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温度的语言可以直抵心灵

2017-09-05汪啸波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育界语言老师

汪啸波

身为一线语文教师,成為像于漪、吴非(原名王栋生)那样的语文名师,是我从业以来的夙愿。

余生也晚,于漪是老前辈,了解不多且素昧平生;而吴非先生虽亦是长者,却曾当面聆听过教诲。他本真质朴,执着敬业,对中国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极为关注热爱,其教育情怀与忧患意识,在社会上有巨大影响。

我曾反复阅读他的著作,回味、深思,自觉获益匪浅。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语言:真情流露,热忱洋溢,任意率真,彰显鲜明的爱憎,传递感人的温度。

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当然有它的许多特殊性,但这些规范和要求,让那些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吧,在这里我只想谈谈吴非先生语言的“温度”,并坚持认为:有温度的语言可以直抵心灵。

对美的褒扬如煦暖的春阳

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说“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到底如何“以人为本”呢?

吴非先生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文中这样说:“上课时,学生读书,有时我会走到教室后面,站在他们后面,朝讲台看,想象着他们看到我的样子。”走到教室后面、站在学生后面这一举动,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想也并不困难,只是我们常常忙忙碌碌,难以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学生的心理。

接着他这样说:“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希望这个人有恒心,有修养,有智慧,面对困难有更多的办法,他们能有依靠,并逐渐成为像这个人一样的人。他们很想和这个人交朋友,他们每天到教室来,就是想从他这里得到新奇,得到惊喜;下课了,他们走出教室时,脑子里开始思考新的有趣的问题。”作为孩子,学生自然会仰慕老师;作为一个有着和“我”一样情感的人,学生自然也会有喜怒哀乐。体会这个环境中的心境,体验对身后老师的心理,明白得体,亲切自然。这里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这里的渴望是孩子成长的渴望,这里的老师是贴近学生心灵的老师。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双平视的眼睛,感受了一颗有爱的师心,这位老师真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而我们,当然也有这样的渴望,也能偶尔贴近学生心灵,可是,大多时间太忙,心被各种命题、测评、表格、总结、论文、课题、职称占据着,疲于奔命。

同一篇文章中,接着吴非先生叙述了一个学习比较吃力的男生,他是这样说的:“课还在上,那个前排男生坐在那里,他有些激动:他第一次敢于举手发言,而且是在老师的公开课上啊!回到家,他迫不及待地把课上的经历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喜形于色,世上还有比这更开心的事吗?母亲悄悄背过脸,拭去泪花,只要鼓励孩子努力,就会有进步的,会有的。”前面的叙述属于必不可少的交代,然后慢慢蓄势,以男生进步父母高兴的事实,把情感逐渐推向了顶峰。 “悄悄背过脸,拭去泪花”,细节十分感人,立刻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的欣喜。我们也曾为人父母,我们完全懂得父母的欢喜和忧心,以及某些时候的彷徨、无助和无能。这里的泪花,绽放在每个父母的脸上;这样的语言,带着感人的体温。

文章结尾,他写道:“旅行者经常停下来等待掉队的伙伴,也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全力寻找一名失踪者。你如果看《拯救大兵瑞恩》时落过泪,那你同样应当想到,为了一名学生的进步,老师和全班同学停下来,等了两分钟,仅仅两分钟——意义将是多么重大!”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吴非先生选择比较的点很独特:“全班同学”是从逻辑上的归属,“伙伴”凸显了亲密关系,从事理与情感上强调不该让他“掉队”;“成百上千”与“全班同学”相比,从人数上着眼,说明其损失较小;然后,再引入《拯救大兵瑞恩》的经典事例比较,显然,“等同学共同进步”与“救瑞恩重大牺牲”相比,性质不同,代价不同,损失是那么微不足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教育上“意义将是多么重大”。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吴非先生的书中处处体现。如《不跪着教书》第一辑《人,不能和野兽一样》一文,记载了这样一则南京新闻。

有小偷入室行窃,被人追赶,走投无路,隐藏在距城墙顶部两米处,双手抓着绳子不动弹,这里离地还有六七米高,随时都可能坠下城墙。民警和消防队员立即救援,消防队员系着安全带迅速从城墙上滑下,一下子抱住了小偷。没想到小偷像疯了一样,对抱着他的消防队员又踢又咬,二人在半空中荡来荡去近十分钟,消防队员的手被咬得鲜血直流,忍着疼痛仍死死地抱住他不放。见小偷如此疯狂,围观群众气愤地大喊“让他摔死算了!”事后,有人问警察为什么冒着危险救一个小偷,警察说:“首先应当想到他是一个人,即使是犯罪嫌疑人,也是人。”对这则新闻,吴非先生赞美道:“我必须承认,这是近年听到的警察说出的最有水平的话。你说,这样一位警察,他会去伤害无辜吗?他会用刑讯逼供吗?他会去敲诈勒索吗?”

