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书:纸布上的旷野和田园
2017-09-04胡正刚程新皓摄影
■ 胡正刚/文 程新皓/摄影
坡芽歌书:纸布上的旷野和田园
■ 胡正刚/文 程新皓/摄影
“坡芽歌书”是流传在云南省文山市富宁县壮族地区,以原始图画文字记录壮族民歌的歌集。歌书由81个图画文字构成,每个符号代表一首歌,一共81首歌。熟知歌书内容的壮族歌手能够对照这些符号演唱81首相对应的山歌。这些歌曲有强烈的现场感,如一场跌宕起伏、婉转缠绵的歌剧,描述了两位壮族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约定终身、结成爱侣的整个过程。具有歌书形态的图文符号在富宁地区代代相传,2006年,在剥隘镇一个叫做坡芽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发现了绘制在一块土布上的歌书。根据属地原则,这部歌书被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壮语音“布瓦吩”),简称“坡芽歌书”。
“坡芽歌书”虽然只是一方土布,却在文学、语言、音乐、文字、民俗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份壮家风情的“加密档案”。解密这份档案的过程,是一场充满期待与乐趣的发现之旅。成的特定涵义认知和演唱整首山歌。一个字符、一首山歌又可以映射出一段鲜活生动的生活现场。例如在第1首《月亮》里,其图案是月牙,由月牙图案可以衍生出一段完整的歌词和歌曲。
《月亮》由男子演唱,歌词一共14句,在壮语里,它们是押韵的,有特定的曲调和韵律。《月亮》的歌词,用汉语意译过来是“今夜月光明,月明如镜亮。四下亮汪汪,命贱难成双。贱如渗坝水,贱如圈(音lòng,壮语,意为石山间的平地)牛。中牛嚼枯草,我漂泊叹忧。叹忧哭嘘唏,如与鸡抢食。鸡挑啄大米,我拣瘪谷粒。人前无脸面,做人愧不如。”
这首歌是“坡芽歌书”的开篇,描绘了一位青年男子在月下踟蹰独行,对月伤怀的场景。这位男子用月亮起兴,反衬自己的孤独,希望能找到意中人。这首歌曲里,男子把自己比作水坝下渗出的水,山中无人照料、自己觅食的牛,这反映了壮族独特的对歌习俗。在男女对歌中,起头的一方以自谦的方式,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形容自己的卑微贫贱,以这种姿态取悦对方,从而引起对方的同情,引发歌兴。同时,这也反映了壮族
“坡芽歌书”的发现
在去“坡芽歌书”的发现地富宁县坡芽村之前,我先到文山市拜访了刘冰山先生,他是“坡芽歌书”的发现者之一,也是身体力行的研究者、推广者。
2006年,在富宁县委宣传部上班的刘冰山和黎盛根、李宁3人到剥隘镇坡芽村采录壮族民歌,看到了村民农凤妹、农丽英保存的歌书。歌书绘制在一块村民自己织的土布上,土布宽约1尺,长2尺余,歌书的81个图画文字由竹签蘸着仙人掌果实的红色汁液绘制,笔法生动形象,内容完整,逻辑性强。在绘制了81个图画文字的歌书里,每一幅图画代表一首有特定内容的山歌。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具有歌词提示作用,是壮族山歌的本土教材。熟知歌书内容的歌手只要见到这个图画,即可以根据它约定俗青年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即使对方比自己优越,也会大胆追求。
农丽英和坡芽歌书。歌书由81个图画文字组成,每个符号代表一首歌曲,81首歌曲构成一部波澜壮阔的歌剧。
壮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对歌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自幼习歌”、“依歌择偶”的习俗。歌书的持有者向采录山歌的人说,这幅歌书传自她们的祖母,小时候学唱山歌时,老人画出这些图案帮助她们记忆,久而久之,看到一个图案画就可以唱出一首山歌;每唱一首歌,脑海里也会浮现一幅图画。
