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推“大扶贫” 决战“最贫困”

2017-09-04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社会调查课题组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贵州

贵州近年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如“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持措施,易地搬迁扶贫的“五个三”经验,以脱贫实效为中心的考核机制等。但是,贵州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仍面临较大挑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社会调查课题组前往贵州省就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课题组与贵州省发改委、民政厅、交通厅、水利厅、卫计委、财政厅等省直相关部门进行座谈,深入黔东南州施秉县和遵义市余庆县走访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精准扶贫措施、经验、问题等。

一、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贵州一直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省份之一,资源条件差、发展底子薄、经济实力弱、人均收入低。在2012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中,贵州共有66个县分布在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贵州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及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向贫困发起总攻,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2012—2016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从1089万人减少到372.2万人,减贫716.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6%。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作为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决战区的特殊地位。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就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结合本省实际,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凝聚,全力、全面帮助本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近年来贵州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贫开发方式、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等方面都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

二、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一)“四看法”精准识别经验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扶贫部门创新形成了“四看法”贫困对象识别方式,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扶贫工作人员进村后,从房屋、粮食、劳动力、教育四个维度并运用相应指标,对农户贫困状况进行测量和评价。精准识别出扶贫对象后,再根据贫困特征和发展需求进行分类精准帮扶。“四看法”直观、易操作,较好克服了农户收入测算难等问题,贵州将其推广全省。

(二)“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持措施

为避免以往扶贫“撒胡椒面”、“大水漫灌”,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贵州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即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在此基础上,贵州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帮扶。实践证明,“六个到村到户”有效促进了扶贫资源配置的精准化。

(三)贫困退出及激励机制

贵州在全国率先探索了贫困退出机制。如对于贫困户脱贫,执行国家农村扶贫标准2300元(2010年不变价),按照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作为减少贫困人口的指标依据;按照确定脱贫名单—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批复的“两公示一公告”制度认定贫困人口退出。同时建立贫困退出的激励机制,如对贫困县、贫困乡镇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进行奖励,并且“减贫摘帽”后,在规定期限内支持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

(四)“贵州·扶贫云”信息平台

贵州充分发挥大数据产业和技术发展优势,建立“贵州·扶贫云”信息平台,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2015年12月,“扶贫云”上线运行。“扶贫云”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主要展示手段,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依据贫困发生率和“四看法”衡量指标,直观反映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情况以及脱贫情况。通过“扶贫云”,还可以对扶贫责任链、任务链、项目资金链进行实时监督,以便抓好每一个环节的落实。

三、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一)易地搬迁扶贫的“五个三”经验

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任務最重、难度最大的头号工程。“十三五”时期,贵州计划对全省“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贵州紧紧围绕解决好“怎么搬”和“搬出来以后怎么办”两个问题,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严控建设成本和住房标准,并在全省大力推广“五个三”经验。“五个三”经验源于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当地为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尝试盘活三地(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衔接三保(低保、医保、养老保)、统筹三就(就学、就业和就医)、建好三所(经营性场所、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用活三制(集体经营机制、社区管理机制、民众动员机制),取得良好成效。

(二)产业扶贫的“三变”模式

贵州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硬战之一,把工作和资源向产业扶贫聚焦,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扶贫方式,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2016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约2万个,在1300个贫困村设立电商网点,74.2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成功脱贫。

“三变”模式是贵州农村产业扶贫中的亮点。2014年,六盘水市率先开始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让村集体、农民、经营主体“三位一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促进农民增收脱贫。例如,余庆县关兴镇狮山村统筹村里已有的350亩茶园、5000亩集体林、50亩集体土地,以及茶青交易市场等已有资源和闲置资产,开展生猪养殖、停车场、土特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项目,不仅直接带动了当地贫困农户就业和增收,而且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有利于改善村级公共服务和设施。

(三)扶贫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贵州将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作为“六大脱贫攻坚战”之一,以扶贫为主导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交通方面,贵州坚持以扶贫为主导谋划交通项目,以助推产业发展为导向抓牢交通建设,以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完善交通路网。“十二五”全省建成高速公路3621公里,建成高速公路里程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128公里,提前三年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726公里,约占全省的72%。

水利方面,贵州坚持将水利建设资金、政策、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二五”时期,在滇桂黔、武陵山、乌蒙山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开工建设了126座骨干水源工程,占开工总数的81%,建成后可解决贫困地区207.49万农村人口和315.06万亩耕地灌溉用水问题。

(四)健康扶贫的“三重医疗保障”体系

为解决广大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第一重,即统一实行“门诊统筹补偿+住院补偿+重大疾病补偿”模式,11类人群门诊和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提高不低于5个百分点的报销比例,同时经转诊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再设置起付线。第二重,即实施年度累加和分档赔付,降低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有效减少贫困人口大病费用个人实际支出,使大病保险保障度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的报销比例。第三重,即在落实前两种报销政策后,仍无力支付剩余医疗费用的,实行民政医疗救助、计生医疗救助、扶贫专项救助、慈善救助等政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全省通过“三重医疗保障”累计惠及126.17万人次,补偿费用16.8亿元,为贫困群众多报销医疗费用约2.7亿元。

