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研究
2017-09-06全勤
全勤
摘 要 研究了江蘇省古籍保存与收藏的特点,总结了江苏在古籍普查、古籍分级保护、人才培养、古籍整理与利用以及古籍数字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江苏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江苏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 古籍保护事业 古籍普查 古籍人才 江苏古籍
分类号 G25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8.013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in Jiangsu
Quan Qin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books pre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in Jiangsu,and summarizes the ancient books census, grading protection, talents training, the reorganization and the use of ancient books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digitization.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in Jiangsu.
Keywords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Ancient books census. Ancient books talents. Ancient books in Jiangsu.
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特别是东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江苏两度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献典籍。一代代藏书家接力泳进,薪火相传,为中华典籍的积累、保存、整理和传播做出巨大贡献。这些珍贵的文献典籍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是保存江苏文化、延续江苏文脉的重要文献资源,在江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在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等问题。自2007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江苏古籍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持续发展,谱写了江苏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1 江苏古籍存藏特点
1.1 私家藏书是图书馆古籍的重要来源
据统计,中国历代有藏书家5045人,其中,江苏有藏书家998人,占全国总数的19.19%。苏州有藏书家277人,占全国总数的5.49%[1],在全国藏书地区中排名第一。在江苏的历史上,曾经产生了许多闻名中外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在当今许多大型图书馆中,仍然能够见到许多藏书家的珍贵典藏。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如盛宣怀、丁福保、赵诒琛等都向图书馆捐赠过大批图书。这些私家藏书扩充了图书馆的馆藏,提高了图书馆的声誉,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对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江苏省级公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古籍藏量为160万册,古籍的主体来源于浙江丁氏的八千卷楼的完整藏书。此外还有范氏木犀馆、陈群泽存书库、朱希祖郦亭和顾氏过云楼的私家藏书,它们也成为南京图书馆现存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苏州常熟成为中国私家藏书的中心之一,出现了以钱谦益为代表的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虞山藏书流派。民国四年(1915) 常熟图书馆开始创建,常熟图书馆第一任馆长、铁琴铜剑楼的后人瞿启甲,以及藏书家徐兆玮、张鸿、丁祖荫等纷纷将家藏图书捐出,常熟图书馆在建立之初,就得到常熟藏书家的大量捐献[2]。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荣德生创办了大公图书馆。1956年,荣氏家族将其创办的大公图书馆的6万余册藏书以及私人珍藏5万余册古籍线装书捐赠给无锡市图书馆,丰富了馆藏乡贤著述和地方资料,成为无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3]。1912年,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了南通图书馆,将自己的8万册藏书捐赠给图书馆,并带动了其他私人捐赠图书5万多册[4]。解放后,南通图书馆又接受了藏书家孙儆的万余册藏书[1]。镇江市图书馆的现存中,有藏书家丁传靖的4千多册珍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藏的珍贵古籍方志,主要来源于藏书家王体仁的的2千多种方志图书[1]。
1.2 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江苏古籍的传承和保护创造了条件
江苏是全国最早创办公共图书馆的省份之一。光绪33年(1907),两江总督端方创建了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意义的江南图书馆。当时,缪荃荪受端方委派,以7万元巨款,购买浙江丁氏“八千卷楼”的全部藏书计60万卷,使之成为江南图书馆的基本馆藏,避免了“八千卷楼”藏书的散佚流失。民国以来,江苏各地开始兴办图书馆,20世纪20年代,江苏省内各级图书馆(包括县乡级) 达90个,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苏州)、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在经费方面,江苏早期公共图书馆经费包含在教育经费之内,民国19年(1930) 至民国25年(1936),江苏教育经费占行政支出的20%以上,其中,社会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0%以上,比例为当时全国第一[5]。图书馆充足的经费、完备的馆舍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古籍的保存传承提供了保障。
