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语文的关键能力和良好习惯
2017-09-05徐艳
一、 激趣揭题
1.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一起读一读。(映示配图儿歌:“中秋夜,月儿明。妈妈讲故事,孩儿静静听。”)
2. 中秋节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这就是团圆。(板书:团圆)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团”就是圆的意思,外面是个围字框,“圆”字外面也是围字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生读)
3. 这个词要变了——(教师在“团”字旁边再写一个“团”字),一起讀——“团团”。(教师在圆旁边再写一个“圆”字),一起读——“圆圆”。
4. 团圆变成了团团和圆圆,团团和圆圆指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题目叫《团团和圆圆》(教师板书“和”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生读)
5. 团团、圆圆指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始揭题要像“凤头”,一下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如何描画“ 凤头”?一是要发现题目中字词的趣味点。“团”就是“圆”的意思,“团”和“圆”都有围字框,围字框就是围成圈的样子。“团圆”本身是个词语,可是在本课中变成了“团团”和“圆圆”两个熊猫的名字。二是紧扣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联,题目是文眼,“团团”和“圆圆”看似是两只大熊猫的名字,实质蕴含着早日团圆的心愿。三是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将题目中字词的趣味点和文本主旨的关联点,借用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有机融合、深入浅出地传递出来。因此,用学生学过的反映中秋节阖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的拼音儿歌导入,由“团圆”引出“团团”和“圆圆”,自然巧妙,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 整体感知
1. 团团、圆圆指什么呢?听老师来读课文。 请大家把书翻到99页,双手捧书稍稍外斜,眼睛看好字,耳朵仔细听。
2. 小朋友们眼睛看字耳朵仔细听,非常认真!现在请你们自己来读课文,注意: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双手捧书书稍外斜,眼睛看字字字入目。(学生读书,老师巡视,纠正读书姿势)
3. 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团团和圆圆指什么呢?
(1) 学生回答后,出示词卡“大熊猫”,指名读,齐读。
(2) 映示熊猫图片:看,这就是大熊猫。脸型像猫那样圆胖,整个体型又像熊。大熊猫可珍贵啦,野生大熊猫只有一千多只,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四川,被称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让我们一起再读读它们的名字——大熊猫。
(3) 你看它们,圆滚滚、胖乎乎的,多可爱呀。(打开折叠词卡:可爱的大熊猫)我们读读这个词组。看“爱”这个字,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抓物的手,下面是朋友的友,中间好像朋友伸出手传递的东西。
4. 团团和圆圆现在住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整体朗读课文,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师恰如其分的范读,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最简便高效的手段,学生眼睛看字,耳听范读,整体了解课文的语言、内容和朗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读,好比是书法学习,先看范字,再照着写,才能入格渐而提升一样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朗读是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才能完成的事情,眼睛看字,眼球要随着文字变化而转动、移动,嘴巴读出音,耳朵听到音,大脑反映义,学生往往因为这些感官协同作用等能力不够而造成拖音、唱读、停连不当等朗读问题。尤其是学生阅读时眼睛看字、抓字的习惯和能力,就像梅兰芳学艺时练眼神那样,是需要教师在每节课中有意识去训练的。很多学生听了几遍课文可以背得很流畅,可是一旦要眼睛看着字读时,往往会结巴。所以,无论是听范读还是自己练读时,都要强调规范的坐姿,尤其是眼睛看字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三、 细读品悟
(一) 学习第1自然段
1. 团团和圆圆现在住在哪里呢?
(1) 谁来读第1自然段?
(2) 点红“宝岛台湾”,读一读。
(3) 团团和圆圆现在住在宝岛台湾。你们看——(映示“岛”的图片)“岛”,在无边无际的海中间,有块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小鸟飞累了,可以落在上面休息,所以“岛”字上面是个“鸟”字头,下面是个小山。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字——岛。
“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岛屿,四周围都是海水,与我们大陆之间隔着海峡。那里物产丰富,被誉为“米仓”“水果之乡”“蝴蝶岛”,有着好多宝贝呢,所以我们称它为宝岛台湾。谁来读读这个词?一起读读这个词——宝岛台湾。
2. 大陆人民一直惦记着宝岛台湾,2008年送了团团和圆圆这两只可爱的大熊猫给台湾人民。它们住在宝岛台湾的木栅动物园里。(点红“木栅动物园”,映示:木栅动物园的图片及词语,请学生读,正音:栅zhà,翘舌音)栅栏是用木头一根根编扎起来的围栏,所以“木栅”都有“木”。一起再读读这个台湾动物园的名字。
3. 原来啊,团团和圆圆住在宝岛台湾的木栅动物园里,我们一起读一读第1自然段。
(二) 学习第2自然段
1. 大熊猫跟我们人一样,也分男生和女生。谁来读读第2自然段?
2. 看图上的插图,你知道谁是男生团团,谁是女生圆圆吗?请你上来指一指。小朋友们,他指的对不对呀?