“坡芽歌书”的产生和当地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如果把它比作是一粒珍珠,它的光辉璀璨来源于壮族民歌海洋的文化滋养;如果把它比作一棵大树,它的枝繁叶茂是因为把根系深深扎进了壮族文化的沃土。
“开口泪先淌,愁心结成团”
在“坡芽歌书”里,几乎每一首歌都使用了起兴、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方式与每一首歌的场景和意境相互融合,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提升了整首歌的美感。如《鸳鸯》中,男子由正在戏水的一对鸳鸯唱起,表达了希望与女方缔结情缘的愿望。在《鹧鸪》里,女子听到男子的歌唱后,被他动听的歌声吸引,把他的歌声比喻为鹧鸪鸣,唱得自己心慌意乱、情难自禁,并唱和说自己“心乱似沸油,似枝叶随波,似浮草逐流。心如悬蜂巢,乱似黄蜂窝……”,这种热情而婉转的表达方式在“坡芽歌书”里随处可见。
曲由心发,歌书里描绘的感情和古典汉语文学中的一些情景不谋而合。如《枫叶》里唱到的“正月枫芽发,二月枫芽绿。谁来缝蓝衣?谁来铲田埂?谁来拔嫩秧?……”用枫叶来识别节令变换,与《诗经》里的一些农事诗和描写季节的场景有相通之处。《衣角卷》的歌词“盼哥黑发少,盼你脖细小,想哥腰身瘦”,又暗合了“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意境;“开口泪先淌,愁心结成团”和“欲语泪先流”也何其相似……
在情节推动方面,两位青年男女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被描述得千回百转、缠绵悱恻。一开始,男青年在月下徘徊,以唱歌派遣孤独,女子听到歌声后与男子唱和,此时两人都还没有见面,听到歌声从树林里传出,女子问“若有谁站那?桐树柃树吗?”,并形容男子的声音像红日初升,邀约男子一起对歌。随后,两人用歌声抒发情谊,描述自己的身世和境况,情感真诚炽烈,双方相互试探,充满乐趣。第9首《开口笑里》,女子说男子家中已经有妻子,男子则在下一首《枫叶》里强调自己孤身一人,尚未婚配。第12首《油蚂蚱》里,男子问女子的身世,女子在《荒原韭菜》里唱到自己是孤身一人,如树梢上的果子、田里的萍叶、荒原上的韭菜。第13首《流泪》里,男子表达了对女子的情谊,同时又“但愁妹有夫”。在《石块》里,女子再次强调自己是独自一人。到了《一棵菜》、《三角灶》和《一对情人》里,两人的情谊得到升华,男子希望把女子变成瓜果,可以随身放在衣袋里。女子则希望自己幻化成一棵树,长在男子家的旁边,能够每天相见,并希望和男子能够像锅连灶一样,早晚都在一起。
百峨村的老人韦秀美。她是百峨村歌书符号传说的叙述人。
接下来男子唱到希望和女子成为恋人,否则宁愿“断气死非命,不愿再生还”,女子也唱和如果不能嫁给男子,宁愿赴死。到了此时,两人已经都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决心。之后的《麻栗树叶》、《龙眼》、《山果》等歌曲里,都是双方在互诉衷肠,加深情谊。但之后的过程并没有一帆风顺,在第37首《笼中鸭》、39首《两双筷子》、41首《裙子》、43首《绸裤》和45首《棉纱》里,女子又有了新的疑虑,说男子家中已经有妻子,男子则一一耐心解释,最后女方疑虑尽消,相信了男子。到了最后一首两人同唱的《两棵笋》中,男女双方的感情已经坚如磐石,牢不可摧。此时,世间的一切都已经不再困扰他们,唯一能将他们分开的只有死亡。他们都担忧对方先于自己离开人世,并想象对方先离开人世,自己痛苦不堪的情景。爱侣死后,活着的人送对方的棺木到荒郊,吩咐众人离开后,自己独立墓前,久久舍不得离开。第二天早上,留在世上的人为死者送来祭祀的饭,跪祭献给对方,还在担心对方“你能吃或否?”歌书的所描绘的情感在这里升华到极致,它们情景交融,超越生死,亦真亦幻,令人动容。
