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业本质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方略

2017-09-05汪来喜

中州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

汪来喜

摘 要: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但农业生产作为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本质没有改变。基于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土地稀缺、水利环境条件恶化、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与生产组织程度差等约束的现实,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要以新的现代农业理念为指导,以系统论观点认识现代农业,从农业生产子系统角度要尽可能提高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效率,从农业科教子系统角度要助推农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农业管理子系统宏观层面要着眼提高农业能量转化效率、中观层面要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管理。

关键词:农业本质;供给侧改革;农业生产;推进方略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8-0046-04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农业当前及今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路径及对策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鉴于研究问题取决于正确认识问题,本文从溯源回顾农业的本质特征开始,在清晰认识农业本质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禀赋约束;同时,着眼我国农业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现实①,基于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子系统、农业管理子系统、农业科教子系统三者的耦合,认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现代农业理念指导下,从三个农业子系统的角度加以推进。

一、农业本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物和植物生产农产品的活動及产业,是人类主动、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规律获取食物的行为,通俗点讲,就是人类给自己提供食物的生产活动。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我们可称之为“大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农业称为“小农业”,仅指种植业,本文研究小农业即种植业为主。②但更深入一步,对农业活动高度概括,农业生产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1.从农业自然生产认识农业本质

农业再生产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自然再生产同农业总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由上述农业的本质可见,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农业生产包括绿色植物的种植业,以及绿色植物作为饲料的动物养殖业。农产品生产不同于二、三产业,有五大自身特点:不可间断、不可倒序、不可搬移、是活的生命体、结果只能最终一次性显现。

由此可见,农业自然再生产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农业生产利用各种自然力的基础是土地,农业生产分布在广阔的土地上,人类的农业活动也主要通过土地而对动植物发生作用。二是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在土地上进行,而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在广阔的土地上分散进行;同时,农业生产中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光合作用而获得自然界的物质能量来完成,所以,农业生产受到外部光照、水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三是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人们的生产劳动要通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而起作用,人们的劳动成果也要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来实现。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和遵循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按照其生命活动周期进行生产活动,如按季节播种、按季节收获。

2.从农业经济再生产认识农业本质

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即农业生产过程是在人类干预下的育种、犁地、播种、中耕、除草、浇水、收获等一系列经济再生产的过程,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的目的都是为了生产者的消费与交换。而基于农业经济再生产的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主要是农业生产的社会性。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现代工业物质文明和加工制成品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领域。

二、基于农业本质认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约束

1.基于农业自然再生产认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自然禀赋约束

第一,基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不可分性就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但我国耕地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土地非常稀缺。2014年全国耕地面积统计显示有20.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亩,比世界人均水平少3.5亩③,呈现农户小规模、细碎化的特征,显示了我国土地稀缺的严峻现实。二是耕地质量不高。目前,我国尚有12亿亩中低产田;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利用的影响,诸如耕地酸化、有机质含量降低、黑土层变薄等耕地退化现象凸显,2014年数据显示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④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调整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产量,但其是在保证农业生产总量稳定前提下的调整,鉴于我国土地稀缺,只有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农产品总量,才能够为优质品种的生产腾出空间。

第二,基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性就要提高水利、气候等基础设施水平。首先,农业生产是植物的生命发育生长过程,水对植物来说是其生命之源,但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人均占有量仅有2300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更分别仅是美国、苏联的1/4、1/8,是联合国确定的13个贫水国之一⑤;同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南方水多却地少,北方地多却水少,这无疑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农业水利投资。其次,我国农业生产灌区的效益明显,如灌区虽然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6%,但生产的粮食却占到全国的75%,生产的经济作物占全国的90%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灌区效益高,另一方面说明54%的非灌区可以通过水利投资改善灌溉条件,进而提高生产产量,这也要求补充农业生产中水利落后的短板。⑥再次,尽管由于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衡导致各地农田经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威胁,但这也是我国水利落后的反映。所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不能忽略农业水利、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在上述水资源、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把资源环境的耗费算入农产品成本中,导致资源环境损害及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北粮南运”“南水北调”同时存在,资源错配严重。

2.基于农业经济再生产认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人与组织”的约束

第一,基于农业生产人的主体性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程度。农民是我国农业劳动的主体,小农生产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随着农业劳动力快速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兼业化、副业化比重不断上升。当然,我国也有农村“城归”现象出现,为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不可否认,农业劳动者素质整体较低,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步伐,很有必要加大对农业劳动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科技文化程度,使农民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真正获益。

第二,基于农业生产社会性就要组织农民参与到产业链、价值链当中。粮食等农业生产生活资料维持了人们生存,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粮食等农产品数量大、质量无差别,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导致其价格偏低,从而造成农民种粮收入相对其他行业就业收入较少。虽然由于农业处于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地位,国家实施政策性收储制度,但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12363元,增幅6.2%,收入增幅有所回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富裕农民,现存的传统农业产业链短、价值链低等问题制约了农民增收,就单纯的狭义农业并不能富裕农民,所以要着眼农业生产社会性,着眼大农业视角,着眼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延伸农业产业链,如使农民进入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产业,进而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

