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美
2017-09-04陶明星
陶明星
课文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华彩部分。三峡迭出的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流、耸峙的山峦,给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不朽的经典。作者以简洁的文字,写出三峡的自然景观之美。他笔下的自然美,概括相当深广:从时间上说,是一年四季;从空间上说,是江山到水文,深潭到瀑布。
名师读文
壮观美
首先,山之美,统一在很壮观。不是一般的江岸高峻,而是七百里都是“两岸连山”。其次,一般的连续性的山,总是有起伏,有峰有谷。但是,三峡的江岸和一般的连山不一样,没有什么高低变化,“略无阙处”,一连七百里都没有低凹下去的地方,可见其壮观之至。再次,以上都是正面着笔,接下来,则是从侧面也就是从人的感受上来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只有中午和半夜才能看到太阳和月亮。这就不但说明两岸的山的高峻,而且说明两岸的山高只露出头顶上的一线天,这就更为壮观了。
——孙绍振
灵魂美
在《三峡》中,水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它有时滚滚而至,“乘奔御风”竟也望尘莫及,表现出豪迈的、不可阻挡的生命巨力;有时清新秀丽,将汩汩的生机带给山谷,“清荣峻茂”带来了无限趣味,显得活力无限;有时幽静寒凉,“空谷传响”令人倍感凄厉,因为此时水量减少,令人对随水消逝的生命倍感惆怅。作者选取的三幅画面展现了水之精魂,完美地呈现了水的生命所在。实际上,水不仅是本篇的主人公,也是《水经注》全书的灵魂。在作者的笔下,它时而“浑洪赑怒,鼓若山腾”,令人惊骇;时而“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令人销魂;在巧匠手中可以化为“清白若滫浆”的美酒,走入王公贵族之家;在游子身边可以成为“有慰于羁望”的胜境,频增思乡之感。水的灵魂已经与人的灵魂融为了一体,作者亦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去展现水的精神。无怪郦道元自己说:“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徐志耀
清幽美、凄婉美
“三峡”之美,表现在春冬之水的“清幽美”。作者写春冬之水时,让山水相融,构建“清幽”的意境。写水,有“湍”“潭”和“瀑布”三种形态,有“回旋”(回清)、“静止”(倒影)和“飞漱”三种状态,有“素”“绿”两种颜色。写山,用“绝”修饰“山峰”,用“怪”修饰“柏树”,在极高的山峰和怪柏的掩映下,水更具有了“清幽”的气氛。春冬之时,水量较少,水流较缓,清凉、清静、幽静、幽美。
“三峡”之美,还表现在秋季之水的“凄婉美”。“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秋天下霜的早晨,林间清冷,透着寒气,山涧肃穆,含着凄凉。在这种情景下,空荡荡的山谷传来高山上猿猴拉长声音的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凄婉之情就更深一层了。接着作者又补一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将凄寒之情又提一层,给人余音绕梁之感,让凄婉之氛围久久不能散去。
——杨和平
逻辑美
第二段写江水暴涨,与第一段是因果关系。因果之一,正因为江岸狭窄而高峻,江水才容易暴涨,涨到“襄陵”的程度;如果是平原,就是泛滥成灾的景象了。因果之二,正因为夏天洪水猛涨,从下游向上游航路不通。但是,一旦有最高政治当局的命令要紧急传达,也有例外,那就是顺流而下,此时的速度,就很惊人:“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的地形特点蕴含着双重内在的逻辑:一,江水暴涨,是江岸狭窄高峻的结果;二,江流如此超凡的迅猛,又是江流暴涨的结果。
——孙绍振
用词美
郦道元善于利用近义词或同义词从不同角度描摹景物。如“王命急宣”与“不以疾也”中的“急”与“疾”字含义相同,一写人物心情,一写江水流速,却都有“快”的意思,先表现心情急切,再突出江水迅捷,相互映衬,情景交融,令人如身临其境。而文末“属引”“传响”“久绝”等字词含义相近,均表现了猿啼的绵绵不绝,此处反复出现,突出了猿啼在空旷的山谷久久回荡的情景,使“凄异”“哀转”等词更为形象,悲凉的气氛弥漫其中。他还擅长通过同类字词的对比映衬,渲染出丰富多变的场景。如第三节中“素”“绿”二字均表现色彩,相互对应,写出山水的清秀。“湍”“潭”“清”“影”均写水,但动静相衬,与“飞漱”的瀑布相映,显得生机无限,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而“空谷”与“清荣峻茂”均写山谷,互相对照,将变幻无常的水流所造就的不同景象呈现出来,人物心情的起伏跌宕也能从中体会到。
——徐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