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目标偏移及预防
2017-09-04王爱玲
王爱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实施中必须注重活动组织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但是过于放开必然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偏移,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针对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小组合作中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实践活动中过程目标与成果目标的几种偏移情况进行了论述和预防。
案例分析
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阿维纳什给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拿出20美元,说哪位学生鼓掌时间长,我就给谁。结果你猜怎么着,这鼓掌居然持续了4个半小时。这数字很令人震惊。据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目标偏移。花4个半小时鼓掌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可能忘记了最初的目标。第二个原因,是被存量绑架了,已经鼓了一个多小时的掌,现在停下来前面不就白鼓了吗?那就只好继续啊。目标偏移和存量绑架往往是人生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教师在教学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现象呢?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偏移及预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如何使学生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摸索着课型,探索着方式,其实这些都决定于课程的目标。教师的教育理念逐渐改变了,但课堂上仍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偏移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原有的课程模式中,学生获取知识通常是通过各门预设而固定的学科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更强调综合性,注重体验性,追求多样性,因而知识的整合和有效性更加重要。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两种目标偏移的情况:①过于注重能力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使老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任何实践离开了知识的指导都是盲目的。②过于注重知识目标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仍把活动的重点放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活动的目标比较单一,活动不够充分。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也在加快。对学生而言,学会的那些知识,究竟哪些知识能用,该用在什么地方,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更具有意义,哪些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陈旧过时而无意义的,这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是对于主题活动的起始阶段,为了使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和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过多的介绍某些知识和某些经验,其实这些在活动中可以循序渐进了解,遇到了问题进行解决反而更有针对性。
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偏移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采取的是小组合作探究与全班集体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学习的群体是基于在活动初始阶段,依据不同的活动子课题或者不同的分阶段的目标而建立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围绕一个目标而参加活动,最终实现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群体成员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发挥在群体中的作用。但是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群体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实践不可能同步,相互学习和合作不可能一切顺利。各小组为了集体荣誉往往会出现积极有特长的好学生主动、内向平凡的学生被动。甚至为了追求活动成果的完美,实现小组之间的竞争,还会出现优生包办差生学习任务的弄虚作假行为。从课程目标的达成来说,这样的活动并没有实现学生人人有实践,人人有所得,反而会加速学生的两极分化,优劣差距越拉越大,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宗旨。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仅在一开始对群体提出要求还不够,在活动的过程中,还要对组内的成员活动情况进行跟踪和了解,以追求小组每个成员要为实现共同荣誉做出贡献,实现群体目标和个人发展的双赢,从而达到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目的。
过程目标和成果目标偏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什么活动主题,最终都要有成果的呈现。无论是子课题的阶段性汇报还是班级活动主题的最终成果展示,都代表了整个主题活动的成效,例如数据统计图、调查问卷分析表、照片图示、录像、文字记录等等。预定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思維的创造性。
在小组分工合作研究的不同阶段,会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达到阶段性的目标。这时就有必要进行一个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阶段性的成果不仅要有活动的成效,更应该是在阶段活动过程中,学生自身在知识、能力、合作等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成功体验。
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是达到最终成果的保证,也是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体现,没有这些过程性的呈现,没有问题和困惑,最终的目标实现难以保证。
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教学中教师只有紧扣这个目标,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关注每一个孩子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郊小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