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视角
2017-09-05徐卓钰兰国帅徐梅丹马诗贵
徐卓钰兰国帅徐梅丹马诗贵
(1.遵义医学院 网络技术中心,贵州 遵义 5 6 3 0 0 0;2.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3.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创意信息系,江苏 常州 2 1 3 0 3 2)
MOOCs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视角
徐卓钰1兰国帅2徐梅丹3马诗贵1
(1.遵义医学院 网络技术中心,贵州 遵义 5 6 3 0 0 0;2.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3.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创意信息系,江苏 常州 2 1 3 0 3 2)
文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M)的视角,构建了MOOCs平台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予以实证验证。研究发现: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配度;模型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主观规范均对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和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系统质量对感知易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感知有用性无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了优化MOOCs平台的对策与建议。
MOOCs;MOOCs平台;技术接受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使用意愿
MOOCs根植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学习关联主义思潮,是一种于2008年正式提出[1]并实践的网络课程模式——它利用特定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学习资源、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网络(社会性软件)整合在一起,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参与讨论、在线考试等多种教学活动实现对知识的“聚集、混合、转用和推动分享”[2]。2012年,美国陆续推出Coursera、Udacity和edX等MOOCs平台,促进了MOOCs的不断成熟和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2013年,我国也开始陆续创建本土MOOCs平台。MOOCs平台是为MOOCs学习或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基础性软件系统。学习者对MOOCs平台的使用体验将直接影响其MOOCs课程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MOOCs的发展和进程。目前,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材料分发和资源共享核心载体的众多MOOCs平台,它们在学习管理工具、系统支持工具和系统技术特性等方面[3]具有差异,质量也良莠不齐。对MOOCs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或有助于科学地评估和改进MOOCs平台的质量,并对MOOCs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理论基础
(一)技术接受模型(T A M)
信息技术应用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用户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和接受程度,1986年[4],弗雷德·戴维斯(Fred D.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5]的基础上,综合期望理论[6]和自我效能理论[7]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如图1所示,TAM中的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外部变量的影响下,通过用户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这两个变量的作用,间接影响系统的实际使用,同时用户使用意愿直接决定系统的实际使用,并且感知有用性受感知易用性影响。
图1 T A M模型(1 9 8 6)
TAM提出以后,戴维斯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解释用户在不同时间段中45%和57%的实际使用行为[8]。此后,TAM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和预测信息技术被用户接纳的各项研究中,但有些专家学者认为TAM存在一些局限。2000年[9],维斯瓦纳特·文卡塔斯(Viswanath Venkatesh)与戴维斯在TAM中引入社会影响过程和认知工具性过程等变量,共同提出TAM2模型;2003年[10],文卡塔斯与戴维斯等学者在综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一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经证实,UTAUT能够解释70%的用户实际使用行为,解释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M)
自信息系统开始应用以来,衡量其是否成功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1992年[11],威廉·德隆(William H.DeLone)和以法莲·麦克林(Ephraim R.McLean)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eLone & McLean,D&M)这一综合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D&M中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通过影响使用和用户满意来决定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同时使用和用户满意之间相互影响。
图2 D&M模型(1 9 9 2)
D&M明晰了信息系统成功的定义,细化了测量维度,在实证研究中更具可操作性,因此自提出以来便得到了广泛应用。2003年[12],德隆和麦克林将服务质量这一自变量纳入信息系统评价体系中,将使用变量改为带有态度情感的使用意愿变量,并将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合并为净收益,由此扩展了D&M模型,使其更适应信息系统的新职能。改进了的D&M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改进了的D&M模型(2 0 0 3)
二、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M O O C s平台用户使用意愿概念模型建构