三、基于农业本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1.基于现代农业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為在更高层次更好地实现农业生产,要认识农业供给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是一个输入—输出系统。进一步可以从系统观点出发把农业生产区分为三个系统,即农业生产子系统、农业管理子系统、农业科教子系统。农业生产子系统更强调农业作物生产及其加工,更强调生产力硬系统的构成,由农用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组成,而农业管理子系统、农业科教子系统为在农业生产子系统之上建立的体系,三者共同构成农业生产部门,三者对农业系统转化环境资源为产品的效率具有调节作用。

我国农业发展现阶段由传统农业进入到现代农业阶段,要由过度消耗资源、满足量的需求为主,向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质的阶段转变;要由低端的数量复制性供给结构,向高附加值的质量创造性供给结构转变。现代农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广泛地持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相结合,把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是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集约化的特点。因此,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农业概念,认识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树立现代农业理念,从现代农业由农业生产子系统、农业管理子系统、农业科教子系统构成的高度,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2.基于农业自然再生产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第一,从农业生产子系统看,要提高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决于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农业生产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结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农业生产结构是由农业生态结构、农业技术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交织而成的多维结构。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水资源相对较少,应当培养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就要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就要在现有耕地、水资源条件下,在不增加化肥、农药使用的基础上,集约利用现有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提高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效率,实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新状态,最终使农业步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⑦

第二,从农业科教子系统看,要推进农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目的在于提高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这无疑要靠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落后仍是我国的短板。据测算,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55.8%,远低于美国80%的水平。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高度强调农业科技发展。一是管理发挥好农业科技存量资源,以着力激发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中心,把农业科研资源优化配置,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二是培育好农业科技增量资源,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现代农业对科技资源越来越依赖,这就要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而我国5亿多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8年,教育投入弱于我国周边的朝鲜、越南、日本、韩国等国,这是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否则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⑨具体来说,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这是一项正外部性的活动,所以政府要将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

3.基于农业经济再生产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第一,从农业管理子系统宏观层面看,要着眼提高农业能量转化效率。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系统的能量结构差异很大,例如,黄土高原区与长城沿线区尽管存在太阳辐射、土质的区别,但其综合能量转化效率(产投比)较为接近,分别为0.96和0.97,即每投入1卡能只回收食物能0.96—0.97卡;而东北、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能量转化效率相比于黄土高原区与长城沿线区为2左右,比其高1倍左右⑩;再者,同一地区甚至相邻两个县能量转化效率也有区别,有的甚至达到相差1倍,这说明提高能量效率具有巨大的潜力。所以,农业管理子系统宏观层面应该着眼提高农业能量转化效率,从国土整治、农业发展的高度调节农业系统结构以促进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具体来说,就是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产品,这就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区域的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重点建设好“三区”:一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改进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设施、技术装备,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二是建立大豆、棉花、油菜籽、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支持农民发展生产。三是加快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创新技术体系、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各地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二,从农业管理子系统中观层面看,要对农业产业链实行全方位管理。由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考虑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农业现今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依赖越来越多,现代农业管理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政府对现代农业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从而农业管理子系统不可或缺。随着现代农业从单一化生产向多功能性产业转变,生产水平从“量”的增减向“质”的提升,改革农业管理体制都贯穿现代农业的理念转变。因此,我国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农业宏观管理,拓宽管理范围,依法保护和支持农业产业,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管理。另外,由于我国农业人多地少的国情,全国农户经营规模在30亩以下的仍占96%,呈现明显的小农生产特点,在现今大市场条件下农业竞争力不强,当务之急在于拉长产业链,一是注入现代元素改造一产,即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设施都要往一产里注入;二是提升农业二产,打造粮食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产业链;三是致力创新突破,做大做强农业三产,把农业打造成为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供销加互促的第六次产业。?

注释

①毛玉清:《基于网络环境的区域性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探索》,《计算机时代》2008年第5期。

②张云华:《读懂中国农业》,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第160页。

③刘利花,杨永福,李全新:《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④李福奪,张健,杨兴洪:《我国粮食安全时空格局与安全形势预测研究》,《人口学刊》2016年第3期。

⑤⑦南纪琴,王景雷,陶国通等:《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灌溉排水学报》2015年第5期。

⑥⑧叶兴庆:《演进轨迹、困境摆脱与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选择》,《改革》2016年第6期。

⑨张卫:《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 实现农业“质”的转变》,《中国食品》2017年第1期。

⑩吴杨:《黄土高原不同覆盖种植技术对农田水温效应及玉米生长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4页。

?汪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村工作通讯》2017年第7期。

?黄瑞森:《补科技创新短板 为供给侧改革加力》,《现代农业装备》2016年第6期。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Based on Agricultural Essence and Endowment

Wang Laixi

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has changed greatly in China. Bu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the life activity of human using biological organism,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material and energy in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into various animal and plant products has not change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scarcity, water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and "the producer′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level being low and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being poor" constraints reality.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in China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new modern agricultural concept.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s understood with system theory.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in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bsystem. It should be played to boost agriculture taking the road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education subsystem.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energy conversion from the macro level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system. And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should be taken from the Meso level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system.

Key words:agricultural essenc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puls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
浅析信息化在农业管理中的作用
新疆小麦滴灌技术的应用与存在问题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