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弄泥做陶多少事 梅兰竹菊写人生
—— 访建水紫陶名师谭知凡

2017-09-03张存鲜

藏天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梅兰竹菊建水县紫陶

文/张存鲜

弄泥做陶多少事 梅兰竹菊写人生
—— 访建水紫陶名师谭知凡

文/张存鲜

人物名片

谭知凡,云南建水人,紫陶名师,1973年与紫陶结缘,师承紫陶老艺人向福功先生。多年来醉心于建水紫陶工艺美术探索,将美术绘画与工艺美术陶相结合研究创造,练就了深厚的功底,对紫陶的设计造型、装饰、书画有较高的造诣。其书法善行草,所画梅、兰、竹、菊自成风格。作品在各家大赛展览中多方获奖且被收藏。

刻了几十年梅兰竹菊,陶写人生,67岁的陶人谭知凡还在做陶传艺。他的家在云南省建水县的陈官村,家与作坊连在一起,院子里种着花,放着在陈化的泥。他领我们参观了他徒弟们的刻填后,一起坐在满是陶艺术品的客厅里,用他亲手做的茶杯品着茶,听他慢慢讲与陶的不解缘分。

学艺 名师高徒兼收并蓄

有1200年历史的滇南古城建水深厚的文化养育着这里的子弟。谭知凡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小小年纪他就跟着父亲习字绘画。1973年,在建水城外一个叫新寨的地方插队4年的谭知凡幸运地通过招工进了一个建陶合作社,那是现在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前身。因为谭知凡擅书画,很幸运地分到了美术组。组里有三位师傅:向福功、何炎华和陈开元。谭知凡跟着紫陶大师向逢春的儿子向福功做学徒。

自己的绘画即将和陶艺产品捆绑在一起,谭知凡很兴奋。因为学徒微博的工资买不起笔墨纸砚,何炎华师傅教他找块玻璃压在黑布上,用白泥浆水在玻璃上练画,画了用抹布一抹,再画。他画上了瘾,除了吃饭睡觉,每天下班都在宿舍画,星期天回家呆一小会,又跑回宿舍继续画。

上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在纸上作画不等于能在陶上作画。纸是平面的,而在陶上作画,缸、瓶、罐、汽锅都是球状,要掌握住布局,没有深厚的功夫,是画出来也用不成的。谭知凡开始在陶器上作画。有时他把画好的作品给师傅们看,向福功师傅言语不多,看了后坐在小板凳上咂完一支烟,拿把刀一抹,重刻上两三刀,意思叫他自己琢磨;何炎华师傅善谈,远近高低、浓淡相宜,细致讲解给学徒们听。各位师傅不同方法教授,谭知凡一点点学到画陶本领。他在高高矮矮、粗粗细细的罐罐上画了不知多少画,用过的泥浆可以填满一个小池潭了。

革新 锥型空心刀事半功倍

也就是在1973年,陶艺厂接到了一张出口大订单,厂里从上到下都忙起来了。这批汽锅、花瓶上要求画梅兰竹菊。因为批量太大,而用笔刻很慢,何炎华提议琢磨技术革新。经过几天苦思冥想,他俩实验多次,最后用罐头筒剪下的洋铁皮制作锥型空心刀雕刻,可放平刀、立刀、中锋、细线、侧锋,只要手腕一转,梅花瓣就出来了,以刀代笔刻出来就可以填泥了。后来嫌洋铁皮软,就改用钢锯片和钟表的发条。这一应急情况下的发明——紫陶作品制作上的空心刀雕刻工艺,提高工效许多倍。这一制陶史上的创造,经建水县轻工局做了鉴定结论,沿用至今。

建水城外有山,山上满目是土,土有五色:白黄紫黑蓝。那时的谭知凡正年轻力壮,星期天跟着老师傅上山挑土。每一条山脉的土是有区别的,细腻的,颗粒大的,适合做哪一类器皿的,谭知凡对泥料的认识是随着磨滑了的扁担练出来的,现在说每一处的土,都能分析个八九不离十。

1977年后,厂里经营困难,连27元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就每人每月借给10元的生活费。到了八十年代初,厂子里光花盆就积压了两千多件。一同进厂的同事,走了,散了,为生计各奔东西。谭知凡“一根筋”,半饥半饱地坚持做着陶,人钻进陶里,似乎别的都不重要。

更大的风浪还在后头:改革中建水县工艺美术厂解体了。谭知凡等人不得不离开洒过青春汗水的工厂。但是这时的离开,只是离开体制,紫陶则永远不会分离了。他们各自揣着制陶的本事,开起了工作室和私人陶坊。不破不立,这一次的大破,才有了后来建水紫陶的百花齐放。

提升 打开眼界筑乾坤

做得出原汁原味的建水陶,也有创新的作品获取金奖,但是谭知凡总觉得卡在瓶颈上,难以突破。1984年,云南艺术学院根据云南省培养人才的精神,开设了云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班,陶艺厂非常支持谭知凡去学习,还帮交每年1000元的学费。

在艺术学院的两年,谭知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正规地学习学院开设的每一门课程:素描、国画、版画、书法,这些搞工艺美术必须通晓的基础课,以及工笔画,重彩画等专门课程。学院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外出写生、采风。同学也是人才济济,来自八方的学子都展示特长。在听课和参观交流中,许多原来的困惑死结豁然开朗。学习使人提升,从做学徒工到成“家”云艺的这两年,在谭知凡的制陶路上,是关键重要的一环。

建水紫陶有一种装饰叫残贴。谭知凡师从向福功,也熟谙做残贴之道,他的残贴强调装饰的精细与规整,色区覆盖层次明显增多,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精细,特别是注重与器形、绘画和书法的完美结合,作品讲究书体的协调美与装饰的工艺美。早在1983年,他的作品《残贴笔筒》就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并被列为珍藏品。如今,谭知凡在国内各级大赛得过无数次大奖,作品被众多博物馆和名家收藏。

艺海 梅兰竹菊写人生

谭知凡到了退休年龄,但是他人闲心不闲,要去工厂做技术指导,要带包括自家女儿女婿的许多徒弟,还要在壶、杯、盖碗上画已经画过千千万万的梅兰竹菊。

陶是单一的泥土拿捏出来的,在陶上附上书画就成为人文陶器,在陶器做成后还能不能再有些突破?谭知凡一位“锡都”个旧市的画家朋友,动不动就说锡。于是,在交流碰撞中,谭知凡有了新创作,他的新作《荷花盘》,素洁的荷花镶嵌在锡中,亭亭玉立于陶土,高洁大方,被蒙自锡业公司收藏。

陶与木结合、与草编结合、与刺绣结合……每一种新奇的想法,都被谭知凡付诸于实践。在制陶工艺造型上,他的想法就更多了,镂空的、分割的、多彩色调的,思路大开,从不拘泥。

四十多年来,谭知凡为发展紫陶工艺艰苦探索,技艺渐精,在雕刻、绘画、书法、设计、造型等方面均有很深的艺术功底。画了一辈子梅兰竹菊,梅兰竹菊也写照了他的人生。

(图片为谭知凡作品,由陶韵文化、最云南提供)

责任编辑 肖凌霄

猜你喜欢

梅兰竹菊建水县紫陶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浅析云南建水一季水稻生长发育的气象指标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年轻干部要有“梅兰竹菊”四种品相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及其路径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王玉岭艺术作品欣赏
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云南省建水县坡头乡民族小学哈尼族《铓鼓舞》进校园为例
建水县总工会:举办女性大讲堂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