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宁
2017-09-04乔兆军
乔兆军
喜欢“归宁”这个词,清婉又温馨。归,即归来。宁,问安也。二者合在一起,弥漫着雅致的风情,即已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含有“成家不忘父母养育恩”之意。
说起“归宁”,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有“吾妻归宁”的情节。其实,归宁一词早在《诗经》里就有记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意思是,新嫁娘得到了探亲假喜不自禁,催促女管家快洗衣服,后来觉得时间不够就挑需要穿的洗,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就可以回娘家去探望父母了。这几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回娘家时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里的乡俗是新嫁的女子三天后回门,一般都是由兄弟去接,若没有兄弟也有个折中之法,就是新娘子回门时自带个筲箕,喻义把自己“捎”回来了。有一户人家,父母早逝,留下一帮女儿,每年也归宁,几个妹妹都领着丈夫和孩子迤逦来到大姐家,算是回了娘家,多少年了,这个规矩一直不破。
乡下老家有一位女子,嫁到外地已有多年了,娘家也早已没有了亲人,但她每年都要回来住上一段时间。乡下人淳朴热情,都把她当成自家的女儿、客人,随便去哪一家都會受到欢迎。她在村庄里各个地方转悠,拉着熟悉的人问长问短,仔细辨认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问这是谁家的儿子,这是谁家的孙子;拍一张张照片,这是儿时上学的路、嬉戏的坝院、池塘、枫林……虽早已物是人非,找到一些记忆固然好,找不到也格外亲切,故乡让她有回家的感觉。
我国的很多节日节气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即便在平时,也可以找个理由回娘家:“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女子归宁后,可以在娘家住上三四天或十天半个月不等。因为女儿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要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赶在节气前或农忙后接女儿回家住几天,名为探亲,实则让女儿休息休息。
回娘家了,平时可能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也必能得到父母最熨帖的安慰和开导。同时,归宁的女子回娘家就是“客”了,街坊邻居都要去看望的,说说话,唠唠嗑,心理上也会得到一种平衡和温暖。气顺了,心情也舒畅了,生活的小船就能再次扬帆起航。
如今,人们似乎很忙,归宁的女子回娘家大多不再多住,而是放下礼品,最多吃一顿饭就走,和父母也没有太多的话要说,有的甚至把时间给了虚拟的网络。时代进步了,有些亲情、孝道、关爱却在不知不觉淡化了,需要我们重新捡拾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