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教育普及工作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2017-09-04黄芳
黄芳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重大变革,“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和普及,为科学教育普及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如何运用互联网理念,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引导和满足公众对科学教育普及的需求,塑造公众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思想,成为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科学教育;普及;策略
0 前言
“互联网+”是指利用网络在生产资料分配中的作用,将网络的创新法阵成果利于在社会教育、经济等各大领域中,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互联网+”不仅促进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同时更注重网络精神的发展与融合,共享、共治、创新作为全新的网络精神,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紧密联系。我国的科学教育普及工作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成就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影响了科学教育普及工作的开展,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科学的运用互联网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引导和满足公众对科学普及工作的需求,成为当前科学教育普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教育普及工作极其存在的问题
1.1 “互联网+”下的科学教育普及形态和特征
传统的科学教育普及工作主要以讲座、科技竞赛、科学咨询、科技展览等方式为主,以及科技周和科技月等但范围的科技活动为辅。这类科学教育的普及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范围小,影响力不够。“互联网+”将科学普及教育的方式转向互联网教育为主,传统教育为辅,互联网+背景下的科学普及教育新药更加丰富。“互联网+”下的科学教育普及工作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技术为一体,构建起形式丰富的多感官教育形态。在传播效果上,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来了解信息,从而增强了科学教育普及的效果。
1.2 “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教育普及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普及工作的发展需要。首先,反科学和伪科学信息泛滥。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共平台,信息量大,信息急剧膨胀使得缺乏科学素养的民众缺少鉴别科学真伪的能力。而反科学主义正是抓住了互联网这一特点,进行打着科学教育的幌子进行反科学与伪科学宣传。其次,网络科学教育的内容较为简单,原创科学作品较少并且更新缓慢。同时,由于网络作品的下载容易,导致很多科学教育普及作品的著作权难为维护。
2 “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教育普及工作创新策略
2.1 优化各个科学教育普及平台的科学教育普及内容
首先,各个科学教育普及平台的内容必须要具备科学、原创的特点。科学教育普及人员在优化科学教育普及内容时,要确保内容科学,同时科学教育普及内容必须准确,避免错误的信息传递。在优化过程中,科学教育普及人员要严格遵守审核机制,以科学完善的审核机制为基准,保证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真实性质和准确性。同时,要具备产权意识,加强对科学原创作品的奖励力度和对侵权的打击力度,从而保证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原创性;其次,科学教育普及平台上的科学教育普及内容要具备时效性和知识性特征。科学教育普及内容要侧重于为社会热点事件和重大突发事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权威的报道,并且为用户提供答疑功能;最后,科学教育普及平台的科学教育普及内容要具备趣味性与互动性的特点。科学教育普及内容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安排,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语言要简单易懂,通过趣味性的表达来吸引用户。另外,科学教育普及平台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互动性功能,以趣味性的内容吸引用户,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用户的求知欲。
2.2 建立多方合作的科学教育普及创作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能够随时共享信息,而科技信息同样可以实现共享。科普工作者可以通过即时沟通完成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科普工作者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样也是科学信息资源的接受者。科学教育普及平台可通过创建多方合作的科学教育普及创作模式来强化宣传与科技的共同进步,实现科学教育普及平台上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时效性目标。网络作为科学教育普及平台多方合作模式的基础,为科学教育普及的发展奠定基础。多方合作的科学教育普及创作模式是指企业、学校以及科研所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提高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原创性与科学性。将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创作与传播相结合,形成创作、传播系统的多方合作平台。
2.3 促进各个科学教育普及平台的资源整合
科学教育普及平台资源的整合能够发挥出“互联网+科学教育普及”的最大化优势,避免资源的浪费。科学教育普及平台的资源整合主要通过三方面的开展来实现。第一,加强科学教育普及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二,强化科学教育普及平台与其他网络形式的合作。科协可发挥牵头作用,促进科学教育普及网站与其他网站的合作,通过资源的共享,例如移动电话网络、搜索引擎等等,既能够提高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质量,还能够加快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传播,高效的利用资源;第三,政府部门、科协以及学会组织等之间要尽心科学教育普及资源的共享,这样既能够丰富网络信息的容量,还能够提升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传播速度,提升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质量,最终形成系统的科学教育普及信息交流体系。
2.4 制定科学的科学教育普及整体营销策略
首先,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并且进行科学的产品定位,也就是明确科学教育普及内容针对的细分市场,明确需求客户以及相应的要求;其次,选择对应的传播渠道,在“互联网+”时代,科学教育普及机构有着较多的信息传播渠道,而“微”传播条件下,可借助微博、微信等进行科学教育普及内容的传播。科学教育普及单位进行“微”传播时,要明确社交平台的定位,并且以专业化的團队进行维护与服务。在营销过程中,可通过事件营销的方式,采取热门话题提升平台的知名度。在营销中,科普单位要增强与平台用户的互动,通过制造话题吸引用户的目光。另外,可借助科学教育普及游戏、科学教育普及动漫等方式,以虚拟技术来提升营销体验,结合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优化科学教育普及平台;最后,科学教育普及平台要加强客户的管理,科学教育普及机构既要加强用户成本与价值的分析,通过沟通建立用户数据库。同时,还要增强与大众传媒、企业以及高校的合作,通过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实现科学教育资源的共享。
2.5 构建完善的科学教育普及绩效评估体系
完善的科学教育普及绩效评估体系是实现“互联网+科学教育普及”的重要保证。我国科学教育普及工作的评价大多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也就是科学教育普及工作结束后,科学教育普及活动组织单位或者其他第三方委托单位进行科学教育普及活动的评价,这种定性评价方式难以真实客观的反应科学教育普及绩效。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科学教育普及单位应该充分理解“互联网+科学教育普及”模式的内涵,制定完善的定量科学教育普及绩效评估体系,通过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综合对比等方式,采用投入产出理论为指导,实现最小化成本、最大化效益。在评价中,要能够结合科学教育普及成果的滞后性以及间接性特征,结合第三方监管的方式,建立评价专家组,以严格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科学教育普及绩效评价落到实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教育普及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进一步促进科学普及教育工作的发展,各组织机构应该抓住互联网+的发展基于,通过优化科学教育普及工作的内容、建立多方合作的普及教育模式、制定科学普及的营销发政策路、构建完善的科学教育普及教育绩效评估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加科学教育普及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关峻,张晓文.“互联网+”下全新科普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4).
[2]马亚韬.对“互联网+”背景下科普工作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5(12).
[3]王林伟.“互联网+科普”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17(1).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