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独出心裁”

2017-09-03查玉华

教育 2017年38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创新教育

查玉华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创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和谐“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把学习内容寓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轻轻松松地学习知识,巩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能力。

关键词:知行合一;创新教育;“独出心裁”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实践的法则,他主张教育需联系实际生活,不能死读书,而是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总结如下。

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这门学科相对抽象而枯燥,它充满数字、算理、计算公式、图形等等。它没有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只能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理解接受,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必须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在数学课堂上,数学教育的德育价值甚至胜过空洞的说教,有效的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节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通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认识各种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用量角器亲手度量同位角的度数,从而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把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当然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内错角相等怎样得到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等,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按照说点儿理—说理—推理—符号说理等不同层次,分段安排,逐步让学生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产生好奇心,从探索规律中增加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会倾听、交流、反思,发展科学思维,增强科学精神。

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应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有针对性,应关注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从而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如何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呢?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本案例,教师激趣导入,精心设计提问,抛出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目的明确,在这个有趣的情境渲染下,教师进行发问的度把握的很好,让问题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乐于回答问题,这样教学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老师认真研究和探讨。

培养敏思善学的思维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要告诉我们要无时无刻的去学习,要开放自己的思维,用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思考的头脑去学习,然后才可以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敏思善学中理解生活,从知行合一中享受生活。

以下是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你们觉得有什么地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呢?”

生1犹豫了一下:“老师,我觉得进位的1应该写在”35”的3下面。”

师:“为什么呢?”

生1:“我妈妈是这么教我的。”

师:“这就像一个公式,通常都写在现在的这个位置,你妈妈教你时可能写偏了。”

出乎意料的事情又发生了。

生2:“为什么要写在哪个位置呢?我觉得写在“35”的“3”前面方便。”

生3:“我以前总是写在“35”和“36”的中间的,为什么规定要写在下面一点呢?”

生4:“老师,我爸爸教我时这个“1”是写在“36”这个3的上面。”

生5:“我同意这名同学的意见。”

……

师:“那你们觉得这个1写在什么地方最合理呢?”

生1:“那个1不能写在36的上面,因为我知道在做退位减法时向十位借的10时要在上面标一点,如果进1也这样写,两个很容易弄错的。”

这时有孩子不服气地说道:“我们还没学过退位减法。”

师:“这位同学连我们还没学过的知识都掌握了,真了不起!”

生2低着头说:“老师,我是把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弄混了。”

师:“那我们现在都明白这个“1”不能写在36的3上面。”

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2:“我觉得写在35的前面不合适,因为这个1是从后面进上来的。”

生3:“对啊!老师说过计算是从左往右的,进1时写在35和36的中间很方便,但写在35的前面就很不自然。”

师:“刚才的两位小朋友能从计算顺序和进1的意义考虑问题,真不错。”

生4:“我觉得写在35的5下面也不好,这个1代表10是进到前面去的,写在35的5下面很容易把它当1加在5上面。”

……

现在的学生在思想、语言、生活、交往等方面具有全新的色彩,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常常有深刻的理性思考。以上事例说明,数学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按刻板设定的“标志”解规定的题目,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变知识的结论为探究的过程,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乐观、信任的对话氛围中,学会敏思善学。

“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使对新课标内容要求的具体体现和有效展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了“独出心裁”,就可以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放开拳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优先者,实现学生在学习中能力和素养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2]楊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杰.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形式的探索和实践[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5).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创新教育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