刘冰山介绍说,“坡芽歌书”里的歌平时很难听到。这是一种鲜活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生活场景,是情感积淀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流露,特别是中后部分的歌曲,是一种私人化的倾诉,无法在人前唱,只能青年男女双方窃窃私语,宛转唱和。
“坡芽歌书”的文字学意义
“坡芽歌书”上的文字图案在壮族地区的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比如绿头鸭、刚竹、慈竹、油蚂蚱、三角灶、麻栗树叶、紫梅等。绘制时,作者截取实物最形象的特征,以简笔画的方式呈现在布上。由于歌书的符号是为了提示歌词而绘制,脱离了演唱歌曲的特定情境,这些符号的存在价值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歌书上的图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字。但是其生动传神的表意和象形特征,以及朴素简练的美学构图,还是让其独具魅力。我国文字学家对它的定位是:“坡芽歌书”属于原始文字阶段中的图画性文字,是壮族先民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实际需要,独立创造的自愿性的民族文字。这些图画性文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坡芽歌书”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载体,所呈现的是它的一个侧面。虽然歌书绘制的时间至今并不长,但透过这张土布,观者确实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历史渊源。
为了深入了解“坡芽歌书”在文字符号学方面的含义,我参观了文山州博物馆的铜鼓馆,希望能够从当地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一些与“坡芽歌书”文字图画相验证的纹饰。文山境内出土过很多铜鼓,这些铜鼓纹饰优美、形态丰富,涵盖了八大类型的铜鼓。在铜鼓馆内,我看到一些铜鼓上的鱼纹与鸭形纹,确实与歌书上的鱼、鸭等图案十分相似。根据最初拟定的行程,我还想探访文山境内的几处岩画,探寻岩画图案与“坡芽歌书”图案的某些关联,但由于岩画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我又急切地想赶赴坡芽村听村里人唱山歌,探访岩画的初衷只好作罢。
坡芽:《诗经》里的村子
在和刘冰山交流时,谈到坡芽村,他动情地称之为“活在《诗经》里的村庄”。在我的理解里,《诗经》不仅仅是一部典籍,也不止是一种对早已消逝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追溯,而是国人血脉里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诗经》里最动人部分是“国风”中的爱情诗,而“坡芽歌书”正是一部爱情的篇章,在歌书描绘的场景中,那些动人心魄的爱情依旧活在纸上的旷野里。
坡芽村位于富宁县剥隘镇东南部,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壮族村寨,全村有50余户人家,近50户都姓农。坡芽是壮语地名,“坡”是山坡,“芽”是一种名为黄饭花的植物,花可以将糯米饭染成诱人的金黄色。“坡芽”意为“长着染饭花的山坡”。
