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云:扎根伏牛深山的猕猴桃之父
2017-09-03
朱鸿云:扎根伏牛深山的猕猴桃之父
如今,西峡县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西峡猕猴桃及深加工产品南下东南亚、西出欧盟诸国,西峡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猕猴桃之乡”。这些都和一个人密切相关,这个人就是中国猕猴桃之父——朱鸿云。
朱鸿云,江苏如皋人,52年前,他扎根伏牛山深处的西峡县,从事猕猴桃产业的开发与研究,取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26项次,选育出猕猴桃优良品系18个在全国推广,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中国猕猴桃之父——朱鸿云
响应党的号召 到艰苦的地方去
1963年7月,朱鸿云从南京林学院林学系特用经济林专业毕业后,积极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主动要求到当时自然灾害严重、贫穷落后的河南省西峡县。
去西峡报到的情景,朱鸿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天,他早晨5点从南阳出发,一路颠簸,晚上7点才到西峡。
下了汽车,朱鸿云“傻眼了”。眼前的西峡县城,只有一条泥泞的土路小街和沿街而立的两行破旧房屋。晚上的县招待所里,蚊子、虱子、臭虫一齐向他进攻,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想洗洗吧,问人家哪里有澡堂,人家一指远处的河,说,那儿,自来水。说到当时的情景,朱鸿云“哈哈”笑了起来。
被分到林科所当技术员的朱鸿云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常年行走在西峡的山山岭岭,他习惯了穿草鞋、住牛棚、睡苇席、喝糊汤、吃酸菜……短短几个月,他掌握了全县经济林资源的第一手资料。1964年,他开始做油桐科研,在当时的蛇尾区东台子村瓦房坪选择了98棵油桐,编上号,他住在老乡家天天上山观察记录数据。朱鸿云说:“当时恨不得睡在油桐树下!”就这样,《油桐开花习性观察研究》等4篇论文在伏牛深山诞生了。1964年年底,河南省园林学会在郑州开会,大会编选的论文集仅他一个人就入选了3篇。
于是,由油桐而漆树、而核桃、而板栗……他几乎研究了伏牛山区所有经济树种,而且都有成果。他主持研究的油桐、生漆、核桃、板栗曾经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峡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这片用武之地深深地吸引着他,他要扎根在这里,把妻子儿女从老家江苏迁到西峡,住进伏牛山。
结缘猕猴桃 为伊消得人憔悴
1975年夏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两位专家到西峡考察伏牛山的野生水果资源,从他们口中,朱鸿云得知,猕猴桃被称为“水果之王”,这种果子正成为国际水果市场上售价最高的水果。在现今已发现的57个猕猴桃属种中,有55个在中国。全国野生猕猴桃年总产量有1亿多千克,而尤以西峡县资源最多。
20世纪初,国外开始从我国引种栽培,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正不惜重金,竞相发展猕猴桃,新西兰一年出口猕猴桃创汇超过1亿美元。
朱鸿云在心里暗暗立下宏愿:我要让猕猴桃为西峡人造福,让它走出伏牛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之后的3年时间里,朱鸿云跑遍了伏牛山的山山岭岭,跑遍了西峡县的18个乡镇、291个村庄,全面掌握了伏牛山的猕猴桃生长分布情况。仅西峡就有16个乡镇出产猕猴桃,年产量平均在400万千克左右,最高可达500万千克。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居全国之首。翔实的调查让他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猕猴桃的真正优势在中国,在西峡,不在新西兰!”
朱鸿云的这一结论比日本水果权威山田和生的论断,整整早了6年。
可为了得出这个结论,朱鸿云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79年的夏天,他听说一个叫野牛沟的地方有一株大猕猴桃,每年可结果几百斤,在翻越四道山梁后,他看到了那株丰硕的猕猴桃。但是,暴涨的山洪横拦在眼前。他只身三次泅渡,被急流冲走30多米,险些遇难。刚渡过山洪,爬上山坡,一不小心又撞着一个大马蜂窝,他失足向深崖滚去,幸运的是,被一团葛藤拦在了半山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来到这棵树下。这是一棵珍贵罕见的软毛猕猴桃单株,果型又大又光,当地人叫它光杨桃。朱鸿云决定从这个品系入手,研究培育出优良的果子。他给这个品种起名“华光”二字,意思是要让伏牛山的猕猴桃光耀中华!
痴迷猕猴桃 衣带渐宽终不悔
在对伏牛山区的猕猴桃资源做了全面调查与采集后,朱鸿云开始了更加艰苦的栽培试验。复选、采穗、嫁接、栽培、繁育,最困难的是育苗。猕猴桃喜水怕水——喜欢空气湿度大、土地湿润,却又怕积水;喜光又怕光——刚出土的幼苗会被较强的光晒死,但光弱的情况下又不生长。朱鸿云像照顾初生婴孩般地日夜守在大田里,让这些从深山走来的苗儿当年就走出了苗圃。由此他开创了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的猕猴桃育苗先河。
朱鸿云先后挑选出了216个优良单株,51个优良株系,选育出18个优良株系并在全县建立了占地1.5万亩的猕猴桃生产基地。1981年8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在西峡召开全国猕猴桃优株选育会议,确定推广15个优良株系,来自朱鸿云主持选育的就有9个。朱鸿云高兴地说:“现在猕猴桃世界第三代优良品种红阳的母株,就是我最早选育出来的!”
随后,朱鸿云承担并完成有关猕猴桃的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多项,取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26项,发表论文50余篇。
朱鸿云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科委、农业部、林业部的高度重视。应国家农业部和林业部邀请,他为18个省培训了近200名技术员,为全国300多个单位提供了优株种苗。他经常出席全国乃至国际猕猴桃学术交流会,足迹遍布海内外。
但他离不开西峡县,他就像一棵猕猴桃树,把根深深扎在伏牛深山西峡县。在他的建议影响下,西峡县成立了猕猴桃生产办公室和猕猴桃开发公司,一方面积极发展猕猴桃产业,招商引资办加工企业;另一方面把大批猕猴桃及猕猴桃产品输送到国内外市场。不仅帮助果民脱贫致富,使国人吃到营养丰富的猕猴桃,而且使西峡猕猴桃名扬海内外。
朱鸿云(右)陪同新西兰猕猴桃专家法克森视察野生猕猴桃
朱鸿云(左一)陪同国际猕猴桃会议专家参观猕猴桃基地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朱鸿云是教授级高工,他的退休时间先后4次被延长,直到2008年12月才正式退休。但退下来的朱鸿云为猕猴桃产业倾注心血的热情一丝没减。
朱鸿云要为猕猴桃产业留下一笔财富。历时年余,一部48万字的皇皇巨著《猕猴桃》编著完成,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汇集了朱鸿云40余年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了猕猴桃属50多种、国内外近100个品种资源及利用前景。业内专家称赞该书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是当今权威著作,在理论和学术上有突破性进展,在有关猕猴桃繁殖、栽培、贮藏和加工技术先进实用,对我国猕猴桃科研、教学和产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促进综合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林农收益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因此也赢得了“中国猕猴桃之父”称号。
晚年的朱鸿云淡泊名利。他把家安在县城僻静一隅,从没想到搬到生活条件好的城市里居住,为的是离猕猴桃地近,离科研所近。
朱鸿云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他经常说:“我只是个科研工作者,做出一点贡献而已,党和人民已给予了我很多,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发挥余热,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本文转自《河南科协蓝皮书·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