许多藏书家与江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州的盛宣怀、江阴的缪荃孙、无锡的丁福保等人,都曾经考察过国外的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6]。有不少藏书家直接参与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如江南图书馆第一任馆长缪荃孙、坐办陈庆年,南通图书馆的创办人张謇,常熟图书馆第一任馆长瞿启甲等,他们既是图书馆的创办者又是图书馆的管理者,在图书馆藏书的采购访求、目录编制、版本鉴定、书库保存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在江苏近代图书馆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后,各級各类型图书馆对流散在社会上的古籍尽力接受、征集与收购。解放初期,南京图书馆接受泽存书库普本线装书35万余册、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万多部线装书。上世纪60年代接受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藏书2万多册。1991年收购苏州顾氏“过云楼”藏书3千余册,其学术价值与文物价值仅次于“八千卷楼”珍贵古籍[7]。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南京图书馆通过购买、拍买等途径,购进了一批珍贵古籍,充实了馆藏。
1.3 数量位列全国之首,古籍收藏单位集中
据普查统计,江苏共有古籍450多万册,分布在156家收藏单位,其中420万册古籍集中收藏在省内21家图书馆、博物馆,其它30万册古籍则零星分布在其他10多家收藏单位。
在全省古籍收藏单位中,古籍藏量在10万册以上的有12家单位。南京图书馆古籍藏量达160万册,在全国名列第三,全省第一;在高校系统中,古籍主要集中收藏在4家大学图书馆,其中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藏量为40万册,苏州大学图书馆15万册,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2.6万册,扬州大学图书馆10万册;公共图书馆中,无锡市图书馆藏30万册古籍,名列全省第三;在博物馆中,全国第三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古籍藏量达18万册。具体见图1。
1.4 南京以及苏南、苏中地区是古籍收藏主要地区
从古籍收藏的地区来看,位于省会南京市的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金陵图书馆等单位的藏量达240万册,占全省藏量53%以上。由于南京图书馆的前身为江南图书馆和国立中央图书馆,固传承了160万册的古籍,占全省藏量的36%和南京地区的67%。苏州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明清以来一直是中国的藏书中心。苏州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苏州博物馆、常熟图书馆、吴江区图书馆藏量达62.8万册,占全省藏量的14%。扬州地区的扬州市图书馆、扬州大学图书馆藏量23.2万册,占全省的5.15%,镇江、南通、徐州古籍藏书量15.75万册,各占全省藏量的3.5%。其它地区的古籍藏书108.25万册,占全省的24.35%。
1.5 公共图书馆是古籍的主要收藏单位,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其次
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江苏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业务建设和社会服务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因此,公共图书馆成为江苏古籍的主要收藏单位,全省公共图书馆藏古籍320万余册,占全省藏量的71%。高校图书馆藏90万余册,占全省藏量的20%,科学院系统图书馆收藏4.4万余册,占全省总藏量的1%。博物馆藏27.5万余册,占全省藏量的6%。其他行业系统3.1万册,占1.8%。
2 江苏古籍保护事业成绩显著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2007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年来,随着国家“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江苏在古籍普查、修复、整理、利用,以及古籍人才培养和古籍出版整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2.1 古籍保护与抢救
2.1.1 摸清古籍家底,夯实业务基础
2012年起,江苏全面开展古籍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对全省境内的古籍收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登记,摸清全省古籍收藏家底,突破了过去从目录到目录,不与馆藏进行核对的传统普查模式。在普查的基础上,出版了各家单位的古籍普查目录,建立全省完整统一的目录体系,全面掌握了全省古籍的数量、分布、保存现状等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加大古籍保护力度提供了依据,为建立覆盖全省的古籍保护体系创造了条件。目前全省已有115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任务,古籍书目数据量达19万余条。其中徐州市图书馆等21家单位目录已经正式出版。2017年底,江苏将完成古籍普查任务,古籍书目数据量将达到21万条,位居全国首位。
2.1.2 建立保护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一是积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珍贵名录的评审工作。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 274部珍贵古籍中,江苏省共有1295部珍贵古籍入选,南京图书馆524部珍贵古籍入选,分别达到全国总量的10.6%和4.3%。
二是开展江苏省级珍贵古籍评审工作。江苏省政府分别在2009年公布了全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1588部)和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家)、2010年公布了全省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555部)和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家)、2012年公布了全省第三批珍贵古籍名录(249部)。目前,《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达2392部。2017年5月,第四批全省珍贵古籍名录开始评审,拟定省级珍贵古籍名录414部。至2017年底,全省珍贵古籍名录将达2806部。
2.1.3 改善存藏条件,加强书库建设
在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中,全省古籍收藏单位都不同程度地新建或改建了古籍库房,改善了保管条件。目前江苏省古籍书库共有110个,总面积达22 358万平方米。在国务院先后命名的180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江苏省有21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达全国总量的11.67%。在积极组织省内各单位参加全国古籍重点单位评选的同时,江苏省文化厅和省古籍保护中心也开展了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省古籍保护单位的评比工作。至2017年底,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有22家,全省古籍收藏单位26家。
2.1.4 加快古籍修复,推进原生性保护