坡芽村气候温润,村民多以务农为业。以前,山间树林茂密,鸟兽出没,农忙之余,村民还保留着狩猎的习俗。村寨入口处有一座木制的老人房,是村里老人议事的地方。老人房的两根柱子间挂着3串野猪下颚骨,每串都有二三十枚,这是当年的狩猎风俗留下的遗迹。壮族村寨民风温厚,有尊老敬老的习俗,猎人每次打猎归来,都会将一部分猎物煮熟,让村里的老人在老人房里分享,猎物的头也是专门供长者享用的美味。吃过野猪头后,他们会将下颚骨留下,让村里的摩公算卦,摩公用一茎细草或柚子刺穿过野猪下颚骨上的小洞,根据孔道的纹理,摩公会为猎人占卜出下次出猎的时间和方向。算过卦后,下颚骨被挂到老人房的柱子间,日积月累,积攒了八九十枚。据陪同我进村采访的黎盛根介绍,这些下颚骨有三个作用,一是算卦;二是示威,外人经村口入村,看到凶猛的野猪都被村里的猎人猎杀了这么多,就不会萌生歹意;三是辟邪,野猪虽然死了,但凶性不散,可以庇佑村民。
村民的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片坡地上,传统的房子是黄墙黑瓦的土木建筑,屋脊呈人字形,有利于雨水倾泻。小的房屋,灶房、客厅、卧室都在一间屋子里;大一些的则有隔间,门口还有独立的小耳房给刚成年的孩子居住,这些房屋都还保留有火塘。壮族民间信奉布洛陀和咪六甲,布洛陀是主管生产与农事的神;咪六甲是主管教歌、生育的神,在绘画作品中是手持鲜花的女性形象。进入村民家,看到神位上插着的花就能知道这家有几个孩子——一枝花代表一个孩子,红花代表姑娘,白花代表儿子。
坡芽村地处深山,民风古朴,传统习俗保持完整,织布染布、传唱山歌代代流传。如今,男性的服饰已经基本汉化,女性则仍然沿袭传统,素帕包头,身穿淡色右开襟上衣,裤子一般为深色。村里64岁的农秀莲奶奶年轻时染过牙齿,现在牙齿还是黑的。
为传播坡芽歌书文化,寨子中心修建了坡芽歌书传习馆,每周都会定期举行教歌活动,由熟悉民歌的村民教小孩唱歌。
这段时间,坡芽村正在进行旧房改建工程。很多老房子被拆除,在原址上建盖新房,拆了旧房的村民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搭起帐篷暂时居住。
坡芽村山后森林茂密,在刚下过雨的林间小道上穿行,道旁的灌木丛和草叶上的露水会打湿裤脚。我进山的目的是寻访歌书上81个图案里描绘的事物。在山间随意转了一圈,能见到的有山芋、榕树、棕榈、刚竹、慈竹、龙眼、山果、茅草、黄饭花、麻栗树、梨树、芭蕉、蜂巢、葡萄、甘蔗、野花、竹笋等。初次在土布上看到这些图案时,只知道它们是符号,但当看到它们在山野间自由生长,再联系歌书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意境,所有的想像就在纸上复活了。“坡芽歌书”里的事物和场景,没有一样是空穴来风,它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如三角灶、棉篮、棉纱、簸箕、甑子、犁杖等,几乎是家家都有的生活用具。在坡芽村行走的时候,我震撼于“坡芽歌书”与这方水土的血脉相连,更加坚信它的产生有着一种天赐般的独一无二。
曼妙生姿的山歌之夜
返回村子,已经是晚饭时间。上工的人已经陆续回家,我们在村民小组长家吃晚饭,并感受坡芽村的民歌文化。他邀请了村里擅长唱歌的七八位村民一起吃饭,“坡芽歌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凤妹也在其间。拆旧建新忙得不可开交,但村民还是为我们置备了丰盛的晚餐,当晚的菜有腊肉煮小豆、煮瓜尖、红薯藤嫩叶和土鸡蛋,酒则是自酿的芭蕉芋酒,入口辛辣、呛喉,壮家儿女的热情好客和开朗天性在推杯换盏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席间,几位歌手即兴创作演唱了迎客歌和祝酒歌,虽然听不懂壮语,但我还是被歌曲中传达出的热情亲切所感染。歌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合唱、男女对唱,曲调也丰富多彩。他们没有唱“坡芽歌书”里的歌,因为场合不合适——“坡芽歌书”只适合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二人唱和。
第一首歌送给来客。村民唱罢,黎盛根翻译了歌词:今天是个好日子,两位朋友不嫌山高路滑,从远方来到坡芽村,谢谢你们。
山歌热情而不失轻快活泼,一位大姐又唱了一首,大意是:两位朋友来到坡芽村,饭菜招待不周,只有临时摘的瓜尖和红薯藤,你们的肚子都还饿着吧?
