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域文化交流研究与探索
2017-09-06郎玉屏刘兴全
郎玉屏 刘兴全
[摘要]区域学术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作为长江领域重要的两大地域文化,彼此之间从古至今交流交融都很密切。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更是加剧了两地文化的联结与融合,因此,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整合研究,举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不啻是跨地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新探索。“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现已成为地域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品牌。为总结经验,特对“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的缘起、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做一分析梳理,以期能吸引、邀请到更多海内外学者及机构参与到论坛中来,进而将论坛推向世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研究与探索;“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述要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4-0083-07
作者简介:郎玉屏(1971-),女,汉族,四川遂宁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史在读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及思想史;刘兴全(1965-),男,汉族,四川资阳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史及文化史,四川成都610041一、古代地域文化及其学术交流在中华文化发展衍变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文化缤纷绚烂,精彩纷呈,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尚书·禹贡》和《山海经》中已有关于中国地域的描述,分别记载了各地的山川河流、物产矿藏、民族民俗、神话传说等,一些学者视其为相关地域文化的发轫之作。先秦时期是我国地域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的地域文化则向高深发展,产生了儒学的地域化。“庆历之际,学统四起”,彼时四起的众多学派都以地域命名,如洛学、关学、闽学、蜀学等。虽然各学派都以自己的地域命名,且相互之间所持学术观点并不相同,但彼此从未停止相互交流与借鉴。乾道三年(1167年),闽学代表人物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武夷山赴湖南岳麓山,与湖湘学派张栻讨论《中庸》之义,竟“三日夜而不能合”,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此即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此次会讲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各自都给予对方以关键影响,据朱子回忆,“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宋史·道学传》载:“(张拭)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朱张会讲开宋代学术研讨之盛况, 其地位与“鹅湖之会”不相上下,是不同学派相互吸收对方学术思想的一个典范,推动了当时闽学和湘学的交流与融合,在理学史上和书院史上都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究其实,任何文化从来就不会孤立存在而总是相互联系并发展。各地域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彼此融合,最终都先后汇入中国文化大海,呈现多源同归景象。这使得中国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地域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地域文化的互相渗透与借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互补。多源同归与多元互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
近千年之后,当代学者沿着古代学者的路径,又一次开启了地域学术文化新的交流与融合。“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作为长江领域重要的两大地域文化,彼此之间从古至今交流交融都很密切。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更是加剧了两地文化的联结与融合,因此,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整合研究,举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不啻是跨地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新探索。二、跨地域学术文化研究的演进我国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直在不同规模和层次上进行, 从来没有间断过。但如此有系统和有组织的地域文化学术交流却不多见。为贯彻文化强国战略及加强文化自信研究,湖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湘潭大学四所高校联合发起、共同主办并轮流承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川湘两地高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敏锐的文化洞察,举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研讨两地学术文化的渊源与发展,探寻其个性与共性,开启了湘学蜀学研究的新方式。“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自2012年肇始,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大体沿着宏观外围到微观内层这样的脉络演进:蜀湘学派渊源与双边交流——长江流域多边文化交流——蜀湘学派与区域学术文化融合——蜀湘文献整理——海外汉学研究。地域文化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融合也在这个过程中以新的形式向纵深发展。
首届论坛于2012年12月1日至2日在湖南大學岳麓书院举行,共有50多人参会,主要是川湘两省高校在蜀学与湘学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如湖南大学的朱汉民教授,四川省社科院的谭继和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的祁和辉教授,四川大学的舒大纲教授,湘潭大学的王继平教授等。学者们的论文主要围绕湘学与蜀学渊源、历史上湘学蜀学的交流与发展、川湘杰出人物精神气质比较等主题开展研究与探讨。首届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0多篇,朱汉民教授将其编辑成《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并于2013年10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于岳麓书院国学文库。
虽然我国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直在进行,但此次却与历史上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鲜明特性便是地域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愈加表现出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面。
2013年10月18至19日,第二届论坛由四所发起高校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协办,西南民族大学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联合承办,论坛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行。参会人员扩大至四川、湖南、浙江、重庆、湖北、江苏等省市部分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参会人数增至80余人,收到论文80余篇。会议主题由川湘两地的双边交流扩展为长江流域的多边交流,与会学者围绕“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这一主题,针对“长江流域区域文化探源”“长江流域区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蜀学、湘学、浙学研究”“三国文化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学者们的论文涉及经学、家学、艺术、人物个案及民俗信仰等方面,视角新颖且颇具深度,泛区域文化交流的概念正在逐渐形成。本届论坛的论文由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教授主编,于2014年10月在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副标题是《第二届巴蜀·湖湘文化论坛论文集》,收录于西南民族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