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2017-09-04李志田
李志田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在上新课前,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预习,导致在课上跟不上教师节奏,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注意到了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因此,很多教师都认为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重要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环节,但预习这一环节不被老师们重视。在我看来,当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前预习只是一种形式,老师们口头上只说回家把课文预习一遍,而学生有时间则会把课文大致浏览一下,标个段落,没有时间则看都不看。老师和学生并没有把预习落到实处。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预习环节重视起来,因为这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实际的课前预习效果,并不如意,我认为主要原因有。
一、传统的教育制度
应试教育注重考试成绩的高低,把成绩作为教学的目的,以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这样会使教师为了看重成绩,使劲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和重点的记忆,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接受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教学模式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死记硬背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和考试方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的问题
(一)有些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而丢弃了预习这一环节
教师的问题源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填鸭式的课题教学模式是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实习的过程就发现,老师很少提及到让学生预习课文。往往是,走进教室导语部分引出所上的新课,然后是给学生3到5分钟去阅读课文,并找出生字词,偶尔也会带着问题去让学生读课文。接着开始解决字词,进入文本内容。如果课文篇幅长,有些学生课文都没读完,即使通过读一遍课文学生又能了解多少呢?就这样,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只忙着“注入式”的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则没有侧重点的记笔记,一味的去接受,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
(二)有些老师会让学生预习,但是重视的程度不够,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差事
老师虽然说了,但未必有学生真正的去预习。即使学生想预习,又不知道预习什么,怎样去预习,只知道读课文,把不会的字查出来,如果是老师有要求会搜集一些资料,这些学生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说,老师既然说了去预习,就应该把它落实了,只有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预习,知道了怎样去预习,才会达到老师所想要的结果。时间久了,学生也慢慢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三、学生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当老师有时让学生预习,学生觉得预不预习都无所谓,上课都是一样的。自觉性稍微好点的学生,预习时最多把课文读一遍,标个自然段,查个生字词,很机械、死板的认为这就是所谓的预习。课本上看不出来预习的痕迹,更不要说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学生既没有目标也没有方法,只能做这么多。有些学生呢,老师要不要求预习都一样,从来不会去预习的,因为第二天老师上课又不检查,也不会提问,所以只能这样破罐子破摔。
(一)让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1.通过长期良好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课前进行预习,会提前调动与学生有关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并围绕预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自动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利于上课时和老师互动。在听课时变得更有针对性、側重点,能够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2.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在的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上新课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学生自如的回答老师的提问,也可以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更容易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的最大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通过预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课下预习的过程中,当遇到问题时可以联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正确率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再加上老师的夸奖和鼓励,学生不仅仅得到了思维的锻炼,而且也增强了自信心。这样学生在一个愉快地氛围中觉得越学越容易,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让学生了解预习什么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问题一一的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思考问题,学生会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更全面的去思考,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较快地悟到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其次要分析问题,根据课后习题以及教师所提示的内容去更深入的了解文本内容,结合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从而可以解决问题。
(三)对于学生预习中未发现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当老师上完一节课后,学生会察觉到有些问题是课前预习没有发现或遗漏的,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那么对于这些问题,首先,学生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询问;其次,学生课后再利用空闲时间回想老师的讲解和看看相应的笔记,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使这些问题更快地消化、更牢固地记住,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会大大的提高听课的质量。
总之,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有质量的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将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教育是必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