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过去和当下链接起来
——评张世申的画

2017-09-03董克俊

藏天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山体油画

文/董克俊

把过去和当下链接起来
——评张世申的画

文/董克俊

◎张世申近照

世申画了一些画想要我看看,我顺便问了一下有几张,他说大约有一百来张吧。这个数字着实让我意外。几年前他的个人画展我去看了,才多长时间呀,居然又创作了这么多的作品。这吸引了我。

我认识世申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学美术的人苦于看不到外国画集,张世申却有不少苏联画集。因为他的家境不错,父母又很宠他,画集这种进口的奢侈品大多数人是没有的。贵阳很多学画的青年都去他家看画集,我也因此结识了他。至于他当时画的画是什么样子,却印象模糊。

文革期间,当时的贵阳美术青年有一种说法,“贵阳三张”,即张润生、张世申、张纯仁,可以看到世申在当时已经有了影响。六七十年代在画油画的美术青年中,流行从苏联传来的小幅油画写生,此种形式原本为苏联油画家瞬间记录感性印象的手法,只有二十到三十公分大小。小画箱称为小指托,很轻巧,画起来很方便,世申也是其中好手。这也成为当时油画青年追逐的时尚。过后新来的艺校老师冯怀荣的苏派画风对“三张”影响很大,世申转入了严谨深入的写实技法与风格的追求,进入了创作思维培养的阶段。他的这个转变当然与他的性格、心路有必然的关联。世申品行端正,思维严谨,不是张扬冲动,情绪多变的人,做事一丝不苟,严实细微。七十年代他走进了乌江渡电站工地,成就了第一批面对时代的工业风景作品。这些作品呈现出很强的苏派风格,获得了省文艺一等奖。在2010年10月个人画展中,世申呈现了系列描绘贵州民族村寨的作品,有石板房、石头寨、吊脚楼以及田间地头的风景。看得出,这批作品他是在刻意进入真实具体的再现民族建筑的文化与历史的文献式风貌。

这次我见到了世申不吭不响所做出的成果,实属意外。这又一次印证了世申执着的艺术人格。这批新的作品有两大部分,首先我看到了大约三四十幅农村人物油画肖像,他说主题是“相邻相亲”。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成批量的人物作品,还是他的画风,细微严实,具有写实的绘画性。笔络清晰,用细小的笔触构造出了形象结构的表情。我问:“是写生吗?”“不”他回答说用简约的写生,再加图片资料以及记忆方式完成。我感到他想在写生中综合其它因素,使作品的主观成分更多一些,以摆脱完全依样画葫芦的照片式涂抹。在他一百来幅风景画中,我看见了他在主观因素想法下的成果。这些风景以大山为主,重要的是很少如实描写,很少使用油画的普遍技法套路。我感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用笔用墨,当然是以油画的方式来实现的。几十幅画中以大山风景为主,又有吊脚楼山寨,还有荷塘春意及晚秋残荷,视野放得很开,因而作品空间变化比以往宽阔,思路自然放开。首先触动我的是构图深沉厚重的那一部分作品,或一座山体,或多座山体的组合。这些山形一扫老山水的灵巧优雅多姿的套路,有的满脸沟壑,有的山石交错,有的文静秀美,散发出野性苍茫的气度,我看到了独具魅力的贵州大山的气质。这一系列作品俨然就是一座座大山的肖像写照。世申通过这些作品,聚集了内心中长期沉积的对山的向往对山的情感对山的敬仰。他的山并非直面写生而来,他的山是他人性的内心独白。他说这些山是他长年走访、观看,以及对国画山水的千年精神的借鉴交融构想出来的,也有一些写生勾画的简约手稿。我想,这些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他看山的方式在变,对山的感悟在变,于是具体的某一座山和树和水都不重要,他在寻找多年岁月由浅悟至深悟再到大悟后的悟性大开之道。在这种内心境界下,就不是什么真山真水所能满足的了。世申正在经历这样的,可以说是艺术思维脱胎换骨的过程。

◎张世申作品

◎张世申作品

世申这系列山水有两大特点,一是构图布局大都满而实,少有虚空留白处。二是画法用笔用色改变了油画的常规法则。他主要的部分山水,山都是深厚实在的,基本上就是黑褐色调,以层层加涂抹的笔痕堆砌厚度,塑造山体的皱叠、沟壑,以及山石树丛。用笔路向有些毛笔水墨皴擦点染的感觉,厚重有分量,又有表现力。其中两幅二联作品,一红一黑,感到是秋与冬的并列,一字排开,山体体量很大,占满了整个画幅,基本没有空白处。这种现代感的形式是独具视觉魅力的。我更喜欢深色那一幅。深深的山体,苍劲的用笔,闪现白石的斑驳效果,表现力很强。另一部分作品在山体结构中用了一些机理,一些浅色线纹,形成了一丛丛灌木的意味,使深重的山体产生了活的肌理变化,增添了视觉表现的丰富性。我问他这是怎么弄的?他说这是画不出来的,是用油流淌,再加以控制形成,很难做到满意的效果。我说在合适的画中,在合适的位置适当的应用是可行的,用得太泛就失去了新颖感和表现的唯一性。说着话世申又搬出与这些山水画不同的一部分,是淡雅宜人的山水树林,浅浅的白灰色调,我蒙蒙感觉到是雨雾中的画意。其中有两三幅关于树的作品晶莹剔透,冰雪的表现很强。他说那是在雷山画的。我明白了出处。他还画了一些梯田,梯田本是贵州大山中常见的景物。我喜欢的一幅山顶上几圈弯曲的梯田,上半部是大面积的留白,有一种中国画的意境,形式感很突出。它一下子把我从厚重深沉的作品感受中拉了出来,轻松地舒了口气。

◎张世申作品

世申谈到他是在市一中读的高中,毕业后由于父辈的出身问题而未能考上大学。文革初进了清镇纺织厂当工人,自己学美术。过后被借调到文革展览办画画。这期间他有了时间与冯怀荣、张正刚等相处,绘画大有长进。文革结束后进了出版社,成为美编。他说真正对艺术想得比较深、画得比较系统是退休后,有了大块的时间,有了思想的空间,又经常下到民族地区写生体验。直面生活自然固然重要,不过总感到还缺少一些内心诉求的东西,于是这些作品就产生了。我说这一个转换很重要,把客观的感受与主观方式融合,感性和观念的发酵,才有了不同于画自然表象的画,把作品摆进了个性化的层面,这是当代画家很重要的判断标准。

张世申的新作浏览之后,我更具体地感受到他严谨的人生态度和坚韧的艺术精神。世申不是一个现代主义的画家,但他却是一个用作品把过去和当下连接起来的优秀画家,他以自己的作品构建了属于他个人的现代艺术的历史。世申把事物看得很深入看得很进去。看画的人只要看进去了,那就会有很多领悟与启迪。

责任编辑 邱 奕

猜你喜欢

山体油画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济南城区山体公园生态修复初探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8.14”成昆铁路山体崩塌灾害应急遥感监测及其应用思考
《岁月长又长》(油画)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山体保护规划为例
一往无前(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