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东花:收藏一部绚烂的民族手工技艺史

2017-09-03文/林

藏天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百鸟民族服饰苗家

文/林 吟

欧东花:收藏一部绚烂的民族手工技艺史

文/林 吟

◎韦桃花马尾绣作品

到贵州黔东南,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值得一看。

这是一家私人博物馆,坐落在凯里苗侗风情园内,面积1480平方米。馆名就是馆长的名字,一位四十多岁的苗族女人。她不收藏珠宝玉器,只收藏苗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服装。

走进博物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部绚烂的民族手工技艺历史。馆里收藏的苗族支系服饰数量众多,美不胜收。有清水江型的“革东式”“高丘式”“施洞式”“台拱式”“黄平式”,有月亮山型的“雅灰式”“摆贝式”“芭沙式”,有雷公山型的“舟溪式”“西江式”“古装式”“大塘式”,还有安顺型的“华严式”,湘西型的“古装式”,川黔滇型“摩尼式”“广南式”,等等。

在这里还能观赏到瑶族服饰中的“大板瑶式”“蓝靛瑶式”“过山瑶式”“白头瑶式”“海南式”,以及彝族的“凉山型”“楚雄型”“乌蒙山型”等。

此外,背儿带、绣花鞋、娃儿帽等,在这里也数不胜数。

这些民族服饰广泛采用了刺绣、蜡染、织锦、亮布、银饰等传统手工技艺,其中的刺绣图案如云霞般美丽。苗族刺绣针法计有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等等,充分表现了千百年来苗族妇女的刺绣智慧。早在民国时期,一位名叫陈国均的民族学研究者就对苗族服饰盛赞有加,他认为,苗夷族有一共同特征,即女子无一不擅长绣花,对于自己所穿衣服上的花纹,异常考究,其色的配合,形状的精巧,不亚于湘绣杭绣等。

苗族迁徙的历史在博物馆的服饰上也得到生动体现: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故乡的天空、山水和田土,他们历尽艰辛渡过的长江黄河,成了裙上的彩色条纹,《苗族古歌》里唱到的蝴蝶、鱼龙、鸟儿等,也飞到衣裙上。

馆内收藏的锡绣服装令人炫目,那奇特的针法和图案使锡绣如一幅浓缩的银色迷宫;馆内收藏的百鸟衣最是绚丽,衣上绣着各种鸟的图案,下摆边上还缀满一束束白色鸟毛。

◎欧东花收藏的娃儿帽和百鸟衣

传说蝴蝶妈妈生12个蛋,12个蛋由吉羽鸟孵化成自然万物和人类,因此,苗族把鸟作为始祖来崇拜。

◎欧东花收藏的祥云图背儿带

◎欧东花在介绍藏品

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是“鼓藏节”,据《贵州通志》,“每十三年畜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脏。”(今作“鼓藏”)。每到“鼓藏”节,丹寨雅灰乡和榕江摆贝村的苗家男女都会身穿百鸟衣,因此,他们的百鸟衣也称为“鼓藏服”。欧东花博物馆内就收藏了一件从丹寨收购来的百鸟衣,已有300年历史,是欧东花花了近4万元钱买来的,是馆里的“镇馆之宝”。

馆里还藏有一件盛装,背面绣满了各色石榴花朵和飞鸟,是苗服中的孤本,曾有一位法国人开价30万,欧东花没有卖。她说:“这是苗家几代人的血脉,卖不得的。”

一条奇特的背儿带引起我的注意。背儿带上面用粉色的丝带绣了无数朵祥云,如无数小小的圆形迷宫,仔细一看,这些丝带都没有交叉,是用一根丝带细细盘成的,做工精良。还有一件施洞盛装,上面绣了两个大眼睛的人物,据说是苗族古代英雄张秀眉和吴萝席,再看衣服袖口,有若干红色条纹,这表示英雄流淌的鲜血。

有一件未做多少加工的动物毛皮做成的大氅,欧东花也无法标记这件衣服的由来,大氅套在一模特身上,宛如一个气场强大的土司头领默然矗立。

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的藏品远不止这些,令人眼花缭乱,它当属黔东南州藏品最多的服饰文化专题博物馆。

馆主欧东花也学得一手好绣工。她1969年生于施秉县马号乡一个苗族家庭,7岁时边跟着母亲学刺绣边念书;19岁时,嫁到台江县施洞镇。施洞苗服很有名气,多用“破线绣”法,即一根丝线破为8—13根,用这极细的线来绣制,绣面如绸布般光滑明亮。欧东花很快就掌握了施洞盛装的绣制方法,自己也绣制了一套盛装,在出席隆重活动的时候穿。

施洞旧时是清水江上游主要的物资集散地,有经商传统,欧东花深受影响,开了个小门市,平日出售些土布、菜油、大米等农产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贵州对外开放后,很多外国观光客来凯里搜寻苗侗服饰和绣品,欧东花看到了这个商机。婚

◎韦桃花马尾绣作品

后不久,欧东花和丈夫开始徒步深山“收货”,她知道,越是深山,“老物”的保存量越大。他们从凯里买了白布到深山里一家家问,采取以物易物方式收购苗家的古装。当从外国人手里接过钱时,欧东花却心疼了:这些东西是我们苗家的宝贝,卖一件少一件的,就像卖娃娃,以后再见不到的。于是,欧东花倾尽全力,想方设法收购这些手工珍品自己珍藏。没有钱,欧东花就到乡下收购油菜籽、大米等农产品出售,得到的一点收入就花在收购“老物”上。她的足迹遍布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海南等省区的边远山区,风里来雨里去,度过了25个寒暑春秋。2014年11月下旬,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开馆,馆内展示的一万多件套藏品,就是她这25年走乡串寨收集而得的苗族和其他民族的服饰,藏品价值上千万元。

在黔东南,这样的私人博物馆还有两家,唐胜兰的“苗妹非遗博物馆”和杨建红的“苗族服饰博物馆”。在黔南的三都,还有宋水仙的“马尾绣服饰博物馆”。这些私人博物馆是贵州民间对传统民族服饰自觉进行保护的生动写照,是贵州非遗静态传承的一道风景。

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和其他私人博物馆,展现的不仅是苗族服装,也是中国古代手工技艺的绚丽的“化石”。

责任编辑 袁泽友

猜你喜欢

百鸟民族服饰苗家
苗家米酒香
苗家姑娘去走坡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百鸟城迷踪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