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在剧情与人物上的异同比较
2017-09-04张蕊
张蕊
摘 要:在以“赵氏孤儿”为素材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元代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伏尔泰创作的《中国孤儿》就是以该作品为主要依据改编而成的,二者在剧情设置与主题立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在人物方面又有不少不同的地方,笔者主要进行了二者剧情与人物的异同比较,借此来探究两个作品背后所涵盖的思想内容与政治意义。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剧情;人物;异同;比较
引言
十八世纪,西方迎来了一次范围极广的东方热,一时间学习东方文化成为了西方国家的潮流,其中第一步走出中华的作品就是《赵氏孤儿》,现在看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也是这部《赵氏孤儿》,概因这部作品被神父马若瑟译成法语之后,又经过伏尔泰的改编,变成了另外一部作品——《中国孤儿》。《中国孤儿》与《赵氏孤儿》二者的故事主体都是救孤保孤,但是人物描写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中法两国的思想、政体、宗教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二者的异同探究。
一、《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二者剧情异同
想要探究二者的剧情异同,首先需要了解两个作品的剧情分别是如何设置的。
《赵氏孤儿》的全称是《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自《史记》、《左传》,主要剧情如下:晋国有一狠毒权臣名为屠岸贾,为铲除异己将丞相赵盾一家上下三百余口尽数屠杀,赵盾的儿媳庄姬公主为了保住刚诞生的婴儿,将其托付于医生程婴后自缢身亡。良心未泯的将领韩厥帮助程婴与赵氏孤儿逃出生天后也自尽身亡。但是屠岸贾为了彻底绞杀赵氏势力,宣称要屠杀城中所有半岁以下婴儿。在此毒计的要挟之下,老臣公孙杵臼决定由自己带领程婴之子躲避与山中,程婴则去屠岸贾处告密,最终公孙杵臼与假赵氏孤儿被杀,程婴则在二十年后帮助真赵氏孤儿杀掉屠岸贾,大仇终将得报。
《中国孤儿》讲述的是宋末元初成吉思汗攻陷北京后,宋皇托孤与大臣张惕,张惕为帮助皇室遗孤躲避成吉思汗的追杀,决定献出自己的兒子,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其妻子伊达梅的反对,一个母亲的天性使她难以接受这种方法,最终伊达梅选择向成吉思汗透露事实,希望可以挽回两个孩子的生命。但是成吉思汗却借此机会向伊达梅求婚,并且将张惕、其子与皇室遗孤三人的性命作为要挟,伊达梅清楚即便答应了这无理要求也不可能救回三人性命,便毅然投入救孤活动,并在被捕之后打算与丈夫张惕自刎于狱中,该举动打动了成吉思汗最终决定放过夫妻二人,并收大宋遗孤及张惕之子为义子。
(一)二者剧情的相同之处
通过剧情分析,不难看出,两个作品的主题都是“搜孤”和“救孤”,其中“搜孤”是作品情节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动力,“救孤”则是全文的主要思想与精神。
(二)二者剧情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的背景时间不同。《赵氏孤儿》设定的时间为春秋时期,《中国孤儿》设定的时间则是宋末元初。
2.二者所讲述的中心不同,《赵氏孤儿》主要描述的除了“搜孤”和“救孤”之外,侧重点在赵氏孤儿的报仇过程,所以《赵氏孤儿》的全称叫做《赵氏孤儿大报仇》。《中国孤儿》的侧重点则在于成吉思汗思想观点的转换与女性角色伊达梅的个人精神[3]。
3.二者的主题不同。《赵氏孤儿》作品背后所刻画的主题思想是儒家“义”、“仁”美德,“忠”和“信”的传统,主题中既有每个人的社会意义,也有道义、忠义与朋友间的帮助,还包括了人之常情——同情心、怜悯心。《中国孤儿》除了宣传儒家伦理之外,还突出了儒家学说中的修为学说与仁德政治,在成吉思汗态度转变时所说的话中不难看出,儒家道德切实可行的特点。
二者在主题思想上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有意误读,一方面伏尔泰有想要抑制基督教伦理的思想,希望可以通过宣传“孔子道德”来到达这一目的,第二方面是为民众启蒙文明战胜野蛮的思想,最后伏尔泰想要表达的是开明君主制的优越性。
二、《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二者人物异同
(一)二者人物设置的相同之处
虽然两部作品的人物全然不同,但是可以分析出《赵氏孤儿》中屠岸贾这一角色是《中国孤儿》中的成吉思汗,而程婴则变成了张惕与伊达梅夫妇,虽然人物的姓名与性别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在剧情中的主要作用却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宣传儒家思想道德。
(二)二者人物设置的不同之处
在《赵氏孤儿》中,程婴出场便自报家门,接下来故事便叙述这一医生是如何被迫承担赵氏孤儿的深仇大恨,首先是公主自缢迫使程婴接下赵氏孤儿,然后被屠岸贾逼迫献出自己的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受死,最后投入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二十年,帮助赵氏孤儿报仇。仁义观念在这个本来与赵氏毫无血缘关系的草泽医生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一作品中,所有救孤的人都是相对自愿的,动机也都较为高尚。
在《中国孤儿》中,张惕是宋朝遗臣,其妻是成吉思汗的旧情人,中国孤儿的角色也不再是一个大臣的儿子,而是大宋的最后一个皇子。这就从《赵氏孤儿》所表达的人与人的仁义关系转化为君臣、夫妻间的道德关系。在该作品中,主要角色变成了伊达梅,她是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不但贯穿救孤剧情,也带动了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发展。在故事发展至张惕想要献出自己的儿子来代替宋朝遗孤时,伊达梅违背丈夫的意志不惜向成吉思汗求情,将故事推向了第一个高潮,随后伊达梅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与其民族大义,毅然拒绝成吉思汗的求婚并进行救孤行动,在作品最后仍然是伊达梅感动了君主成吉思汗,使其放弃对宋朝遗孤的追杀,并收其做义子,整个故事以喜剧收尾。
人物设置的不同,恰好体现了两个作品的主题思想不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体现了在两个不同社会中,女性所占据的地位。《赵氏孤儿》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唯一的女性角色也缺乏笔墨渲染,显得并不突出。而《中国孤儿》则体现了较强的女性意识,渲染了较为自由的女性思想与自由观念。
三、结语
通过分析二者的人物、剧情异同,我们看出了两个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的不同之处,相比较下所得到的结论对研究中西方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雯.试比较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90-92.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