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2017-09-04孙洪生
孙洪生
摘 要:由于陶泥的特性,成型工艺等方面的因素,陶器一般都呈现出了对称均衡的造型,后来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为了追求器物造型的丰富,人们想尽办法创造出更加新颖的造型。
关键词: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继承发展
一、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形成及文化特征分析
(一)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形成分析
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标志性物件,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部分,是在当地先进生产力与陶艺加工制作共同发展下的产物,同时也是山东龙山文化艺术发展中“尚黑”色彩观念模式影响下逐渐发展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对龙山文化及其起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是促成龙山黑陶装饰艺术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与彩陶艺术相比,黑陶更为简洁、朴素的装饰形态以及相对多样化的器物造型,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相对独特的审美水平与创作方式,这也是黑陶装饰艺术得以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
龙山黑陶也被称为“蛋壳陶”,它的器壁最薄处仅有0.02毫米,比较常见的器件形状包括鼎、壶、盆以及杯、鬲等多种多样,造型十分丰富。其中,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就是龙山黑陶的典型代表,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志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届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二)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文化表征分析
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本身就包含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特征。龙山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从黑陶造型以及纹饰、色彩、地域特点等各方面,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信息,成为龙山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
1.龙山黑陶造型中的语言文化表达
龙山黑陶造型中的语言文化表达,主要表现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其中,主观上的造成语言,主要是指人们对于龙山黑陶的视觉、听觉或是触觉上的语言感受。人体视、听、触感官,在接触黑陶器件的同时产生的对于外观造型或者是色彩、光泽等具体感受,都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传递与表达。此外,客观层面的造型语言,主要是指黑陶外形以及颜色、亮度、纹理、材质、工艺等细节中传递出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以龙山黑陶中典型代表“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为例,它的造型设计中,从陶口沿部位至颈部、腹部、底座等,不同位置处的宽窄巧妙变化与衔接,最终构成蛋壳陶优美自然的曲线变化,这种曲线变化形式带给人们视觉审美上的体验与评价标准,并形成相应的语言符号传播出去,从而实现黑陶文化或龙山文化的传播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客观层面的造型语言文化表征。
2.龙山黑陶装饰纹样中文化表征
龙山黑陶的装饰纹样在它的所有特点中不是最明显的部分,但是在其独特丰富的造型以及黑亮如漆的色彩下,其美的形成也离不开装饰纹样的作用效果。由于龙山黑陶多采用轮制造型,造型形式相对规整,而黑陶的纹样则主要以镂空、刻画图案以及弦纹等为主,整体呈现简单大方、不浮夸、不累赘的风格特点,纹饰与造型、色彩之间相互映衬,共同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装饰纹样中传递表达着不同的人类情感以及意志、思考、愿望等文化内涵,这也是龙山黑陶装饰纹样的文化表征。
3.龙山黑陶审美与地域中文化表征
首先,龙山黑陶审美层面传递的文化内涵,需要从其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纹样、简洁风格上分别探讨。在造型上,龙山黑陶所传递的审美情感主要以高柄杯、盆、罐、鬲、鼎、豆等造型为主,整体呈现一种粗狂质朴、粗中有细的审美情感,“拙而不土”是龙山黑陶造型审美的主要体现。
二、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展推动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黑陶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传统黑陶艺术相比,从造型及装饰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材料以及新工艺在黑陶制作中的应用实现,也为现代黑陶艺术的发展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支持。纵观现代黑陶艺术的发展,其中,有对于传统黑陶工艺技术的继承延续,也有现代制作工艺方法的创新应用,在这种继承与创新发展下,现代黑陶艺术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发展和进步。
以山东龙山黑陶为例,在传统工艺技术被破解的同时,现代黑陶艺术发展中不仅仅止步于传统黑陶工艺技法,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工艺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特征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更具优势的制作工艺,并在现代黑陶制作中进行应用实现。此外,针对传统黑陶装饰纹样特征,现代黑陶制作中也逐渐进行素面装饰与色彩装饰等工艺、材料方面的改进创新,形成更具现代特色的黑陶艺术。
三、结束语
总之,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作为我国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形成及艺术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促进在现代黑陶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对推动我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促进现代黑陶艺术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闻雷.创新是黑陶艺术的振兴发展之路[J].山东陶瓷,2012(06):40-41.
[2]王文娟.尚黑意识与图腾崇拜――论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黑陶藝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3(12):197.
(作者单位:济南市章丘龙山云鑫陶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