3. 你是怎么知道这是男生团团的呀?请你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映示句子:(1) 团团是男生,一有空就爬高上低。教学生字“男”。(2) 出示词卡“爬高上低”,请学生读词语。你知道什么叫“爬高上低”吗?(借助插图,边指图边说)低的地方呢,团团就可以直接上去;高的地方呢,团团就得使劲地爬上去。看“爬”字,爪子巴住树干啊、石头啊,使劲爬上去。再来读这个词。爬高上低很费力呢!
(3) 团团真是顽皮可爱,和我们男生一样,活泼好动。请全体男生一起读这句。
4. 圆圆是女生,它喜欢做什么呢? (1) 映示句子:圆圆是女生,喜欢安安静静地在一边啃竹子。谁来读?指名读。(2) 出示词卡“啃竹子”,请学生读词语。“啃”是口字旁,啃竹子要用嘴巴。旁边的“肯”字原来是指贴在骨头上的肉,可不容易吃到,要一点一点咬下来。(映示熊猫啃竹子图片或视频)你们看,圆圆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在一边一点一点地啃竹子。再来读读这个词语。(3) 谁来读读这句话?请全体女生一起读这句。
(三) 学习第3自然段
1. (出示插图)你们看,图片里还有只熊猫,这是他们的宝宝。
2. (映示第3自然段,教师引读):“后来,团团圆圆长大了,它们有了——”(学生接读)“自己的宝宝,一家人生活得很快乐。”
3. (映示“宝”字的形象图片)“宝”字是个生字,宝盖头就像房屋,下面的玉就是宝玉、宝贝,房屋里有着许多宝贝,我们每个孩子就是家里的宝贝啊!
4. 团团和圆圆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动物园里生活得很快乐,我们一起来开心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四) 学习第4自然段
1. 过渡:团团圆圆一家在台湾不仅生活得很快乐,还很受欢迎呢!(映示第4自然段)谁来读?(指名读)
2. 从哪儿看出来团团圆圆一家在台湾受欢迎?
(1) 每天,小朋友们排着长队,等着跟它们合影留念。① (映示排长队图片)你看,这就是木栅动物园里排的长队,队伍再长,小朋友们也愿意等,他们太喜欢团团圆圆一家了。谁来读好这句话?② “每天”,像这样的长队,可不是只有今天才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节假日是这样,平时也是这样,天天如此,这就是“每天”。谁再来读?③ 小朋友们排着长队来看大熊猫,看一看还不过瘾,他们还要和大熊猫——合影留念,(点红“合影留念”,出示生字卡片“念”)“念”是——心字底,上面是个——“今”,心中思念到如今。小朋友们和大熊猫合影留念,要把大熊猫的身影带回家,可以时时看到,团团圆圆一家可真受欢迎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 人们不仅想在动物园里看到团团圆圆,还想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它们,所以你看,连茶杯、书签上都有团团圆圆的身影呢!(映示:茶杯、书签、大熊猫纪念邮票)人们还把它们的照片印在邮票上。
(3) 团团圆圆一家在台湾可真受欢迎啊!我们一起来读读第4自然段。(齐读)
(4) 台湾人民这么喜欢大陆人民赠送的珍贵礼物——大熊猫,我们衷心希望台湾人民可以和大陆人民早日团团圆圆,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我们一起完整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细读品悟”环节重在将识字、理解、朗读有机融合,也就是斯霞老师主张的“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很多老师反映在实际教学中,“随文识字”不太好把握,要么割裂文本,要么还是就字识字,不知道该如何“融”。做好“融”的关键,首先是要把握文本主旨,其次是要把握生字和关键字词音形义的联系,三是找到字词与文本主旨的关联点。最重要的是要将“读”贯串始终,要以读为主,以问引读,读中见悟,以评促读。
四、 指导写字
1. 课文读得很好,课文中的生字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2. 指导写字:“团、圆、宝、男”
(1) (出示:团圆)认读。教师范写,边写边说:这两个字都有圍字框,围字框要写方正,伸出手指,跟老师书空。
(2) (映示图片:房屋里堆着宝贝)看图猜字,这是——“宝”。教师范写“宝”字:宝盖头代表房屋,玉字代表宝贝,最后一横比较长。
(3) 范写“男”字。田地扁扁,分割均匀,男儿有力,下田干活。
3. 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学生写完后,及时点评反馈,以鼓励为主。
【设计意图】写字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厌烦,不容易做好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喜欢写字,逐步做到书写正确、规范、端正?首先要确保充足的当堂写字时间,低年级学生每节语文课至少有10分钟当堂书写的时间,要让学生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在自己全身多种感官协同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发挥主体作用的成就感。为此,一定要高效完成前面三个环节的教学,压缩过多、过细讲解书写要领的时间,加强范写指导,加强及时反馈点评,多就少改,多多鼓励。其次是要将所写生字的构字特点形象、趣味化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感觉到写字如同画画一般。“书画同源”,汉字本来就是一幅幅画,关键是教师要能看到字中的画,同时也让学生看得到。
(徐艳,教育硕士,江苏省小语会常务理事,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