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享单车难以成为“共享经济”标杆产品
2017-09-04
在“滴滴”出行之后,共享单车扛起了共享经济的大旗。特别是在中国,共享单车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点上,让自行车,这个承载了中国人太多记忆的物品又回到了寻常家庭,同时让日益注重健康的中产阶级与时尚的年轻人都参与到了这个大潮中。那么共享单车能够迅速发展,作对了什么事情呢?
合理的盈利模式能够持久地存在并健康的发展,盈利是最核心的因素,共享单车至少在兩个方面找到了盈利模式。首先是大量投入单车,满足了随存随取的需求,通过收取租赁费的方式盈利。在这种模式下,一辆车成本费用是1500元,自然折旧周期是4年,那么每年的折旧成本是不到400元,每天大约1元。如果再算上投放、维护、损坏、偷盗等运营成本,一辆车每天的运营成本大约是2-3元。如果每次骑行的费用是1元,那么如果每天每辆车被骑3次,则可以打平成本,高于3次则可以盈利。
其次是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实现快速扩张,并实现金融盈利。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平台都开启了“要使用先交押金”的模式,押金从每人99元到299元不等。这相当于是借鉴了P2P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全民融资。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融入大量现金,再利用现金进行金融投资,获取利润。
但是,共享单车的经营方式,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天花板,难以成长为真正代表“共享经济”的标杆产品,或者成长为千亿元级的产业。
首先是收取租赁费的盈利模式很容易陷入价格战,同时市场空间有限,用户的需求将会饱和,收入增长有天花板。
其次共享单车能够如此快速扩张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租自行车作为一个用户场景相对简单,从一个简单的点切入,可以带来快速的发展。但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同时也制约了共享单车的发展,限制了它成为更加复杂的多边市场和更有生命力的生态潜力。
最后“智能互联”时代价值创造最重要的源泉是网络效应。如果我们认真思考共享单车的核心价值,还是来源于传统的规模经济。这从各大厂商疯狂的订购,抢占地盘就能看得出,还是通过快速扩张供给端,进入更多城市,发展更多用户,带来规模优势。这些都表明,共享单车的成长很快将会面临一些根本性的挑战。理解这些挑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智能互联”时代的关键,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未来技术创新背景下的商业模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