社会语言学研究视角所做的语言磨蚀研究。这些研究都在不断丰富语言磨蚀的方法和理论。

三、中国语言磨蚀研究回顾

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引进国外语言磨蚀研究和相关的理论,语言磨蚀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在知网上搜索相关论文,发现中国关于语言磨蚀的论文发表量自2008年显著增长且研究的焦点都在外语磨蚀上。

1.中国语言磨蚀研究成果。国内大量学者在语言磨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李萍、郑树棠(2004)从记忆原理,外语磨蚀实质,影响磨蚀的因素等方面探究了外语的学习和保持;倪传斌,严俊荣(2006)分析了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李艳红(2008)从语音、词性和语义三个方面分析了外语词汇磨蚀的语言学表征;金晓斌从词频、词形、意义以及词性等单一因素和综合因素两个层面分析了汉语环境中英语词汇磨蚀的语言学特征;这些研究的重点都在外语磨蚀的研究上。

2.中国语言磨蚀研究特点。我国语言磨蚀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2007年是语言磨蚀研究进入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视阈的引进期;2007年至今是我国对于语言磨蚀研究的系统开展时期。本部分将从近十年论文发表的数量,内容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来分析中国语言磨蚀研究的特点。

(1)论文发表数量和研究内容。笔者在知网上通过输入关键词“语言磨蚀”,搜到2006年至2015,共有214条文献。近几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2008年及以后增长较快,原因如下:语言磨蚀研究刚进入国内需要摸索,经过几年的摸索,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研究语言磨蚀对于二语习得,语言教学的意义,大量的学者积极投入到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因此论文发表的数量在急剧上升;从研究内容来看,语言磨蚀对于教学的启示尤其是大学教学启示是最为显著的,并且词汇磨蚀是语言磨蚀中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endprint

(2)论文研究方法。在2006至2015年语言磨蚀研究的论文中,采用了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类。在早期非实证研究方法运用较多,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经验反思与总结来对磨蚀定义、磨蚀理论、磨蚀特性、磨蚀机制、阈值假说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在后期,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语言测试、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获得相關数据并分析数据从而研究出语言磨蚀发生的层面,原因以及应对语言磨蚀的策略。近年来,我国学者逐渐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定性研究,倪传斌用多篇文章论述了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本质属性、并指出外语磨蚀的八大本质属性为:诱发因素的归一性、发生机制的生理性、受损个体的独立性、受损对象的选择性、磨蚀过程的回归性、磨蚀速度的非均衡性、表现形式的隐匿性和再学习的优越性。2009年倪传斌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7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影响语言磨蚀的八大因素:磨蚀前水平、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读写能力,性别。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的结合,使得我国语言磨蚀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

3.中国语言磨蚀研究存在的问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语言磨蚀研究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语言磨蚀研究对象。我国语言磨蚀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而中小学作为外语学习的关键时期,语言磨蚀理应得到重视;其次鲜有涉及到老师语言磨蚀的研究,教师作为语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其语言能力对是否能够有效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都是集中于词汇的磨蚀研究。词汇的磨蚀程度相对于阅读,语法会更高,研究起来更方便。以后的研究中,应当针对语言的听、说、读、写各个技能的磨蚀进行研究。

(2)语言磨蚀研究方法。对于磨蚀的水平选择也是不合理的,通常将停止学英语的时间作为磨蚀的时间起点,或将大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作为磨蚀前的水平,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学者应选取更多的时间点来记录、对比、分析磨蚀的过程、状态和阶段性结果,要更加关注外语磨蚀的起始点,磨蚀时间跨度中的时间点和外语接触的时间点。

四、总结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都逐步成熟并完善起来。语言磨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当研究应对语言磨蚀的因素从而探索应对语言磨蚀的策略来更好的学习语言。研究者们也应当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语言磨蚀研究,多进行一些个案和实证研究,在关注外语磨蚀的情况下也应当关注母语的磨蚀研究,使语言磨蚀研究的对象多样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Kopke,B.Neurolinguistic Aspects of Attrition[J].Journal of Neurolingustics,2004(17).

[2]Vanels,T.An Overview of European Research on Language Attrition[C].Weltens B,Debot K,Vanels T,eds.Language Attrition in Progress.Dordrech:Foris Publications,1986.

[3]李萍,郑海棠.外语损耗与保持[J].心理科学,2004(4).

[4]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5]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