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瓷板画的特点、发展和价值

2017-09-04徐明

世界家苑 2017年8期
关键词:粉彩陶瓷工艺

摘 要:瓷板画艺术要成为一种独立的纯艺术形式,其内容必须是中国的,而形式上应该是多元化、综合性的。

关健词:瓷板画;发展;特别;价值

引言

瓷板画制作工艺复杂。首先,须如同绘画一般将各种颜色的釉料涂抹在素瓷板上,形成画幅;然后在板面上施一层透明釉;最后入窑高温烧制,经过系列过程成型。瓷板画的品种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等;纹饰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人物、山水、花卉、翎毛、鱼藻及吉祥图案;形制也呈多样化,有长方、圆形、椭圆、多方、多角、扇面等式。

瓷板画艺术特点的形成

⑴、瓷板画的单纯性艺术创作

在瓷板画艺术中,单纯化创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准备阶段。在瓷板粉彩绘画艺术方面,“珠山八友”无疑是“单纯性”的典范。他们在瓷绘色料的运用上,几乎都能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而且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的文人情结也得到了一定的彰显。在恢复清三代后逐渐衰弱的陶瓷文化意味的过程中,“珠山八友”起到了巨大作用。

⑵、瓷板画的材质和艺术表现力上的优势

陶瓷材质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美,使得瓷板画艺术比其它艺术门类更具有表现效果上的优势:既能表现国画的水墨韵味,又能表现水彩画的灵动;既能传递中国文化精神,又能体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某些理解。为体现出艺术表现力的优势,就必须抓住各个艺术门类的关键特质,这和艺术家的艺术理解力密不可分。

二、瓷板画的发展史

2.1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囿于制作工艺水平,瓷板画面积较小,虽有青花、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几种,但作品远没有器皿类陶瓷多。晚清时期,一种与粉彩工艺风格相近的浅绛彩悄然出现。浅绛彩艺术摒弃了当时粉彩分工细、工艺繁、以发样照描的工艺过程,从咸丰年间兴盛以来,一度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的主要品种。它是由素养较高的文人亲力亲为,以绘画形式表现的陶瓷艺术新门类。早期浅绛彩瓷画名家都是擅长在纸绢上挥毫泼墨的画家,如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画家。

2.2民国时期

浅绛彩瓷画是文人画家初入瓷苑之作,由于他们对陶瓷工艺的浅尝辄止,导致瓷艺与画艺的结合尚有不足。民国初年,浅绛彩已渐衰微,随之而起的民国粉彩承接了浅绛彩艺术所创的先河,将中国画韵致与粉彩工艺的结合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早期名家潘宇、汪晓棠等人融画理笔墨于工艺技巧之中,用笔灵活而工谨,设色雅致而俊秀,瓷画结合,别具一格。继之而起的“珠山八友”结社图新,在继承粉彩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力图在瓷藝与画艺上有所突破。虽然他们“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惟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但创新宗旨是相同的,即以浅绛彩发展以来的中国画艺术形式,力证传统粉彩同样具有在瓷板上表现文人画的艺术魅力。同时期的瓷画名家还有张志汤、方云峰、余翰青等,他们对粉彩工艺能驾驭自如,作品画人物之品貌、图峰峦之气势、描花草之秀美,题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活泼,其中也以瓷板画作品居多。

2.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概念化、图说式的传统题材内容被去芜存菁,从而引起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媒质与风格的变化。瓷画家们情真意切,热血沸腾,为花鸟写照,为人物传神,写高山气质,展丽水风情。如王锡良的瓷板画《黄山西》、张松茂的瓷板画《群山滴翠》等就是瓷画家用彩笔构筑的精神家园。而今日,瓷板画形式多样,博采众长,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艺术观念与风格并存,乃时代之新貌。

三、瓷板画艺术确立的文化价值

瓷板是陶瓷器物中最为接近日常绘画载体的形式,瓷板画艺术几乎具备了陶瓷绘画所有的文化意味。在当前绘画回归的大环境下,任何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任何一个从事瓷板画创作的艺术工作者都必须清楚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不能仍然将瓷板画艺术停留在对中国画、油画等其它画种普通技法亦步亦趋的描摹上,而应该跟随整个民族文化复兴的步伐,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角度出发,使瓷板画创作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总之,所谓瓷板画,是指在平板素瓷上手工绘画后,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陶瓷艺术品,既是瓷又是画,是一种独特的陶瓷艺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与纸张、纺织品等材质上的绘画作品相比,平整而光洁的瓷板画有着独特高雅的细腻感。近年来,瓷板画因其独特的装饰效果,越来越受到藏迷的重视。

(作者单位:徐明陶瓷艺术工作室)

猜你喜欢

粉彩陶瓷工艺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趣图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