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7-09-04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组织大规模有计划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30多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亿多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目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开创脱贫攻坚工作新局面。
一、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概括起来说,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包涵以下主要内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的本质要求思想;“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頭、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艰巨任务思想;“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的政治优势思想;“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的改革创新思想;“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扶贫思想;“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的内生动力思想;“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的合力攻坚思想;“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的阳光扶贫思想;“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的携手减贫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源于他40多年来从农村到县、市、省、中央始终牵挂贫困群众的扶贫情结,源于一以贯之、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这些重要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我们党在扶贫开发工作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二、脱贫攻坚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都行动起来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中央确定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得到了贯彻,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脱贫攻坚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000万以上,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井冈山市、兰考县率先脱贫摘帽。
完成脱贫攻坚顶层设计。主要是建立了六大体系:一是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央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贫困县党政正职攻坚期内保持稳定,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二是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办、国办出台11个《决定》配套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118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也相继出台和完善了“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有了针对性的措施,打出了政策组合拳。三是脱贫攻坚投入体系。在财政投入上,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安排地方政府债务600亿元,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2300多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十三五”时期,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10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500亿元、低成本长期贷款3500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小额信贷2016年新增1706亿元,共支持了800多万贫困户。四是脱贫攻坚动员体系。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批准将每年10月17日确定为我国的扶贫日,着力营造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氛围。五是脱贫攻坚监督体系。中央出台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对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开展督查巡查。各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应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中西部省份,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中央巡视、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的全方位合作,把各方面的监督结果运用到考核评估、督查巡查中。六是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体系。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开展一次考核,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树立脱贫实效导向,确保脱贫攻坚质量。
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完成建档立卡。2014年4月至10月,全国组织80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二是开展驻村帮扶。全国共选派77.5万名干部驻村帮扶,期限1至3年。选派19.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党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推进分类施策。按照“五个一批”的工作思路,突出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劳务输出扶贫,在广东、湖南、湖北进行精准对接试点,并在全国推开。实施教育扶贫,促进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倾斜。实施健康扶贫,组织动员80万基层卫生计生人员逐户逐人逐病核实,分类救治贫困患者100多万人。探索生态保护脱贫,在造林任务重、贫困人口多的省份建立1万个左右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28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造林,实现增收脱贫。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进行有效衔接。四是加强资金管理。修改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到县比例从2014年的70%提高到2016年的95%。五是动员各方参与。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调整完善结对关系,东部发达地区267个经济较强县(市、区)结对帮扶西部406个贫困县。加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中央出台定点扶贫指导意见,中央层面共有320个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军队和武警部队结对帮扶3500多个贫困村。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脱贫攻坚,国务院国资委组织68家中央企业开展“百县万村”行动,全国工商联动员2.65万家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在428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搭建社会扶贫网,为富有爱心的社会大众创造一个奉献爱心的公益平台。
考核评估较真碰硬。为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根据《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开展2015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试考核,根据试考核情况对中西部20个省开展了督查,对2个省开展了巡查。今年元旦后,组织开展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正式考核。一是组织省际间交叉考核。从22省抽调476名司处级干部组成交叉考核工作组,通过随机抽样,分赴22省的108个县、605個村,入户调查80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一对一访谈基层干部3216人。二是开展第三方评估。主要评估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以及“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三是收集考核数据。收集各省总结报告,统计局贫困监测数据、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建档立卡数据,财政部、扶贫办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结果,中央纪委机关、审计署和社会监督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扶贫领导小组督查巡查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民主监督情况。四是综合汇总分析。考核工作小组结合收集的情况和各省总结,按照定性定量相结合、第三方评估数据与部门数据相结合、年度考核与平时掌握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对22省2016年脱贫攻坚成效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考核意见。五是运用考核结果。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对综合评价好的省份通报表扬,并在2017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上给予奖励。对综合评价较差且发现突出问题的省份,党中央、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约谈党政主要负责人。对综合评价一般或发现某些方面有突出问题的省份,约谈省分管负责人。考核结果送中央组织部,作为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帮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一项极其重要、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化精准扶贫。深入实施“五个一批”扶贫工程,不断推进精准扶贫十大行动和十项工程。要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把应进未进和返贫的人口纳进来,把应退未退和非贫困人口退出去,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不断提高识别质量。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集中力量攻坚。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地方,要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强化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出脱贫短板,消除贫困死角。加大对特殊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支持老、少、边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兴边富民工程和片区发展规划。加大对特殊贫困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进度。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
解决突出问题。督促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年度脱贫摘帽计划,调整完善滚动规划。加强全方位监督检查,确保脱贫质量。从加强思想教育、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执行制度、强化监督问责、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等5个方面,着力纠正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等问题。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强审计、财政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加大对扶贫领域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努力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改进帮扶方式,扩大贫困群众在帮扶项目各个环节的参与度。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把一些帮扶政策和贫困群众参与情况挂钩,鼓励光荣脱贫、勤劳致富。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逐步改变陈规陋习。
强化考核评估。进一步提高考核评估的针对性有效性,确保质量。按照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求过硬,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