TAM及其扩展模型对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具有较好的解释和预测力,但对通过提高信息系统质量来促进使用的实际效用较弱;D&M及其改进模型中,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改进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对用户使用方面的预测力较弱。鉴于此,一些学者将TAM和D&M模型整合起来,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并在实证研究中取得了较好效果[13][14][15]。
MOOCs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的一种应用形式,MOOCs使用是指学习者基于MOOCs在线学习信息系统(IS) 的一种网络学习行为[16],对其成功性的测量和用户实际使用的预测可分别使用D&M和TAM模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影响用户使用MOOCs平台的因素,并以此指导其功能和运作上的改进。因此,本文主要基于TAM、D&M模型及其整合模型,并考虑到MOOCs平台的教育性和网络性等特点,提出MOOCs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MO O C s平台用户使用意愿概念模型
系统质量指信息系统自身在技术层面上的特性,在D&M模型中它包括可用性、系统获得性、可靠性、适应性和响应时间五个构面[17]。本研究中,系统质量特指MOOCs平台的技术特性。信息质量指信息系统的产出物——信息在语义层面上的特性,在D&M模型中它包括完整性、易理解性、个性化、相关性和安全性[18]。本研究中,信息质量特指对MOOCs平台上的课程内容、资料、活动和通告等特定信息的相关评价。服务质量指对信息系统供应商所提供服务的评价,在经典的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中,服务质量在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五个维度上可度量[19]。本研究中,服务质量特指对MOOCs平台及其服务人员所提供服务的评价。由于MOOCs平台是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系统,因此应该对其三大特性的构成因素做出适应性和针对性调整,如将网络所涉及的“安全性”纳入系统质量构面,将网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如“响应时间”移出系统质量构面等。
主观规范是个人对其他重要关系人是否同意其行为的主观感知[20]。本研究中,主观规范反映了用户在决定是否使用该MOOCs平台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感知有用性指用户认为使用该系统能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指用户认为使用该系统的容易程度[21]。使用意愿指用户使用该系统意向的强弱程度[22]。本研究中,该系统特指MOOCs平台。
(二)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证明[23],外部变量对用户行为意愿的影响需通过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个中介变量的作用,用户行为意愿同时受到主观规范的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受感知易用性影响,且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是行为意愿。因此,本文将使用意愿作为考察的终因变量,并提出如下假设:
H1:系统质量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2:系统质量对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
H3: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4:服务质量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5:主观规范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
H6: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7: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
H8: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
三、假设验证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研究模型中有7个潜在变量,每个潜在变量包含4—12个测量变量,共52个测量变量。每个测量变量的题项设计均来自已有研究。对题干表述和题项内容进行修改,使之对MOOCs平台用户更具针对性。问卷初稿形成后,请专家对问卷的语义表达和适用性做出评价,根据汇总意见修订问卷并开展预调查。
预调查对象为作者所在学校学习过MOOCs的学生和教师,共发放问卷287份,获得有效问卷244份。对其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删除一些题项,以提高信效度并精简问卷。正式问卷中每个潜在变量的测量题项为3—8个,其中系统质量的测量题项分属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构面,信息质量的测量题项分属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三个构面,服务质量的测量题项分属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三个构面。正式问卷以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发放。纸质问卷主要针对作者所在城市的高校中学习过MOOCs的师生,网络问卷主要针对MOOCs学习QQ群和微信群的成员。共发放纸质问卷250份、网络问卷153份,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325份。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调查的325个样本中,女性占58.2%;年龄集中在18—25岁,占69.2%;教育背景绝大部分为本科及以上,其中又以本科和研究生居多,共占88.0%;大部分用户使用MOOCs平台的时间为1—2年,占61.5%;使用频率以每周及更短的时间居多,占31.4%;用户最常使用的MOOCs平台前三个为中国大学MOOC、超星MOOCs和学堂在线,共占62.6%。在七点式李克特量表中,终因变量使用意愿的平均得分为5.42。
2.测量模型检验
对测量模型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是验证结构模型因果关系的基础。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和组合信度(CR)检验量表的信度,结果如表1所示。一般认为,当一致性系数和CR值在0.7以上时信度良好。本研究各潜在变量的Alpha>0.8,CR>0.9,表明本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1 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收敛效度检验
