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齐金砖机制的人文“短板”

2017-09-06王友明

环球时报 2017-09-06
关键词:短板金砖实力

王友明

金砖机制建设第一个十年的实践显示,金砖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硬实力”的建设上,稳步迈向既定目标,但在“软实力”的建设上存在着“短板”。

“短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众对彼此文化了解的“赤字”长期存在。专家学者多认为,金砖未来合作不担心缺项目,也不担心缺资金,而担心缺民心,即担心民众彼此隔阂、疏离而产生误解和误判。二是在全球层面上,金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金砖经济体量明显不相称,西方文化价值观体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的确,金砖人文交流与金砖机制发展的迅猛势头并不相称。囿于地缘、政体、语言、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存在较大差异,金砖人文交流近年来虽有起色,但并未跟上金砖发展伙伴关系的需求,一些国家间因历史、领土纠纷等因素,民众之间存在的隔阂较大。从中国普通民众的视角来讲,对于其他成员国的了解乏善可陈,大都停留在“俄罗斯太冷,南非太乱,巴西太远、印度太脏”等旧有印象,对成员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格缺乏深度了解。

事实上,金砖民众对彼此文化认知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金砖国家的经贸与投资合作。以“企业文化”为例,中国企业在金砖国家经常遭遇水土不服,中资企业的“加班”被误解为“血汗工厂”行为;中国工人的辛勤劳作被喻为“苦行僧”,甚至中国工人在当地很少参加娱乐活动竟然被非洲、拉美民众误传为出国前打了一种特别的针。

同样,中国企业也缺乏了解他国的企业文化,常抱怨外籍工人“难管理、难伺候”;搞不懂印度人为何整天过节,一年多达上千个宗教节日;看不惯非洲工人一天在工厂里洗三遍澡;搞不懂拉美工人为何不愿加班而动辄去咖啡厅、娱乐场所进行“月光”消费。

金砖“软实力”的短板也制约了金砖在国际事务上充分发挥作用,金砖提出的一些主张和价值观很难被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面对金砖国家人文“赤字”,金砖“中国年”全方位打造人文交流的新支柱,多渠道挖掘民心相通的新渠道,着力夯实金砖合作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首届“金砖国家国际象棋大师赛”等一系列由金砖国家人员参加的文化体育活动分别在中国举行。在天津召开的金砖文化部长会议上,成立了金砖国家图书馆联盟、博物馆联盟、美术馆联盟、青少年儿童戏剧联盟四大专业机构联盟。金砖人文大交流的局面初步形成。

此外,厦门会晤期间,“金砖文化节”拉开大幕,开启了彼此“沟通之窗”,也向国际社会展示金砖国家精品文化,着力提升金砖文化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厦门会晤在金砖人文交流的支柱上打下深深的“中国烙印”。▲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所所长)

猜你喜欢

短板金砖实力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2017年金砖五国电影展”举行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创新合作为金砖国家增色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