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9-05孙惠英
孙惠英
【摘 要】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是民族兴盛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时代命题,中学化学教学是创新教育重要基地,可从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创新素材,进行装置改进,使用探索性实验,设计开放性问题等入手推进创新教育,深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本文主要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方面的培养来商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161
近年来,各国纷纷以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领域的高科技信息,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材料和化合物,新的化学反应等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中学化学知识领域中有着大量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材和空间,研究和探索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如下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意识,首先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破除神秘感。每个正常人生来都有创新细胞,关键是能不能发挥它的潜能。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第二,要有危机感。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科技的生命在于创新。那种把学习视为单纯继承性的观念,以及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的观念已经不完全符合新时代的需要,教学内容、方法、研究等方面都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第三,要树立使命感。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一)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主要方法。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学则须疑”。有疑,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一个良好的导疑,会使学生产生急于求得解决问题方法的欲望,从而保持较强的注意力和兴趣,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极有益处。
(二)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实际上是说对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的全面的做人的教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教育學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切发明创造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2]查有梁.《知识经济与人才开发》《教育研究》1999年4期
[3]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
[4]《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6月16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