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研讨《核与辐射安全漫谈》后感

2017-09-04张诗婕崔凤梅

教育 2017年34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

张诗婕+崔凤梅

摘要:大学一年级选了新生研讨课《核与辐射安全漫谈》,课程学习已结束半年,回想起来仍感悟颇多,从学习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核”知识的学习和再认识、实地参观鲜活生动的理论知识、课堂知识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等几方面总结成文,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核与辐射安全漫谈》;思维模式;新生研讨课

大学一年级,我们有缘来到了新生研讨课的课堂。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新生研讨课小到学生的座位、大到老师授课形式都有新的改变。学生绕圈而坐,老师在中间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核辐射这一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伴侣”娓娓道来,让学生从一陌生事物发展的欢喜与忧伤中开阔了眼界。核泄漏造成的恐怖后果让我们感受到了自身力量的局限性,而小小一块放射性物质供能之巨大又让我们觉得渺小的自己也有无限可能。一门新生研讨课,辐射出了巨大的思维空间,时隔一年依旧能细细回味,收获颇丰。此篇短文,也要感谢把我们的思想引上自主学习的两位热爱教学、活跃学生思维的老师。

学习和思维模式的转变

进入大学后我们发现,过去九年固定的备考套路失灵了,没有专门的知识点,没有强制的练习题,没有了分数目标。于是,同学们迷茫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該做什么,前途漫漫去往何方,对周遭的事物感到无知。正是这种无知感让我们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每日表现得神采奕奕却不觉得有多少乐趣。

也许是理论课的枯燥沉重,让我们觉得研讨课像在听故事一样轻松,从贝克勒尔开始,曼哈顿计划、切尔诺贝利核事件、福岛核电站爆炸、还有医疗事故中的放射烧伤,这一桩桩一件件就像是从一个小圆点向四周辐射开来一样,而我们对核与辐射的了解也从最初的X射线辐射出了原子弹、γ刀、钴-60辐照灭菌……越是深入了解,就越觉得知识的深奥与巧妙,见识也愈来愈丰富,这渐渐地让我们从无知所带来的迷雾中清醒过来,找到了没有迫在眉睫的考试时的学习动力,明白了大学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

“核”知识的学习和再认识

就拿铀来说,课堂学习后刷新了我们已有的物理知识。自然界还从来没有任何的金属像铀这样,它不但被人类用来制造成原子弹和贫铀弹,而且在能源工业中建成了大量的核电站。最初,铀是隐藏在各种铀矿石里的,铀矿石被送到工厂磨成粉,用酸液浸泡提纯过滤,经过粗加工得到氧化铀产品,因颜色鲜黄,俗称黄饼,接着进入转化厂浓缩处理。所谓浓缩处理就是提高天然铀中铀-235的含量。核电站用的燃料是含铀-235为2%-3%的低浓铀,制造核武器则需要浓度大于90%的高浓铀。核电站用过的核燃料叫乏燃料,储存在专门的乏燃料池进行冷却,经过冷却的乏燃料可以在后处理厂进行处理。从乏燃料里提取的未燃尽的铀和新生成的钚,可以再加工成反应堆的核燃料重新使用。

实地参观让理论知识鲜活生动

承担本研讨课的老师是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的老师,该学院的放射医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江苏省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的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有计算机控制的门禁系统,拥有符合国家标准放射防护条件要求的放射性活性区(乙级),安装有独立的通风和放射性特下水系统,建有放射性动物房和放射源库。此外,重点实验室还有一个辐照中心,具有小型钴治疗机和钴辐射灭菌装置各一套。在现场当看到放射性核素钴发出的那幽蓝的光芒时,真切地感受到了钴属于放射的美丽,无法忘怀。现场还看了辐照灭菌的操作过程,那些高大上而冰冷的理论知识立刻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参观中,老师们再三强调放射性工作所需要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的操作过程,处处贯彻安全文化理念,这些使我们印象深刻。

课堂知识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将地球压得不堪重负。如今,九成左右的能源仍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剩下那一成中,核能却还占不到一半。虽有切尔诺贝利与福岛的哀伤,但这些失败能否阻止核能的兴起,这需要更多核能研究者的贡献,更需要像核与辐射安全漫谈这样的课堂来为该领域制造潜在的学者资源。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众依旧谈“核”色变。再次提醒我们,有关“核”的科普知识仍然前路漫漫。

结束语

新生研讨课《核与辐射安全漫谈》作为我们进入大学后要学习的众多课程中的一门,既不是通识课程也不是专业课程,仅是一门激发兴趣和开拓视野的选修课,但其作为大学课程的新生事物,对我们思维习惯的启发,学习方式的引领,确使我们始料未及,受益匪浅。

(作者系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
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的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新闻编辑素养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