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 地籁 人籁
——古琴的前世今生
2017-09-03邓海平
文/邓海平
天籁 地籁 人籁
——古琴的前世今生
文/邓海平
◎抚 琴
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它和瑟同时期出现。在中国的名仕文化中,以琴为首尊,琴就特指古琴,之所以加上这个“古”字,是为了区别后来从西方流传来的钢琴。所以,古琴有悠长的3700多年历史,“古琴”这个名字却只始于19世纪20年代。
因为身世太过久远,琴到底是谁发明的,已无从考据,伏羲、神农、黄帝都是广被猜测的造琴人,还有很多研究者认为琴出现于虞舜时期。可以肯定的是,琴最初为5弦,既代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也与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发展到周朝,周文王在被囚禁时因思念儿子伯邑考,遂为琴加了一弦,称为文弦。到周武王伐纣时,又加了一根弦,称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到了东汉,琴的型制最终被确定,并流传至今。琴的标准长度为3尺6寸5分,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上有13个白点,称为徽。13个徽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居中最大的徽象征闰月。
古琴体态颀长,造型优美,依传说中的神鸟凤凰之形制成,它同时也很像横躺着的人体。不论依照凤形还是人形,古琴的每个位置都是以额、颈、肩、腰、尾、足等人或鸟的身体部位命名的。仔细观看,又会发现每张琴都有自己的样貌型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琴式。一般来说,古琴大致有14个琴式,分为仲尼式、伏羲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等。状若一片芭蕉叶的蕉叶式是工艺最繁复的琴式,它精美的琴体和清润的琴声堪称双绝。简洁的仲尼式是初学古琴者的好选择,因为越是简单的琴式,音色越容易把握。
杉木和桐木因为木质疏松,透音效果好,一直是制琴的首选材料。琴面代表天,多采用杉木、桐木;琴底代表地,一般选用杉木。古时,制琴被称为斫琴。东汉时期,斫琴技术已经很高超,蔡邕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斫琴家。到了唐代,名琴名家辈出,唐琴也因形美音美一直在收藏界独领风骚。在震旦博物馆里,有一组珍贵的4件唐代彩绘陶女乐俑,乐俑皆屈腿席地而坐,手中依次拿着琵琶、鼗鼓、古琴及箜篌演奏,如实反映了琴在那个歌舞盛世的样貌。
古琴结构及式样
◎“九霄环佩”琴(故宫博物院藏),伏羲式,盛唐雷氏制作。图片选自郑珉中《故宫古琴》。
古琴有泛音、按音、散音3种音。细听之下,泛音像天,按音像人,散音如同大地。天地人三籁,古琴以一器之身,奏出空灵虚缈的三籁,实非一般乐器可比。
琴文化具有极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现今流传下来的古琴谱有150多部,琴曲3300多首,琴歌300多首。由于琴谱只记载弦位和指法,不记载音高和节奏,后人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打谱,即按照琴谱弹出琴曲。这个过程对打谱者要求甚高,不仅要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还要能揣摩曲情,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造,以便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这个再创作过程因为不同个体的介入,造成古琴个性化特征鲜明的属性。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风格不会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也会各有特点;同一曲目由不同琴家演奏,风格迥异更是正常。古琴流派众多亦因此而来。
古琴流派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只有特点不同,所以古琴特别讲究口传心授。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曲目。比如广陵派,该派的演奏特点是跌宕悠远,中正自由;九嶷派讲究苍劲坚实,代表人物管平湖先生古琴造诣高深,他演奏的名曲《流水》作为全球人类代表性艺术被刻成唱片,由美国旅行者号带上太空,向外星人和太空展示来自地球的声音,这段7分钟的中国古韵在宇宙中长久回响。
古琴音形俱美,集诸多高雅品性于一身,几千年来始终为文人士大夫追赏。醇和淡雅、清亮绵远,是形容其音色中正平和;精整富丽、古意盎然是形容其形体娴雅端庄。就连传世老琴漆面上产生的断纹,也被视为残缺的美,收藏家们依据断纹的形状,为其起出“牛毛断”“流水断”“蛇腹断”“龟裂断”“梅花断”等充满诗情画意的花名。
◎各种断纹样式