全省建立古籍修复室25个,总面积达1655平方米。至2015年底,全省共修复古籍32 156册。2016年,南京图书馆对历史文献修复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历史文献修复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在建筑面积、功能布局、设施设备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准。2017年,南京图书馆启动了两部国家一级珍贵古籍的修复工程,以全面提升修复水平和修复能力,发挥南京图书馆作为国家级修复中心在全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2.2 古籍整理再造与开发利用
2.2.1 加强古籍整理影印出版和古籍数字化工作,促进古籍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古籍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古籍的整理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工作。至2015年底,全省参与或出版整理影印的古籍达841种,其中多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在《金陵全书》《无锡文库》《扬州文库》 《泰州文库》 等政府文化项目的编制中,图书馆发挥了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连续出版了四批《江苏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册,集中展示江苏省入选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基本情况。南京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南京图书馆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获得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全省共完成200多万拍古籍的数字化。南京图书馆完成近1万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
2.2.2 依托重大文化科研项目,提升研究水平
积极承担省、市重大古籍整理科研项目。2014年,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申报江苏省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江苏经籍志》,获得立项。在该项目的基础上,2016年南京图书馆积极组织全省多家单位,参与重大文化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并承担了“江苏文库 书目篇”编制任务。这些全省性的研究项目,为研究江苏地域文化奠定文献基础,为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古籍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2.2.3 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
通过举办大型专题展览、系列知识讲座、古籍修复展示等方式,加大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如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十一五古籍保护成果展”“册府千华——江苏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过云楼藏书合壁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宣传推广——江苏站活动。南京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金陵图书馆、镇江图书馆等多家单位也举办专题展览,在展览的同时,配合古籍修复、雕版刷印、碑帖传拓等古籍技艺互动体验等活动。通过系列宣传活动,彰显了古籍保护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拓展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2.3 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
2.3.1 壮大人才队伍,提升综合水平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十年中,江苏省古籍保护从业人员由过去的3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副高级以上职称达40人。在人才培养方面,省古籍保护中心坚持每年举办两期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至2017年,已举办至19期,培训人员达800多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编目等方面。同时开展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的师带徒培训模式。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金陵刻经处均设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成为江苏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又一重要基地。
2.3.2 加强学历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在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江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除开展短期培训班外,还注重学历教育。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已经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古籍修复专业培养体系;南京大学、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也向学校提供了专业教师,充实和提高了古籍修复专业的师资力量。2011至2015年,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培养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约700人,向国内古籍保护单位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
2.3.3 建立古籍保护志愿者队伍
古籍保护志愿者是参与古籍保护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目前,江苏古籍保护志愿者主要来自于南京艺术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的文献修复专业的大学生,在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的指导下,江苏古籍保护志愿者参与了栖霞寺、宜兴图书馆、淮安市图书馆、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的古籍普查工作,完成了近4万册的古籍普查,在全省古籍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古籍保护志愿活动具有志愿者队伍专业稳定、志愿活动能够持续长期开展、志愿者不仅参加文化系统古籍普查,而且跨系统、跨行业参加古籍普查等特点。
