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漆彩无限美

2017-09-04郑崇尧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漆漆艺物件

郑崇尧

摘 要:漆艺所用的主体材料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漆液,俗称为“大漆或生漆";生漆是一种含有生物活性的天然颜料,当它被涂抹在物质表面上时,随着空气、时间的变化,生漆漆料的分子结构会自行进行重新排列,并最终形成超强的粘性力和包裏感。“如胶似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漆彩;美;鉴赏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018-01

一、真的很美

漆艺和揺画,真的很美。凡是用非业手段所造出来的文化事物,都是很美的。自然界是很美妙没,比如,蜜蜡、琥珀等等,这些天然形成的物料,具有不腐属性,质地、色彩、肌理等等也具有丰富的触感和视觉感。生漆也是一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生漆井创造大漆文明的民族和国家,已经具有8000年的历史。

生漆包裏下的器皿、弓箭、物件、绘画,在自然条件下不仅不腐、耐用,而且其物件质地历久弥新、光彩纷呈。漆艺的美,美在材料、美在岁月、美在技法、美在使用。天然生漆的属性,温润、坚硬(指在被包裹载体上形成大漆包裹后,其表面的那层漆膜)、包浆深邃、色彩凝重、光感变化丰富,令人爱不释手和目不暇接。

随着时间变化,生漆制作后的物件,会慢慢在其表体“打开颜色”。这是因为漆料自身的分子结构的排列变化,就是一种最完美的“自然界的持续加工”过程。这种过程,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是自然力量的作用,也就是“天工”。大漆物件的生成,一半是人工创作(即工艺师、艺本家的手作作用),一半是与时间、与环境交融后的天成。看漆艺品,就像在着一件岁月沉淀的物品。由于生漆的手作可塑性大,所以其创作中的技法也是变化多端,有:堆、刮、刻、磨、推、嵌等等。那么,生漆表体的触摸感、视觉感等等,随着创作需要和手法的应用结果,也就会出现不同的审美效果,或斑驳、或深默、或深邃、或如雕刻、或温润如玉、或光彩照人,不一而足。不同技法的交替,使大漆物件生出无限的工艺可能性。

漆艺品在使用上,也是具有实用价值和精神附加值之双重价值的。它,不怕酸蚀,不怕水渗,耐受力,耐刮擦,易清洁;不同光源、不同观看角度、不同生漆物件造型,其审美过程也是多样性的,常常是意外发现了它的现赏角度,让人陡然愉悦起来。

二、真的很难

生漆漆料,是很不“听话''的。它很粘稠,也低流动性。推、刮、刻等,手操起来不易。更甚的是,空气的温湿度会直接作用到生漆上,改变它的起皱、阴干等程度。其结果就是,该件作品,将来会不会开裂,会不会有“平光亮”,会不会包浆,会不会耐久?都是充满不可预期性。所以,漆艺的创作过程,你很难掌握它的恰当流程,以及工序的组合造择:稍有“败笔”,就将前功尽弃。

而且它也是一个体力活,每一道工序都是经过重复、叠加后,才能形成它的“技术含量”。一件作品,必须在自然条件下等待它的自然阴干;不断的观察它的变化,继而不断的反复它的工序。所以,正常情况下,一件作品的诞生,都是要经历3个自然月的劳动过程的。

时间长、不确定性、不可控性程度大、中途失败率高,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事。漆艺再美,如果没有手作的工匠精神,没有可以忍受寂寞的心态,没有长期的手感经验,你是不会制作出理想的漆艺作品的。

三、漆艺传承区域应置立在什么立场

漆艺,是我们华夏悠久文明成就中的一朵奇葩,是具有东方哲学思想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工业化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下,在急功近利精神面貌的影响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大漆非遗,有没有必要传承下去,有没有必要发场光大?

漆器,可以说是伴随了整个中国文明史中的礼器文化、祭器文化的文脉历程;显而易见,漆艺,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之一;传承漆艺,是毫无疑义的,是必须的。那么,我们该站在什么立场去设定它的(传承)途径?我们如何去设定它的传承体系的现划?我以为:“重拾精神教育和创新发展”才是从根源上解决它的正逐渐没落的途径。重拾精神教育,即重抬文化自信教育;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切实可行的战略扶持、政策状持。同时,也需要理论学术界、知识分子、学者的关注,在漆藝文献上要有在政府引导下的构建作为。创新发展,就是指漆艺从业者自身要放开心胸,不要故步自封,要横向交流,要跨界设计;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探索大漆工艺在当代境遇下的“接地气”可能,对应于此,除了一些有理想、有心胸的工艺师、艺术家自身的自力更生努力外,政府和行业机构,也需要规划出一些机制,比如津贴机制,用于对致力大漆艺术精进者的鼓励。

下面简要说说关于如何设定它的“传承体系'的问题。拟从三个方面予以陈述——创意系统、渠道系统和教育系统。

1.创意系统:通过艺术命题年度发布制度,激发从业者在跨国际、跨行业上其物品的创意性思想、创意性活力能够与时俱进,形成自发、自生的创新生态。其实施方法,可参照电影节的一些奖项设置和体育界的赛季比赛等制度模式。

2.渠道系统:再好的作品,也需要市场消化系统。建议有关部们常态化组织经贸交流、文化交流,可嫁接“一带一路”的活动事件,将大漆作品作为中国制造的特色之一,予以专项推广。

3.教育系统:建立严格的技法水准等级量化指标,要有严格的定性、定量的科学指标设置。同时,需要借助自媒体手段,借助影像新技术,借助内容的IP化运营模式,使大漆工艺发展是在可检测、可传播、可自学的生态环境下得以可广泛参与。

四、结语

漆艺无限美,美在文化自信,美在创新发展,美在从政府到民间,要有它的非遗传承的对话机制的构建。愿漆艺文化能在来来十年,重放东方思想的光芒。

猜你喜欢

大漆漆艺物件
蹇然漆艺作品
老物件
小物件中的大历史
四川省三国漆艺传习社:天府之韵 漆艺之美
男人的多种形式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百里千刀一斤漆 薪火相承守匠心
大漆:鲜活的现在进行时
大漆十问
犀皮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