坡芽村的一对壮族夫妻。壮族有“自幼习歌”、“依歌结偶”的习俗,青年男女大多通过唱歌结缘。坡芽歌书有无数种解读方式,但它最初的主题只有一个:爱情。
山歌注重互动,有情投意合、旗鼓相当的对唱者,才能源源不断地唱下去,可惜我听不懂壮语,无法加入歌者的行列,只能做一位听众。酒酣耳热之际,他们原有的一点拘束也渐渐消融,恢复到日常的生活,相互唱和,其乐融融。
这些歌手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务农,一旦开口唱歌,歌声有一种未经修饰的质感,美妙动人,比很多专业歌手唱的都好听。他们的歌声是从心底直接流淌出来的,至情至性,而即兴创作演唱这种最难的方式在民间歌手身上也是信手拈来的基本技能——民间音乐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此。聊天中,一位大姐讲了一个故事:因为歌唱得好,她被邀请到邻村一户娶媳妇的人家做司仪,天有不测风云,讨亲当天,这户人家的一位老人去世了。上午逝者出殡,下午新妇进门,主人家的亲家唱了一首歌问这种情况怎么办,司仪唱歌回答:老人走了,现在迎接新人进门,家里的人还是满的,桌子没有空过,吃饭的人也没有少。司仪的机智,成功化解了红白喜丧同天可能导致的尴尬。
一位大叔讲了另外一个故事,一位男子的意中人生病了,男子去探望,由于担心女方的父亲不高兴,他不敢进家门,只能在意中人家对面的山坡徘徊,给她唱歌。听到情郎的歌声,病床上的女子泪流如注。只有在有情有义的土地上,才会发生这样感人的故事。
他们纵情唱至深夜,我听得意犹未尽。到坡芽村时,我带了睡袋,计划在村里住一段时间,深入感受坡芽村的风土人情。但因为统一建房,村里大部分人家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雨水季节,借宿不便,我只好返回富宁县城住宿。在赶路的过程中,以及回到城里住下后,我脑海里一直回荡着歌声。到过坡芽村,听过了当地的山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余音绕梁”的意味。
第二天清晨是雨天,我重返坡芽村,在农凤妹家里见到了“坡芽歌书”的母本。这是一本绘制在土布上的歌书,两尺见方的一块布,81个图案,居然包含了如此巨大的信息,他们把一方水土上的生活场景完整移植到纸上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生生不息的歌声现场
离开坡芽村后,我们赶往距离坡芽村十多公里外的壮族村寨百峨村。在这里,我见到了一张绘制在纸上的歌本,歌本是韦莲芳和黄美青于2009年绘制的,共有86个图案,这些图案有部分和“坡芽歌书”上的相似,也有一些图案不同。随机选取歌书上的一个图案,村民大多能相应地唱出一首完整的歌。《月亮》这首歌在“坡芽歌书”里有十四句,但在百峨村的歌书里唱出来则有几十句。
百峨村歌书的来历深具传奇色彩。传说很多年前,村里的一对青年男女相恋至深,男子因意外去世,女子伤心欲绝,来到他们以前约会对歌的水田边唱歌怀念男子。歌词大意是这样的:水塘干了,斑鸠到哪里喝水?大树枯死了,喜鹊到哪里落脚?哥哥不在了,我能去哪里?唱完歌,女子也伤心而死。村里人把他们合葬在水田边,不久后,田边长出了一棵杨氏果(音译)树,树干上有86个图案。这个故事在百峨村代代相传,人们到水田边放牛,大人还会根据树干上的图案教孩子唱歌。
后来,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位于上游的百峨老村被水淹没,这棵树也随老村沉入了水下。2009年,曾经临摹过树上图案的韦莲芳和黄美青根据记忆把树上的图案绘制下来,保存至今。
离开百峨村后,我又探访了皈朝镇的老街三寨,这里曾经是富宁土司的驻地。据黎盛根介绍,他们之前到这里调查时,一些村民还能辨认和演唱“坡芽歌书”的大部分内容。
从百峨村和老街三寨的走访中可以验证,“坡芽歌书”文化这一形态并非单独现象,而是在当地具有一定普遍性。
结束了探访“坡芽歌书”的行程离开富宁,歌书里的生动形象的图案字符、情景交融的歌曲内容和坡芽村村民曼妙的歌声依旧深深地印在我心底。对于身为过客的我而言,这种印象只是一段旅程中的标记,但对于当地的壮族村民而言,却是每天都触手可及的生活现场。就像“坡芽歌书”在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流传一样,只要这片纸布上呈现的旷野和田园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美好,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