3 江苏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特点
十年来,全省古籍保护工作者砥砺奋进,不懈努力,取得较大成绩,并且始终使江苏古籍保护事业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古籍保护事业有以下发展特点:
3.1 强化省中心职能,协调推进全省工作
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充分发挥省中心组织协调、普查、修复、管理监督、研究咨询、培训传播等职能。2009年,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下发《关于南京图书馆增挂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牌子的批复》 (苏编【2009】8号),同意南京图书馆增挂“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牌子,主要负责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建立全省古籍联合目录,承担全省古籍保护业务指导、培训的具体工作,同时负责本馆古籍的保护、修复、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工作。十年来,省中心积极作为,与全省教育、科研、文博、档案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相关工作均能得到全省的积极响应与配合支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也培养了一批思想品德优良、业务能力强、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专业人才。省中心坚持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年会制度,总结和部署全省古籍保護工作;充分发挥古籍保护专家委员指导作用,分别在2008年和2014年,两次组织专家赴全省重点古籍收藏单位,实地进行检查与指导;为进一步调动全省古籍保护工作者的积极性,在2011年和2016年,省中心在全省范围内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对于省财政专项古籍保护经费,省中心统一规划管理,合理安排,全部投入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对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布置的各项工作,能够积极组织,认真落实。
3.2 创新工作思维,拓展工作方式
根据江苏古籍保护工作特点,开拓新的工作方式。一是在古籍修复方面,采用劳务派遣方式,引进南京莫愁中等学校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参与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避开了的人员编制问题,增强了南京图书馆作为国家级修复中心的修复力量;二是在古籍普查方面,对于古籍藏量小、业务基础薄弱的单位,省中心采用三方联动机制,通过举办古籍培训班的方式,由省中心、基层单位和志愿者三方联动,有效地帮助相关单位完成普查。通过这种方式,已经完成了十多家单位的普查工作。
3.3 整合区域资源,增强人才培养合力
南京是全国唯一培养具有修复专业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才的地区。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率先在全国设立大中专、本科学历的古籍修复专业,南京艺术学院也相继设立了本科与研究生学历的相关专业,南京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省古籍保护中心根据这一区域优势,牵头与南京艺术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以及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联合申报并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省内院校和古籍收藏单位联合开设古籍编目、版本鉴定、古籍修复方面课程,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3.4 健全工作机制,助推长效发展
加强工作机制保障,明确责任分工。一是强化江苏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十年间,江苏已经成立了两届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在扩大古籍保护影响,全省古籍名录和全省古籍保护单位评审,以及工作督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在江苏省图书馆学会下设置了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工作委员会,开展课题申报、学术年会、学术评奖等活动,增加古籍保护方面的学术研讨,推动全省古籍保护的学术研究。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江苏古籍保护事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足,一些单位还没有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还没有把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列为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二是古籍保护体制不够健全,跨系统、跨行业的古籍保护工作推进较为困难。三是古籍保护经费投入不足,高水平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紧缺。
4 江苏古籍保护事业规划展望
4.1 继续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建立覆盖全省的古籍保护体系
4.1.1 出版《江苏省古籍联合目录》,建立“江苏省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共享平台”
一是完成全省古籍普查工作。在完成文博、教育、档案等系统普查任务的基础上,下一阶段的重点主要是开展民族、宗教系统和民间的古籍普查工作。二是在完成全省古籍普查数据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全省古籍书目数据进行整合,进入《江苏省古籍联合目录》编制阶段,早日出版《江苏省古籍联合目录》和《中华古籍总目江苏卷》。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经籍志》、江苏省重大文化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的《江苏文库书目编》相关工作。三是进一步巩固和利用普查成果,建立“江苏省古籍联合目录管理系统”和“江苏省馆藏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共享平台”,及时增加和修订目录数据,全面客观反映江苏省的古籍资源存藏情况,为科学评价古籍价值,加强古籍综合管理提供保障。
4.1.2 推动分级保护制度建设,改善古籍存藏环境