效度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收敛效度指同一潜在变量的测量题项落在该潜在变量的程度,一般认为,每个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大于0.5时收敛效度良好。如表1所示,各潜在变量的AVE>0.6,表明本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良好。区分效度指各个潜在变量的测量题项分别落在各个潜在变量的程度,一般认为,每个潜在变量的AVE平方根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时区分效度良好。如表2所示,每个变量的AVE平方根(对角线上的数值)均大于其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非对角线上的数值),表明本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良好。
表2 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检验
3.结构模型检验
评估假设模型和样本数据的适配度是结构模型检验的关键。本研究采用的检验软件为AMOS21.0,检验方法为极大似然法,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整体模型的常用绝对适配度指数CMIN、GFI,增量适配度指数NFI、RFI,简约适配度指数PNFI、PCFI均达到评价标准[24]。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的适配度良好。
表3 结构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4.假设检验
通过Bootstrap算法对数据进行重复抽样(样本数为1000),得到各假设的路径系数及内因潜变量的R2值。如表4所示,除H1(系统质量→感知有用性)的路径系数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七项假设的路径系数均达0.001的显著水平。另外,感知有用性的R2为0.568,感知易用性的R2为0.488,使用意愿的R2为0.553,即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感知易用性可解释感知有用性56.8%的变异量,系统质量可解释感知易用性48.8%的变异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主观规范共同解释使用意愿55.3%的变异量。
表4 结构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由该研究结果可知:第一,系统质量,即平台本身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技术特性并不影响用户对该平台有用性的感知。该结果与赛登(Seddon)[25]和赛义德(Saeed)等人[26]的研究结果不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MOOCs平台基于Web2.0架构,目前Web2.0的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普遍达到了用户对有用性判定的接受标准,系统质量不再成为用户对平台有用性判断的直接考虑因素。第二,该平台提供的信息质量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影响用户对该平台有用性的判断。这一结果与MOOCs平台是以传播与交流信息为核心的事实相符。第三,该平台提供的服务质量,同样影响用户对该平台有用性的判断,且其影响程度大于信息质量。该结果符合信息系统角色定位的转变,而且,在MOOCs平台上,学习者需依靠教师或助教提供的服务,如作业反馈、考试答疑等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和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平台有用性与服务质量密不可分。
(二)系统质量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
(三)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四)主观规范对使用意愿的影响
(五)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该模型对MOOCs 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解释和预测是有效的(解释力度为55.3%);第二,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主观规范是影响使用意愿的核心因素,其影响力度依次递减;第三,系统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第四,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从对本研究结果的相关讨论中,得出几点关于如何科学地创建或改进MOOCs平台的启示:第一,在设计MOOCs平台前,应以用户为中心,深入开展用户需求调研,把用户的实用性需求放在首位;对比学习国内外成熟MOOCs平台的功能模块、整体架构和页面布局方式,为自身平台建设做准备;针对已经建成的MOOCs平台,深度挖掘并分析其上已有的用户数据,为改进平台提供科学依据。第二,在设计MOOCs平台时,着重提升平台系统质量,明确功能模块的指向性,优化各项功能、明晰导航结构、简化烦琐操作;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添加关键词,并内置搜索引擎,使用户在进入平台时快速找到所需课程,增强平台使用黏性[31];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方式,提供更具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界面,以降低用户的技术负担。第三,在运维MOOCs平台时,保障优质的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搭建好系统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链路,及时反馈和处理用户提出的问题,严格把控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更加科学的学习理念对内容进行重组和深加工,并及时推介新兴知识,同时,基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学习兴趣和认知程度等的大数据为其推送个性化课程内容及调整学习进度;另外,应充分利用主观规范的影响,采用内化为主、遵从为辅的推广模式;并且,在目前阶段着重深度推广平台中优质的信息资源、良好的服务保障,并利用已有大数据充分展示平台对现有用户带来的实质性帮助。
七、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资源、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本研究的样本数量偏小且地域分布不均,研究结果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并且,本研究重点关注用户主观上的使用意愿,缺乏客观上的跟踪性纵向研究,因此,在解释用户行为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后续研究中,应扩大调查样本的范围和数量,并选取部分用户开展后续跟踪观察,以加强结论的稳定性和全面性。同时,还可深入研究测量变量的中介效应,以及加入性别、经验和个人创新性等调制变量,开展进一步研究。
[1]MC AULEY A,STEWART B,SIEMENS G.et al.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 [EB /OL].(2010-12)[2016-05-20].http://www.elearnspace.org/Articles/ MOOC_Final.pdf.
