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味道”
2017-09-04
看一幅画、观一幅字、读一张照片,经常会说,有味道!一句有味道,观者与闻者之间便似乎心意暢通、无需赘言了。又或者作品所展现的“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说,反而失了“味道”。
曾经追问很多人,味道是什么?有人说,味道,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从一种文字被翻译成另外一种文字时失去的东西。也有人说,味道,就是你手捧着手机或印刷品时,与原作失之交臂的东西。很玄!
说到“味道”,最直接的联想肯定是美食,无论是南方的香甜软糯,还是北方的火辣硬朗,味道里充盈着食物的色香味,可以瞬间调动起人们各个器官的丰富感受。但更多时候,使用“味道”一词时,其含义已经悄然发生了转移。比如我们说“想念故乡的味道”,不管里面有多少民以食为天的感概,其中的味道已经从直接的食物变成一种经验、一份感受。这便是人类大脑的奇妙,可以将各个器官、各种感受融会贯通,让那些看似错位的描述,有了你说不出来的“味道”。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的那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类似的创作手段并不仅仅用于文学描述,摄影作为视觉语言艺术同样会经常使用,比如通过色彩传达情绪,通过线条传达韵律等等。这时,“味道”背后隐含的往往是一份“移情”带来的意蕴。
“味道”用来描述感受时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记得数码摄影刚开始流行时,人们一方面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欣喜,另一方面又满怀对过往的怀念。一段时间,数字影像好还是胶片影像好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随着前者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胶片的留恋也渐渐变得抽象,“喜欢胶片的味道”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表达。至于这里的味道是什么,毋庸说,也难于说得清晰,反正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是理解的。如果一定要说,更多地应该是对于传统的一份驻守与情怀吧。
但其实,无论是一份情怀,还是一份来自“情感”转移的意蕴,真正追究起“味道”一词的起源来,又似乎别有一番天地。味道一词,最早见诸后汉蔡邕的《被州辟辞让申屠蟠》:“安贫乐潜,味道守真。”这里的“味”用作动词,“味道”实际是体察道理之意。这种用法虽然在现代修辞中已经基本没有,但如果在艺术创作中,能够体味到其原义,让作品不仅有情绪的表达,还能有一份“寻”道、“味”道的努力,将传达艺术创作者的思考与诉求作为作品的目标之一,也不失为另一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