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传统村落祠堂文化传承研究

2017-09-06邱耀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研究

邱耀

摘 要:祠堂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植根于传统村落,研究祠堂祭祖礼仪、祖先崇拜等文化,引导并应用好,使其在继承与改革中综合创新,在传统和现代中融合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祠堂文化;研究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村落是这部农耕文明史的源头与根据地,而祠堂又是村落中的核心建筑,也是保存历史信息最多和传递民俗文化主阵地的建筑之一。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萌芽于夏商周,备于宋,盛于明、清,其核心是礼文化。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我国尚有26.5万个村落,1985年我国村落数为94万个[1],相比减少了近67万个村落,城市化进程仍呈增长态势,试想没有这些传统村落,祠堂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何去何从?

1 祠堂文化概念及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传统村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文地理等状况。究竟什么是祠堂文化?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产物,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之中,它源远流长,信息丰富,纷繁杂陈,难免具有封建性特点。消极落后的,我们要予以摒弃和改造;历史的合理性,我们也要予以肯定;优秀的,我们更要予以挖掘和发扬。正因为祠堂文化的纷繁杂陈,让有些人望而却步,不去触及它、研究它,而无视它,待它自生自灭,或是随着村落的消失而消亡,或是于现有村落提前破败。正因为当前祠堂文化已普遍地存在于乡土文化,已植根于人们生活而不可回避,而跟随时代脚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而生生不息。因此,我们更要用科学辩证的方法,用唯物史观去研究它、引导它、应用它,使其在继承与改革中综合创新,在传统和现代中融合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2 祭祖礼仪文化

祭祖是全族的大事,意义非凡,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祭祖仪式的核心是“祭”的礼仪,而“祭之以礼”是孝的内容之一。

(1)祭祖功能

《中国文化大博览(中)》书中记载,祭祖其义有四: ①报本返祖。礼记祭文:“祭先,所以报本也。”故立庙享祀之。②教忠教学。礼记祭统:“夫祭,教之本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内则教之以孝其亲。”③团结宗族。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础,家族则以孝为灵魂,由家族扩大而结合为宗族,设立宗祠,定期祭祀,以明亲疏长幼之序。④辨彰血统。以家族而知亲疏,以宗族而别姓氏,古有同姓不婚之俗,甚合科学精神。辨彰血统,首重谱系,定期修谱,借以明派衍,教子孙也[2]。

(2)族长产生

根据祭祖仪式要求,宗族要设族长,各房支均设房长,统一管理全族及各房派的祭祖相关事务。族长的产生办法,一是依宗法凭血缘,宗法规定族长(宗子)应由长房长支中出人担任;二是依民主凭选举,一般是公议推举,选举出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担任主事。浙江省金华郑氏家族九世同居,以孝义治家著称,其《郑氏规范》规定:“世袭嫡长子为宗子,上奉祖考、下壹宗族”。

(3)祭祖资格

祭祖要求祭拜者与被祭拜者之间必须具有血缘联系。子孙参与祭祀祖先活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不具备祭祀资格的不能参祭,具备祭祀资格而不参祭的,则要受处罚。已获得祭祀资格的族人可因其行为不端而受到剥夺祭祀资格处罚。浙江会稽张氏家族《登荣张氏宗谱》规定:子孙不孝不悌、奸淫赌盗,抱异性为嗣及从事低贱职业者,一概不许入祀。

(4)祭祖对象及时间

宗法祭祖观念决定祭祖的对象:始祖、迁始祖,其他则根据德、爵、功来确定。如浙江宁波湖塘乐氏宗祠,供奉乐氏始祖周代宋国微子启的神位以示祭祀,正堂之中挂了匾额“御史中丞”,则是依德、爵、功来祭祀乐氏先祖乐定鲁。按照《礼记·王制》,四时之祭的名称不同“春日祠,夏日禘,秋日尝,冬日烝”。浙东的金华、衢州一带祭祀类型分有岁祭、节祭、时祭、祠祭和房祭等,其中祠祭多举行春、秋二祭,春祭安排在阴历二月中旬举行,秋祭则安排在八月中旬举行。兰溪长乐金氏则有冬至老祭(冬至节缘于上古的“腊祭”),还有新祭之分。

3 祖先崇拜及祭祀文化

祭祖的思想来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的强烈信念,祭祖是家族结合的精神支柱。形式上,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祭祀始祖,有德望、有功绩的远祖,血缘最近的几代祖先。这种向祖宗认同的思想,强化了祖先崇拜的意识,因而也巩固了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1)祖先崇拜文化

中华民族的美德,不忘祖宗。在华夏文化里,宗指的是尊祖庙,宗是在祖庙里祭祀祖先。华夏子孙都是炎黄帝的后代,现在有些人试图瓦解华夏人的血统认同和民族认同,继而瓦解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何其居心叵测。先是通过民族虚无主义的手段,瓦解民族认同,再通过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抹掉国家记忆。我们要不断强化华夏血统及文化的双重认同,华夏人有史以来都没有和异族大规模通婚的记录,高度统一的民族认同,更符合历史真相。刘奇葆部长在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源自传统文化之中,是华夏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成为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精神標识。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祖先,意味着可耻。

华夏文化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溶二为一,将天地人三才也统一在一起 。几千年的华夏文化熏陶养育了中国人的峥峥铁骨,中国人历来只崇敬祖先、父母、天地、自然。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接受仅停留在文化观念层面上,而非宗教信仰,没有真正在精神层面上生根,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说:“华民易于见理,难于受教,……夷人易于受教,难于见理”[3]。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人崇的是道,拜的是德,《道德经》有很好的诠释,人与天地同其道合其德,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们的民族饱经风霜依然如青松一般开枝散叶繁衍至今。正是文化传承的伟大力量和崇拜的精神力量所至。

(2)祭祀文化

华夏人对祖先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祭祀二字,祭是向天地祖先汇报工作,祀是期望天地祖先给予指导、教诲和启发。华夏文化认为自然神和祖先神是同源的,道生万物,道是超越界。通过祭祀,申请这种力量趋吉避凶。祭祀的基本原则是“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礼记·檀弓上》云:“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地。”是让祭祀者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对“血脉”的神圣感。祭祀在中国是件很神圣的事,不能淫祀。《礼记·曲礼》谓:“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现在有些年轻人喜欢过外国节日,崇拜洋鬼神,孔子反对这种非其鬼而祭。

总而言之,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崛起,离不开文化复兴和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而传统文化数千年来携带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礼敬态度正是源自对文化的高度自信。做一个文化自信的精神贵族,不失其宗,崇拜不废,祭祀不辍,崇敬天地自然,崇敬祖先,崇敬缔就壮丽河山的英雄,将自己培养成一个精神贵族,正直而顶天立地,精神独立人格完整,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236

[2]燕中人.中国文化大博览(中)[M].长春:南海出版公司,1991: 630-631.

[3]季羡林.季羡林谈佛:纪念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图文纪念版文集[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278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