一是继续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评审和颁布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列入国家和省级名录的古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在责任制度、资金人员配备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完善保护措施;二是推进基层古籍收藏单位的库房改造、改建和新建工作,特别是对全省新登记的古籍收藏单位,更要加强业务指导和支持,帮助其改善古籍保存环境和保护技术,使古籍得到妥善保护。
4.1.3 提高古籍修复能力,推动研究与项目相结合
一是制定小型古籍修复室标准,在全省开展“建立小型修复室达标工程”,全面推动古籍修复工作;二是培养重点骨干修复人才,在全省古籍修复中起龙头作用;三是加强国家级修复中心建设,开展珍贵古籍修复和委托修复项目以及跟班修复实习项目,以此带动全省古籍修复以及修复人才培养。
4.1.4 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实施“江苏藏古籍专题文献整理出版工程”
充分利用普查成果,从现存古籍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艺术价值三方面,策划符合时代要求,社会关注度高的出版选题,出版江苏古籍专题系列,全面系统整理江苏文化发展脉落,把握江苏文化特征,为江苏经济发展提供文献保障。
4.1.5 推进珍贵古籍数字化,建立全省古籍文献资源共享机制
以互联网为依托、以江苏古籍数字资源为基础、以网络媒介为传播平台,建立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公共数字古籍共享平台。一是向全社会公布古籍普查数据,对社会和公众提供目录查询和文献检索服务。推进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等公藏单位之间的古籍资源共享;二是加快推进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逐步建立可以远程获取、开放利用便捷的江苏古籍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加强全省古籍数字化项目规划、版本选择、数字资源生产、保存、发布的规范与引导。
4.2 加强对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整体领导与协调
4.2.1 进一步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省中心建设,落实资金保障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由省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统筹协调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健全古籍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责任分工,定时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组织实施机构,要进一步强化组织协调、管理监督、研究咨询、培养人才的主要职能。各级政府要在财政中安排古籍保护专项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古籍保护工作。
4.2.2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古籍保护志愿者队伍
充分利用人才培养优势和办学条件,加强古籍保护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与南京艺术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和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的深度合作,打造古籍编目、版本鉴定、古籍数字化等方面的特色专业培训基地;二是培养工匠精神,进一步扩大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的作用,推广师带徒的培养方式;三是充分发挥古籍保护志愿者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普查、修复、宣传和数字化工作;四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工作。
4.2.3 加大古籍价值内涵挖掘和宣传力度
深入系统研究古籍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展示方式,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破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行业界限,加强合作,促进交流,从文化、传承、艺术等多个角度推出更多高质量古籍资源展览和讲座,加强社会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以馆藏古籍数字资源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古籍传播;加强古籍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工作。
4.2.4 推进江苏藏书史的研究,挖掘江苏优秀文化
江苏是历史上藏书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以来,江苏出现了赵氏脉望馆、钱氏绛云楼、毛氏汲古阁、钱氏也是园、张氏爱日精庐、瞿氏铁钱铜剑楼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藏书楼和藏书家,这是江苏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江苏文脉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江苏藏书文化的研究,能够深入研究江苏文化脉落,进一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
五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煙海,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作为古籍大省,江苏古籍保护事业任重道远,我们将会付出更大的努力,为江苏古籍保护事业的持续深入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范风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修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657.
[2]李向东,曹培根.常熟图书馆史(1915—2014)[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6.
[3]百年锡图 [EB/OL].[2017-05-30].http://www.wxlib.cn/
Item/4925.aspx.
[4]南通图书馆历史沿革[EB/OL].[2017-05-30].http://www.ntlib.com.cn/lsyg/content/4.html.
[5]江苏文化厅,南京图书馆.江苏公共图书馆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2.
[6]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志(1907—1995)[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106.
[7]江庆柏.试论近代江苏私人藏书[J].常熟高专学报,2000(1):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