[2]DOWNES S.Places to Go:Connectivism & Connective Knowledge[J].Journal of Online Education(S1552-3233), 2008,5(1):1-6.
[3]“课程管理系统”特征及标准[EB/OL].(2006-06-07)|2016-05-01].http://wcet.wiche.edu/learn/edutools.
[4][21]DAVIS F D.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6.
[5]AJZEN I,FISHBEIN M.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80:20-35.
[6]VROOM V H.Work and Motivation [M].Wiley,New York,NY,1964.
[7]BANDURA A.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J].American Psychologist(S0003-066X),1982.37(2): 122-147.
[8]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MIS Quarterly(S0276-7783),1989: 319-340.
[9][27]VENKATESH V & DAVIS F 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J].Management Science (S0025-1909),2000,45(2):186-204.
[10][28]VENKATESH V,MORRIS M G,DAVIS G 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S0276-7783),2003:425-478.
[11]DELONE W H,MCLEAN E R.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S1047-7047),1992,3(1):60-95.
[12][17][18]DELONE W H,MCLEAN E R.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A Tenyear Updat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S0742-1222),2003,19(4):9-30.
[13]WIXOM B H,TODD P A.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User Satisfaction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S1047-7047),2005,16(1):85-102.
[14][23][29]黄婷.社交网络服务(SNS)的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5]占南,王文韬,罗毅.高校图书馆开放课程资源用户使用意愿分析——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5,34(8):21-28.
[1 6]K I Z I L C E C R F,P I E C H C,S C H N E I D E R E.D e c o nstructing Disengagement: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C].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Analytics and Knowledge.ACM,2013:170-179.
[1 9]P A R A S U R A M A N A,Z E I T H A M L V A,B E R R Y L L.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S0022-4359),1988,64(1):12-40.
[20][22]FISHBEIN M,AJZEN I,BELIEF A.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J].Contemporary Sociology (S0094-3061),1977,6(2):244-245.
[2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2.
[25]SEDDON P B.A Respecif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S Succes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S1047-7047),1997,8(3):240-253.
[26]SAEED K A,HWANG Y,MUN Y Y.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A Meta-analysis Approach[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JOEUC) (S1546-2234),2003,15(4):1-26.
[30]高峰.高职院校教师采用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1,(09):32-38.
[31]王美静,王海荣.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国外MOOC平台比较研究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07):26-34.
(责任编辑 杜丹丹)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s’ Usage Intention to MOOCs Platform—A P e r s p e c t i v e f r o m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T A M a n d D&M
XU Zhuoyu1,LAN Guoshuai2,XU Meidan3,MA Shigui1
(1.Network Center,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unyi,Guizhou,China 563000; 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China 475001; 3.Department of Creative Information,Changzhou Technical Institute of Tourism & Commerce,Changzhou,Jiangsu,China 213032)
Based on the views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nd DeLong & McLean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 (D&M),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full se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ser usage intention to MOOCs platform,gave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ook empirical research by questionnai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had a good applicability;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subjective norm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usage intention;information quality,service quality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and system quality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perceived ease of use,but i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the paper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MOOCs platform.
MOOCs;MOOCs platform;TAM;D&M;usage intention
G 4 3 4
A
2096-0069(2017)04-00 2 6-0 7
2017-04-20
2014年遵义医学院硕士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MOOC学习实证研究”(FS-2014-15);2015年遵义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项目“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学习课程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XJJG2015-02-38)
徐卓钰(1990— ),女,山东单县人,遵义医学院网络技术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评价;兰国帅(1984— ),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校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可视化表征与问题解决等;徐梅丹(1991— ),江苏常州人,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意信息系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马诗贵(1970— ),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医学院网络技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理论及应用、信息系统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