(五)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2015年以来,贵州率先开始探索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首先是创建分区域划档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机制。从2015年起,由省级统筹制定各地农村低保标准,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所在区位,将全省农村低保标准划为四个档次,为2020年全省形成统一的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奠定基础。

其次是大幅提高农村低保标准。针对全省农村低保标准较低的实际,统筹考虑2020年全面小康基本生活水平等因素,超常规大幅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全省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平均按26.8%、18.2%、15%的增幅提高农村低保标准,2018—2020年继续稳步提高。

第三是切实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制度衔接。按照“共同核查、分别认定、分类施策、信息共享、强化衔接”的工作思路,对两者实行共同开展入户核查,共同开展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共同开展乡镇审核。

四、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一)以脱贫实效为中心的考核机制

贵州从省到县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重在乡村的责任分工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强化各级干部与贫困人口的定点挂钩、结对帮扶机制,实行不脱贫不脱钩。2016年,全省抽调4.3万名干部组建8519个驻村工作组,覆盖全省全部贫困村、贫困户。严格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脱贫工作实绩,推行主要负责人年度脱贫攻坚述职报告制度。以脱贫实效作为考核贫困县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将扶贫工作成效与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及奖惩“精准挂钩”,引导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将主要精力转向扶贫工作。

(二)扶贫资金的县级整合

为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贵州实行扶贫资金的县级整合。除中央和省有特定用途的重大扶贫专项和以奖代补资金外,中央补助和省级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原则上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绩效评估”2∶2∶5∶1比例切块分配到县,项目审批权同时下放到县,建立健全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增强县级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资金的能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账管理机制,在5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选择条件具备的乡镇开展试点,通过乡镇财政报账,发挥乡镇财政机构贴近基层、就近监管的优势,解决以往乡镇“看得见、管不着”与县级报账“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

(三)民营企业对口帮扶整县脱贫

贵州着力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大力引导社会力量扶贫,其中包括与万达、恒大等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具有示范效应的“民营企业对口帮扶整县脱贫”模式。

如2015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與恒大集团签署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精准脱贫协议,恒大集团承诺未来3年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实现全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贵州探索的“民营企业对口帮扶整县脱贫”模式改变了以往社会力量点式帮扶、单一捐资、大水漫灌的做法,体现出整县推进、立体帮扶、精准滴灌的特征,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新思路。

五、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贵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实现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仍面临较大挑战。一是现存的贫困地区和人口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目前贵州90%以上的贫困人口、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处于集中连片地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片区的区域性整体贫困突出。全省贫困县平均贫困发生率为16%,最高达28%。还有很多极贫乡镇。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不尽完善。各地贫困人口规模确定是由省里层层往下分配指标,如余庆县被分配了2.7万人的贫困人口指标,这导致一些因灾、因病、因学新致贫的群众不能及时纳入建档立卡管理。三是贫困识别具体标准反复变化,给基层工作带来难度。据基层反映,贫困人口采集数据、建档立卡这项工作已经干了四次,反复“回头看”,每次标准、要求都不一样,不仅基层干部受苦受累,而且导致群众很不理解,抵触情绪大。四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难。产业扶贫深受群众欢迎,也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途径。但调研发现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许多都是小打小闹,一些特色产业项目无有实力的大企业来经营,很难成规模,带动不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五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明显落后。贵州虽然已经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但通村路、连户路等“毛细血管”仍然不畅,贫困乡镇尤为突出。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欠账大,还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六是部分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动性不够。据基层干部反映,部分贫困群众属于“扶不上墙的”类型,脱贫意识和能动性发挥较差、越帮越懒,出现扶贫干部急、贫困户不急的现象。

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及时总结各地扶贫开发工作经验,并合理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贫开发方式、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等。应将各地取得的可信可行的经验及时总结、合理推广,提高全国脱贫攻坚行动的整体效率。

第二,强化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完善扶贫责任机制。目前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空前、政策较为完备,应切实做好贫困人口和地区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工作,并将扶贫项目、资金、措施、人员等精准配置到位,提高扶贫实效。应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督查制度和问责办法,强化责任追究。

第三,进一步完善精准识贫和动态管理机制。改变目前从上到下、层层下达贫困指标的做法,在确定贫困标准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对贫困人口规模进行如实确定,防止一些新陷入贫困的群众不能及时纳入建档立卡管理,也防止地方为了填满贫困人口指标而将一些非贫困人口纳入。加强脱贫攻坚信息平台建设和利用,避免反复入户采纳数据增加工作成本。

第四,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极贫乡镇的重点攻坚。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极贫乡镇是脱贫攻坚的“最后决战区”,应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聚合各类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改进方法、集中攻坚、各个突破,以超常规的力度和措施,确保这些地区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第五,着力补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力度解决好贫困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絡等问题,疏通基础设施通村、连户的“毛细血管”。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建设,解决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重点突破一些极贫乡镇、偏远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瓶颈。

第六,进一步健全广泛的扶贫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方式,坚持重心下移、资源整合,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需求有效对接。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健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调研组成员:李振京、李建新、胡杰成、赵栩。执笔人:胡杰成)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贵州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隐形贫困人口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