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互联网科技创新发展

2017-09-03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传统

郭 艳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互联网科技创新发展

郭 艳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在浓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当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信息网络名词的出现,以及传统文化对新兴的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将通过对传统文化名词的重新解读,进一步探究传统文化对互联网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最后,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更好地使我国走上互联网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国之路。

传统文化;互联网;科技创新;影响

当前,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因其传播速度快、方便快捷等一系列特点,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文化已经渗透进入了现代人们的生活。那么传统文化对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发生了哪些影响变化?首先,针对于当前的传统文化市场先做简单的分析、论述。提及传统文化和网络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显然有人会有疑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每年的春节晚会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盛宴,期间还会利用大篇幅的媒体新闻向我们国人源源不断地播报中国传统文化。此外,包括诸如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中国流传的传统节日都有法定节假日。等等这些现象是需要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其次就是以典型的我们生病了是去找西医还是中医这个问题为典型,引发的一直以来我们自古流传的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眼中还是存在有激烈的争议的;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一个现象就是当今我们的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态度很漠然。这一种漠然的态度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岌岌可危的。依照当今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科技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疑传统文化传承对互联网科技文化发展而言影响确实是有利有弊的。那么如何在应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互联网科技文化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互联网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利避害,需要我们寻找通过互联网去激活传统和大众的关系,运用新的传播,新的技术去传承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互联网科技文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很清晰的跃然纸上了。为了更好地挽救这一种岌岌可危的现状,就需要我们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监管人员、文化公司针对于此推行一些解决方案。将互联网科技文化发展秉承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在一些主流网站巧妙地将互联网科技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内容糅合在一起,使得大众在运用互联网科技文化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使之两者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中相得益彰。这样既有效的保护、传承了我们传统文化,而且还能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更加协调地促进互联网科技文化的发展。下面,我将以传统文化对互联网科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通过重新诠释“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一分为二地对其影响展开进行论述。

一、简述“传统文化”概念的涵义

中国的传统的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创造主体。汉族以及其他55个少数民族在华夏民族的大地上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这个名词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诠释,从文化社会学视角来看,是指沿袭至今的包含有历史因素在其中,如一代代延续的民间传统习俗、文学造诣、书法绘画、制度礼仪等。至于“文化”,因其是一种以其人的意念存在的物质,时常处于一种不断发展的态势在前进着。因而,我们便不能把所有留存过的文化物质都称之为文化。所谓的我们可以认可的文化,仅仅是那些具有很高的价值、经过沉淀、留存下来的精华的部分。

张岂之认为,“关于传统文化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都是世代沿袭的,当然这种观念也是很有可能消亡的,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表现出浓厚的时代性。与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它对我们的民族起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重要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道德标准、思维准则等一系列的总和。

二、传统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

(一)互联网技术当前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力

2010年-2015年互联网技术普及率(发展态势):

如表所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率,逐年在上涨,我们不得不为互联网先进的技术而叹为观止。翟杰全、郑爽在《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一文中写到,“互联网的出现,是当前科学技术进步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尤其是其传播技术。”首当其冲我们会想到它的传播性,由于之前的弊端,造成的互联网的单向传播,在后来,随着其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进而在其传播领域快速的发展开来。在传播领域中,无疑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凭借着特殊功能的信息传输平台,通过一定的通讯渠道,实现了数据、信息的交换与传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摒弃了传统信息技术的劣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名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使之兼容包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加之全球化数字信息化的推进,及时实现传播的效率性、无限性。除具有传播性之外,互联网的出现,带给我们的也是一种文化,这种网络文化是一种超地域、超虚拟的文化,具有工具理性和娱乐休息的双重性质,成为了一种符号型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下对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的两面性

张浩认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和近代科技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文化作为特定的文化传统,也让其具备了,既有丰富的科学精神,然而又有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背离的一面。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创新价值,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视角的转换,从之前的“向后看”到今天的“向前看”,从而也就是意味着传统文化中某些价值理论取向将获得重生。我认为,一个民族都离不开精神文化的熏陶,当然,科学技术的产生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发展(包括互联网在内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也是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吸纳了其中的人文精神。以及“以人为本”的一些思想、观念、方法对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也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的自然观理念,在新的科学革命、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影响中,我们也绝对不能忽略”自然国学”对其带来的影响,比如一旦掌握了自然国学,并加以和西方科学的融合,那么则会产生更多的灵感,从而迸发出更具有先进性意义的理论成果。互联网作为其当代科技发展的一大代表,其带来的影响意义不证自明。

传统文化为社会发展、人类发展新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科学技术之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与运用,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学会运用将传统文化中可借鉴的整体思维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交融。使得两者能够优势互补、抓住机遇、更好的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1.传统文化对互联网产生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对其发展的积极性方面的影响,此外,就是由于中国在儒家学派思想下统治了将近2000年,这种广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期间所倡导的仁义礼知道德的传承。对此,我想到的是,由于互联网的无界限的各种特殊性质,通过传统的这种礼仪道德标准,可以更好的规范、约束我们国人的言论在其法律的范围内施行。

2.传统文化对互联网产生的消极影响

当然,传统文化对互联网的发展除了有积极影响之外,消极影响也是潜在存在的。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步自封、相对的粗糙性质,造成了相关的西强我弱的局势。加之,儒家思想强调的“经世致用”只是一味的追求其实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互联网本身的真正意义上的探索,仅仅是在追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而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差。还有一些譬如“不为人先”、”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的中庸性质的价值取向和保守思想的价值观,倡导一些诸如明哲保身、论资排辈、重利轻义、封闭保守的一些儒家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其实很大程度上都阻碍了我们人类创新思维的产生。从而,对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且限制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推进,也不利于良好科学品行的塑造。

从另一个角度看来,传统文化之一些重群体、轻个体的人文环境下,其实对我国的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不利因素的。本身,我认为科学技术的产生到之后的一步步的发展都是需要群体性的集思广益的,如果陷入受到了传统的以“论资排辈”观念影响的话,那么在倡导以个性、独立性和自由的现代化模式为基础的环境中,这样的文化意识是给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无形的一道墙,这样从而也不利于个人在当今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作用。进一步就说明了,这样的传统文化给现代科学技术(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

总而言之,林坚、马建波在《论中国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中提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将重新获得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新文化的种子,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在现代科学技术文明在基础上发展新的科学知识系统和新的人文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应对自己的科学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妄自菲薄,而应珍视其积极成果,摈弃其消极因素。”①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要积极的传承汲取,因为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其次,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就对其进行全盘否定和批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进一步地走创新道路,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创新力、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健康之路。

【注释】

①林坚,马建波.论中国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95-9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张浩.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促进当代科技创新[J].晋阳学刊,2001(3)108-110.

[4]张岂之.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J].求是,1995(11):40-45.

[5]翟杰全,郑爽.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3):48-50.DOI:IQ15918/j.jbitss1009-3370.2000.03.013.

郭艳(1991-)女,汉族,山西孝义人,硕士,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技传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科技助我来看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