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的“小人书”
2017-09-04刘兵
刘兵
前不久,我到儿时的朋友老赵家玩,见面后,他神秘兮兮地从一个大纸箱里小心翼翼地掏出十几本包着牛皮纸的“小人书”。老赵的两鬓已有丝丝白发,手指也不似从前那般灵活。他戴上老花镜,我们一本一本地翻着,思绪万千,想起了与“小人书”相伴,简单而快乐的童年。
进入县一小后,我和老赵成了同学,班里还有十几个男孩子,我们都是好朋友。物资和文化生活匮乏的时期却不乏童真童趣:做木頭手枪玩“官兵捉强盗”,下河摸鱼,在沙滩上踢小足球……那时,判断谁“富”的标准不是看他有多少零花钱,而是看他能不能借到好看的“小人书”,尤其是古代“打仗”的绘本。“小人书”又叫连环画,一般都是到书摊上去租。当场看一本小人书需要一分钱,借出一天得二分,还要交一毛钱的押金。对我们这些穷小子来说,看书就是最大的精神消费,租小人书是很“奢侈”的行为,所以租来的小人书不轻易转借他人。
那年初夏,母亲被调到县文化馆管图书,里面的小人书多得看不完,我一下子成了小伙伴里的“首富”,他们争先恐后地与我套近乎。母亲工作上极其认真负责,租书手续办起来一丝不苟。我借母亲的这个特权,暑假时把玩得最好的军娃和铁蛋带到图书馆,登好记,然后找一僻静之处,备一罐子凉茶,享受着翻看小人书的“盛宴”。
那时没有电脑,书上每页的图景都是由画家勾勒而成,精致的线条把人物的表情、山水、兵马、物件描画得栩栩如生。整本连环画有的讲一个完整故事,有的则是一个篇章,下面的文字我们认不太全,但配合图画能猜测出大意。我们最喜欢看《三国演义》,大致了解到它是中国古代发生的三个国家间的战争,认识了睿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的关羽、鲁莽的张飞、狡诈的曹操,善变通的鲁肃,气量狭小的周瑜,那里有一个个性格迥异叱咤风云的英雄。我们还看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宝葫芦的秘密》《山乡巨变》等,当然,令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三国演义》。即使在很多年后,脑海里关于小人书的画面和情节依然清晰,它们对我们最初世界观的形成,素质的养成以及认字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后来,随着文革风云的激荡,小人书统统被当成“四旧”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取而代之的是少量以样板戏为题材的连环画。当时县大礼堂里整天上演电影,连环画对我们的吸引力也就不那么强烈了。不曾想老赵这样的连环画迷竟还收藏着为数不多的“珍宝”,若干年后,他这几本连环画恐怕会成为藏友中的“孤本”吧!
当年画小人书的大家有的斯人已去,但其留下的大作为中华文化添上了瑰丽的一笔。试想当下科技如此发达,电脑高度普及,谁还会去一幅幅地去构图,细致地去画这些画儿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