谈到人,吴非先生的心,就变得特别柔软。语言坦率诚恳,发自肺腑,细微处洋溢着人性人情之美,让我们格外感觉温暖。

对丑的鞭挞如锋利的寒刃

我们说吴非先生的文章语言有温度,这个温度可能是“热”,也可能是“冷”,但不管“热”与“冷”,总是让人感受深刻。

吴非先生批评学校存在着某些丑陋恶习,他在《前方是什么》第三缉《青蛙,想想你当蝌蚪的时候》,针对某些有资历的老师或者某些自我感觉好的领导对年轻老师过于苛求的现象,犀利地说:“青蛙扔掉尾巴才几天,就不认识蝌蚪了,数落蝌蚪有尾不掉,而它自己鼓起双眼朝天,大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之气。但青蛙也不过就是青蛙。”这里的比喻十分精彩,讽刺也非常到位。描绘某些“年资高而不知深浅”者的霸气,那副嘴脸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触手可及,实在有趣。我们把这与前文对照阅读:“有些教师说起自己的科研,便会说专家看了他的论文后如何赞不绝口,说起自己在某次会议上的发言,便说香港同行如何拍红巴掌,台湾同行如何击节惊叹……”此处,“赞不绝口”的大吹大擂,“拍红巴掌”的色彩渲染,“击节惊叹”的吃惊形象描绘,简直如漫画一样,真是有声有色,如绘如塑,滑稽可笑。冷嘲热讽,冷热交替,味道好极了!

吴非先生在語言上的造诣非常高,作为教师,他的语言准确、生动、柔和、温暖、富有表情和魅力;而作为杂文家,他对某些丑陋现象的批判,常常又十分犀利,可说是冷若冰霜,冷若寒刃。

吴非先生尤其无法忍受“官本位”体制弊端带来的恶俗风气,觉得是对教育教学的致命伤害。他的母校校庆,要编一册“精英录”之类的东西,按照从中央到地方的出身于本校的高级官员来排顺序。他写道:“我对发给我表格的人说,请放心,我永远不会填这种表;你们如果执意要做这种事,那我告诉你:母校在我的心中已经死了。”这种不慕权贵的高贵人格,这种不向恶俗屈膝的铮铮铁骨,令人由衷景仰。与那些朝夕奔走于官员中间的犬儒们相比,这一份独立天地间的自信,这一句对丑陋现象的痛斥,直如一柄闪烁着寒光的倚天剑。

他在结尾处写道:“我又想到,人间的势利是多么残忍,它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荼毒,大学天天在那里侈谈人文精神,可是只要有这种把校友分三六九等的意识,这种学校非但不配讲人文精神,作为学校,应该关门。”痛快淋漓,毫不客气,批判的锋芒直指恶俗之风的本源。

他用利刃剖开教育界某些闹剧的真相:“教育界总是太热闹,总有不断转来转去的人物。每每听闻教育官僚或是校长粉饰、投机、吹牛,总很厌恶,因为他们变来变去翻云覆雨固然有位置束缚,甚或出于维持生存的不得已,但这样善变,让大批教师跟在后面不断‘转身,疲于奔命,职业品质就此败坏。更麻烦的,是学生看到了,他把这也当作了‘学问。像这样随随便便地‘转身,成为习惯,无思想无节操,人可能就此猥琐不堪。”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当下教育界的江湖丑态,看到了恶俗不堪的闹剧,以及骗子似的拙劣表演。忧国忧教,诊治痼疾,直如警钟长鸣。

阅读吴非先生的系列教育教学书籍,总感到其摹状美丑交替,其思想精彩纷呈,其用语寒温切换,而他对丑恶的“冷”,正源于对“美”的热爱。文章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忍不住私心里赞美,真是一位教育界扶正祛邪敢于亮剑的大侠!

因所教年段以及个人性格偏好等原因,我偏爱吴非先生,他是我心中的楷模。我想,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教育家、杂文家、语文教育研究者,吴非先生默默工作到退休,一直能如“农夫”(自称)耕作于语文教学这块土地,理当会令更多有情怀的教育界同仁景仰吧。

从教34年,我有幸于8年前与吴非先生有过两面之缘,且有几封邮件来往,承蒙他厚爱,在他主编的《新语文学习》杂志上还发表过一篇题为《叹此生谁舍谁收》的教育随笔。我时常感怀于他的正直、儒雅、博学、敬业,以及对晚辈的关爱提携,他的人格力量让我由衷敬佩。

或许,我更清晰的表达应该是:拥有吴非先生那样纯粹的教育情怀与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此生最大的梦想。

猜你喜欢

教育界语言老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树立高中生健康消费观研究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我有我语言
六·一放假么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